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顺乎世界之潮流”和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2011西安中学模拟)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下列各项中体现“道咸之学新”的是()A.编纂古代最大的丛书 B.早期反封建思想产生C.师夷制夷思想的形成 D.托古改制思想的传播【解析】解题时注意“道咸”指的是道光和咸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和洋务运动。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 2(2011西安中学模拟)“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作者最主要的政治主张是()A中
2、体西用 B遵循古制 C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解析】由材料中“大圣改制”“通变”“训谕国人”等信息可知是戊戌变法,故选C项。【答案】C 3(2011西安中学模拟)1916年,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上()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C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提倡马克思主义【解析】 先进思想家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使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不
3、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就不能广泛地发动群众。故选C项。【答案】C 4(2011西安中学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A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B这一说法体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C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D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即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答案】C 5(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
4、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符合“变革人心”;辛亥革命主张改革政治制度,符合“改变政令”;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属于物质文明,符合“有形物质”。故选A项。【答案】A6(2011临沂二模)但丁说:“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
5、的工具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话写诗的人称为诗人。”陈独秀说:“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二人在文学语言运用上的相似主张是 ()A.推动文艺复兴 B.通俗化平民化 C.进行文学革命 D体现人文精神【解析】解题时注意材料中“俗话写诗”和“明了的通俗的”即可选出B项。【答案】B7(2011珠海二模)梁启超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感觉不足而采取行动是在()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19011912年 D. 19151925年【解
6、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阶段特征的掌握。“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掀起洋务运动;“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则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而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故选B项。【答案】B8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其根本目的在于()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旧道德、旧思想卷土重来。为其称帝做舆论准备。A、B两项为D项服务;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D 9
7、(2011大庆实验中学模拟)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A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 C君主立宪 D社会契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共举一民为君”,这与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似。故选D项。【答案】D10(2011青岛一模)“康有为认为,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大学里的平天下等说法,都是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的具体表述,所以,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A康有为将西方的
8、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B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C康有为认为孔孟学说中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D.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渐进变革【解析】“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渐进变革”这一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11(2011洛阳评估)新文化运动被誉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辛亥革命”、“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这是因为它()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精神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促进了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找出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文艺
9、复兴、启蒙运动的相似点,辛亥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没有传播马克思主义,因此含的选项可以排除。【答案】D12(2011洛阳评估)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民生主义的理解,孙中山把三民主义概括为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并称民生主义为社会主义。【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1全国文综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10、。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
11、园文录外编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解析】本题设计主题为“政治民主化”,把中国古代的“民本”和近代中国人东西方民主的认识理解整合一起,考
12、查学生的学科能力。(1)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及概括归纳能力,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概括出“君民相互依存”;由“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得出“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比较能力,根据王韬、孙中山的阶级派别和政治主张不难得出结论。(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近代的民主思想有一定联系,但产生的经济基础、阶级条件、主要内容等方面都有质的区别。必然性从经济、思想、政治、民族危机、阶级等角度分析即可
13、的高分。【答案】(1)内涵: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爱惜民力,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2)异:王韬主张学习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同:两人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从中国传统思想来论证近代民主思想的合理性。(3)关系:都主张重视人民,近代思想家们从民本中汲取重民、贵民内涵,成为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的思想渊源之一。近代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列强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中国社
14、会逐渐开放,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和留学风气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14(2011苏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
15、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三分别代表哪个派别?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二属于哪一派别?它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4)据以上材料,请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答案】(1)派别:洋务派、维新派。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3)民主与科学。 (4)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