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体制对皇权的限制,说明在这一时期,皇权还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C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唐代中枢机构
2、之间虽然相互牵制和监督,但事情还是由皇帝最后裁决,这不是“民主追求”,可排除A项;三省分工精细,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B、D两项错误;三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最终加强皇权。【答案】C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选B。【答案】B4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3、【解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正确实施,故选B。A错在“汉魏”,C说法不完整,D是科举考试的作用,皆排除。【答案】B5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材料反映了元代对地方权力的分化,其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为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C、D两项不是主要目
4、的。【答案】A6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答案】C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
5、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答案】D8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A维护了社会公平 B有利于专制统治C促进了文化融合 D加强了民族团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6、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主要强调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C项符合题意。【答案】C9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科举考试以考试为形式,以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吏,从形式到标准都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特点,这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答案】A10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7、注:寒族、小姓属于社会的中下层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士族,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材料看,寒族、小姓子弟所占比例虽然并不大,但科举制对他们登上政治舞台起了重要作用。【答案】D11“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A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C刺史没有依照条例办事D刺史较好发挥监察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地方出现苛政原因大多出在刺史身上,
8、剌史不遵守职责条例,干预郡县事务。故C项正确。【答案】C12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谏议制度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隋唐三省六部制下负责监察的是门下省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隋唐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是负责监察的专门机构;宋代出现谏院。故表述正确,答案为D。【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
9、,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初三省的职能。(2)材
10、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4)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解析】第(1)问较简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唐初政治的特点,做到论从史出。虽然唐初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这种民主来源于皇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时代性。第(3)问从材料中的史实可知是法律和主权之间的冲突,从“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知法律权威占据上风。第(4)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大臣和法律的约束。第二小问我们应该
11、对这种现象有辩证的认识,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另一方面在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统治。【答案】(1)中书省掌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时代背景。(3)实质:皇权和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认识: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至高无上。唐初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这是由于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但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统治。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
12、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