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规范练1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2021云南曲靖二模)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遗址所在地石器蚌器骨器铜器长安张家坡93273820长安客省庄6921610扶风云塘18870磁县下潘汪4411740小计2244191540A.西周青铜农具仅在宫廷使用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D.西周生产工具的使用频率较高2.(2021天津武清二模)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其简单再生产,且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2、。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3.(2021安徽安庆三模)图1、图2是中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的拓片。这些拓片反映出()A.汉代南北方地区生产力都有所发展B.汉代我国耕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C.陕川两地到汉代开始使用铁犁牛耕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4.(2021四川成都期末)宋代有“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的说法,如朱熹认为“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藉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同时法律规定地主殴死佃客须要抵命。这反映出宋代()A.佃户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
3、.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D.田制不立导致土地兼并5.(2021山东济南高三十一校开学联考)下图为古代某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南北方人口变化趋势(单位:万人)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国家政治中心逐渐北移C.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D.北方战乱经济发展迟滞6.(2021福建福州二模)下面为中国古代沙尘暴天气记载简表。时间记载次数波及地域公元前4世纪2次主要局限在西北地区410世纪39次长安等地多次出现1115世纪97次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据此可推知()A.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已沙漠化B.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尚未得以开发C.游牧民族南下导致中原环境
4、恶化D.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7.(2021湖南长沙二联)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图所示青铜器物()A.彰显着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地位B.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C.体现出民营手工业的精美工艺D.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8.(2021安徽黄山期中)有观点认为,古代中国由于帝国军事官僚政治体制所造成的病态消费极为膨胀,促使手工业部门结构恶性“浮肿”,纺织、陶瓷、酿酒、制茶、金银首饰以致造纸印刷等都病态地偏向政府官僚的奢侈消费一头倾斜。这种现象导致了()A.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间较小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主导地位C.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西
5、方9.(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汉初,政府对盐铁产品采取放任政策,任民采铸。汉武帝时,改为专卖,由国家控制经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B.解决边患带来的负面影响C.官府经营能保证产品质量D.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10.(2021浙江绍兴模拟)唐六典记载:“功作贸易者为工。”这一叙述是对当时社会某一现象的描述,以下各项最符合的是()A.反映了坊市制逐步被打破B.私营手工业作坊的发展C.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D.草市作用已经十分显著11.(2021江西抚州押题卷)明中叶,松江府,小农以织布为家庭副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竟是“日以万计”,所以当时有“买不尽的
6、松江布”的谚语。据此可知,当时的松江()A.农产品市场化在加快B.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的发展C.私营手工业规模扩大D.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强化12.(2021内蒙古通辽一模)明代继承了元朝的匠户制度。分工匠为轮班和住坐两种。轮班匠以三年为一班,轮流到京师服役数个月。住坐匠则是在官营作坊中做工的固定工匠。役作每月十日,不赴班者可月交输班银六钱。无论轮班还是住坐,在服役期限之外,均可自由经营。这()A.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B.实现了手工业由官营向民营的转变C.有利于手工业由民营向官营转变D.表明工匠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减轻二、非选择题13.(2021河南郑州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农夫五
7、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摘编自(汉)班固汉书材料二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
8、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民“勤劳如此”的原因。指出政府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的对策。(2)材料二中“两面性”的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监生舒镛、举人何瑞龙、监生吴洪、监生许俊、余种德堂、程桂林堂、王大经堂、胡族义堂(下尚有程、汪等四十家族堂名,兹从略)禀称:黟(今安徽黟县)属僻壤,山高而水迅生于斯者借为保障,葬其中者冢墓如麟,阴阳二墓两相利赖,以故建文峰,造亭阁,非徒以壮观瞻,实为万民培命脉。近有李大坤等,只知拿利
9、肥己,罔顾亿万生灵,招纳外民汪宾等入山凿石烧煤。值前宪公(前任县令)出迫禀捕主,虽蒙训谕,坤等知悔,而宾等尚复逡巡境内,勾诱附近有山之家,重资租赁,冀图冷灰复燃。境内田少山多,贫民惟借樵采,每日负薪易米,以资口食。即妇女挑柴为生者,亦复不少。若烧石灰,尽用煤石,则卖柴者少,贫民生计更绌。据黟县志指出材料中乡族势力、官府对“入山凿石烧煤”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态度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 从材料中可看出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为石器、蚌器和骨器,没有青铜器,说明当时还处于石器锄耕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故选B项;材料中未涉及青铜器使用的范围,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遗址主要在长
10、安及其附近,不能得出范围较广的结论,排除C项;从表格中可看出出土的农具数量,但无法看出其使用的效率高低,排除D项。2.A解析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解读材料,从“可以到处组织其简单再生产”“极易复活和再生”可知,主要表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态的顽强性,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故选A项;中国古代南北方都是小农经济,材料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差距,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长期存续不代表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租佃关系,排除D项。3.A解析 通过观察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画像石(砖)的拓片描绘的内容说明四川、陕
11、西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当时南北方生产力都有所发展,故选A项;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成熟的是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排除B项;仅有两幅汉代铁犁牛耕画像不能得出“开始”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女织,也不能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否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4.B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可知主户与客户相互依存,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客户对主户的隶属关系有所改变,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B项;根据材料“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藉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可知佃户与地主相互依存,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宋代税收政策的明显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提及租佃关系,未反映出土地兼并,排除D项。5
12、.C解析 材料反映了7421080年,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唐末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说明了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排除A项;此时期国家政治重心逐渐南移,排除B项;北方战乱较多,经济遭到一定破坏,但并非迟滞,排除D项。6.D解析 据表中可知从战国到宋明之时沙尘暴次数增加、地域上逐渐向东向南移动,反映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重心不断转移,故选D项。7.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和三星堆青铜礼器均属于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有利于稳定等级秩序,巩固贵族统治,故选A项;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
13、的代表,排除B项;材料中的青铜器是官营手工业的杰出作品,排除C项;图1、图2两件青铜器皆是礼器,与祭祀有关,与生产无关,排除D项。8.A解析 材料旨在表明古代中国由于军事官僚政治体制所造成的病态消费促使涉及生活消费领域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病态倾向,从而导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严厉控制,这必然束缚了民营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空间,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而且材料也未涉及统一的国内市场,排除C项;D项内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9.B解析 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汉武帝时期将放任民间采铸的盐铁收归国家控制,主要是因为对匈奴的长年战争耗费了大量国力,故实行盐铁官
14、营解决边患带来的负面影响,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是汉初已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继承与强化,不是开始实行,排除A项;保证产品质量不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并非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体制,排除D项。10.B解析 材料“功作贸易者”体现的是生产的产品主要流向市场,因此可以判断出是私营手工业作坊,故选B项;坊市制度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生产秩序破坏无关,排除C项;草市作用已经十分显著是在魏晋时期,排除D项。11.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家庭手工业品大量进入市场,说明当时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较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产品而非农产品,排除A
15、项;题干涉及的是家庭手工业,未涉及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排除C项;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上升并非自给自足状态的强化,排除D项。12.D解析 明代的匠户制度规定工匠可输银代役,服役期外可以自由经营等,表明工匠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减轻,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及其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有利于手工业由民营向官营转变与工匠“服役期限之外,均可自由经营”不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参考答案 (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重农抑商”等。(2)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
16、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看法: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14.参考答案 态度:乡族势力反对、阻挠外民采煤;官府支持乡族势力,禁止采煤。解释:材料表明,安徽黟县地方乡绅以破坏风水、影响当地习俗为理由,反对采煤;官府认为采煤影响贫民生计,加以严禁。这种态度实质上是二者“重农抑商”,固守小农经济秩序的体现,也反映出官府与乡族势力在地方治理中紧密相连的关系。(说明历史原因)黟县官府与乡族势力的态度和做法,虽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当地农业经济的稳定,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但客观上阻滞了当地私营采煤业的发展。这也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违逆。(阐释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