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目标导读1.概述生物群落的概念。2.结合教材P72进行“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探究。3.阅读教材P7374的内容,描述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4.结合教材P7577的内容,描述生物群落的结构。重难点击1.群落的种间关系。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及构成【知识梳理】1概念在_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 的集合2物种丰富度(1)概念: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_的多少。(2)某一地域中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常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来表示。计算公式:DS/lnA(S:物种数目;A:_)。3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土壤动物:是指一生
2、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2)取样方法:应考虑动物_、活动方式。研究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一般采用_进行取样。问题探究1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探究原理研究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_(如采集罐、吸虫器等捕捉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确定物种丰富度的_,表示方法有“很多”“多”“较多”“较少”“少”和“很少”等。(2)探究步骤选择样地:一般在林下或落叶等_较为丰富的地方采集标本。确定样方与取样:在采样地随机选取35个样方(50 cm50 cm15 cm),采集样方内的落叶和土壤,将其中的大
3、型土壤动物用取样器或手捡的方法,放入盛有体积分数为_溶液的采集罐中。标本鉴定与结果统计:根据有关资料,分拣并鉴定标本,填写表格,估算各物种的丰富度。3进行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时,为什么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即时训练】1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一题多变(1)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是_的。(2)不同地域内的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_的。(3)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中小动物_。(4)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为保护生态环境,应_。2某校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一个生物群
4、落的调查结果如下表:物种马陆蜈蚣白蚁物种总数数量5981401 000122种该生物群落总面积500 m2,则关于物种丰富度指数的计算正确的是()A. B. C. D.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知识梳理】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特点实例捕食“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一般有二:一是a取代b;二是a、b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互抑制寄生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宿主b不可能全部死亡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问题探究 成年的鲈鱼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会以本种的幼鱼作为食物,这属于捕食吗?为什么?【即时训练】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
5、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4.下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问题: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B._;C._;D._。三、群落结构【知识梳理】1形成原因:群落中的各个_在_过程中通过_逐渐形成。2类型(1)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_现象。植物由高到低依次分为乔木层、_、草本层等层次。动物的分层与不同层次提供的_和_有关。(2)水平结构概念:指群落中的_在
6、水平状态下的_或_。特点:种群呈现局部范围内的_分布,如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具有_。问题探究1 玉米地中有的玉米高,有的玉米矮,这种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吗?为什么?2请判断分析“森林群落中只存在垂直结构,而草原群落中只存在水平结构”是否正确?【即时训练】5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
7、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一题多变a处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海拔(m)1 0001 0002 0002 0002 5002 5003 0003 0003 5003 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只与光照有关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四、探究酵母菌种群大
8、小的动态变化【知识梳理】1实验原理(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型曲线。(3)可采用_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计数。2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3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_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_的消耗、_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_型增长。5探究步骤(1)用天平称量0.1 g活性干酵母,放入盛有500 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用_计数,计算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2)以时间为横坐标,以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曲
9、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6实验结果(1)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如图1)(2)分析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_再_。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_、_、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_,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_高于_,种群数量下降。问题探究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为什么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2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怎样计数?4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即时训练】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3某小组进行
10、“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4某研究小组探究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利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0.1 mm,1/400 mm2)进行计数。图甲是某天显微镜镜检结果(视野中每个黑点含2个酵母菌),图乙是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酵母菌数量过多,需加水稀释后再统计B图甲中的酵母菌数量对应于图乙中的第3天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D酵母菌自身代谢状况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