1、 新课程与高三地理复习 关于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一、高考能力要求与高中新课程标准 随着高中新课程在全省轰轰烈烈的展开,高考怎么考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高考改革方案和配套的“考试说明”和“样卷”是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定心丸”,对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很大,是课程改革成败的“牛鼻子”,因此,在高考改革方案未出台之前,2007年和2008年的高考将会逐渐向高中新课程过渡,以起到相互的衔接与稳定。基于此,理解新课程理念,解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目标与要求”是有效应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基本策略。12006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与要求 2005年考试大纲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
2、求进行重新界定,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有关专家认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上适用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2高中新课程标准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一目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细化,但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
3、识与技能”是课程的基础目标,其第三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从成因上认识区域差异,通过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来认识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该目标通过“地理3”的标准来体现。“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的关键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途经。“过程与方法”的基础目标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关键目标是“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于
4、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第三条目标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于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三个目标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该目标主要是通过“活动”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终极目标。标 准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l了解区域的含义。l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l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l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 l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
5、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l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l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l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l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标 准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l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l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
6、定位导航中的应用。l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l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活 动 建 议l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l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l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l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l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
7、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l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l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l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二、2006年高考试题与新课程理念 1 中国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在高考中比重上升 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是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知识载体,在2006年高考试题中,考查中国区域地理比重远高于世界区域地理,如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只做为背景材料在选择题611题出现,做为重头戏的
8、综合题考查都出现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这与新课程“地理3”标准说明(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是吻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首先体现在本国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上。2高考试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体现在教材设置上 大多是通过“阅读”、“活动”、“问题研究”等来实现的(如人教版、湘教版教材),“阅读”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活动”侧重于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问题研究”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而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选择题第68题对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有充分体现,具体
9、表现在试题素材取材于人教版“地理3”第三章第一节“阅读”材料(课本P4950)。附: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选择题:表1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1,回答6-8题。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能源消费构成(%)煤炭石油 天然气 水电和核电 13.2 14.22 69.6 21.52.26.7 30.7 3.73 24.9 39.7 25.7 9.77.1 1.89 17.7 51.1 12.518.7 8.5 30.7 17.3 20.6 55.36.86表1数据表明 A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
10、油消费量最大 C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7-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8人均消费能源较为相近的一组是 A B C D 附人教版“地理3”第三章第一节“阅读”材料:阅读 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挑战之一:人均资源量少。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气可采储量居第14位,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1和第2位。挑战之二:人均能源消费量低。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
1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但是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美国的1/10,人均生活用电约为美国的2%挑战之三:单位产值的能耗高。我国的能源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每万元产值的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也远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挑战之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仅占1/4略强,而我国却占2/3。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挑战之五:能源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安全是指保障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靠和合理的供应。我国自1993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石油
12、进口依赖存度(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0%,预计2050年将达到50%。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3.符合“标准”的区域与案例是高考试题的取材范围 新课程“地理3”标准说明中强调:“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第36题考查沙尘暴的路径与成因是符合“标准”主题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
13、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三、2007年高考复习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1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高中地理选修(2)的复习:大多数同学反映高中地理选修(2)的学习很枯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的主干知识进行重组,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那么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呢,有什么依据吗?根据新课程理念如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对高中地理选修(2)进行知识系统构建,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关于知识系统构建,本人在去年学科会上有专题论述,并发表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和海峡教育报)2关注根据新课程理念编写的教材中的“阅
14、读”、“活动”、“问题研究”:在高考复习及高中地理选修(2)的复习中,应充分利用新课程理念编写的“地理3”教材中的“阅读”、“活动”、“问题研究”,深入研究这些素材,编写练习题,以提高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析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根据人教版“地理3”教材P5758“活动”进行编写练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24分)材料一 墨累一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一500毫米,农业需要灌溉。在20世纪23一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材料二 墨累一达令河
15、流域重要水库和灌溉区的分布 灌溉增加湿地生态环境变化湿地减少(1)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下面的空白框内,完成灌溉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示意蓝 绿 藻繁殖干旱地盐渍化牲 畜 质量下降用 水 成本增加盐度增加地下水位上升鱼类减少径流减少(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上、中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分析这样做对下游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3)针对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何采取措施加以解决?(8分)(4)为解决墨累一达令河流域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实施了“东水西调”工程。简析该流域以东地区水量丰富的原因。(6分)(5)墨 累 一 达 令 河 流 域 的 农 业 地 域 类 型为 ,此
16、农业地域类型显著的优点主要有哪些?(8分)3关注高中地理选修(2)与“地理3”教材中共同选取的案例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选修(2)与“地理3”教材中共同选取的案例一定是典型的,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和地理素养上效果是显著的,因此也应该是高考的考查内容,对此教师应充分地研究,寻找出该案例所蕴含的地理规律与原理,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如高中地理选修(2)中的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在人教版“地理3”教材中也同时被选取,分别出现在课本P43、P66-75、P88-93。参考文献: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主编/陈澄、樊杰 江苏教育出版社 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考察报告 省高中课改考察组 福建教育2006/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