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原市2015一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怒。“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了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遮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
2、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怒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遮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
3、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性。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 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怨。所谓 “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 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
4、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休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休;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怒用自己的力童,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柞常残酷
5、,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摘编自和谐高于冲突)1.下列关于第一、二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和”,对“和”的追求也形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B“和”具有的“和谐”的意义早在虞舜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 不继”,使“和”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C.“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说明我国古人就以音乐之和来比喻各种事物之间的和 谐,最终使“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 D.
6、我国古人希望处理人乌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思维方式,能像音乐一样,达到 和谐的境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受到“和”的影响,不仅礼记乐记中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孔子也提出把“和” 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可见张载承认世上万物存在对立、 相反、矛盾、斗争,但最终都要走向和解。 C.“天人合一”的思想既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配 合自然变化,协助并促进自然的和谐发展。 D.“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对以破坏环境与生态平衡 来获得经济社会发
7、展的作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音乐的和谐,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 展,成为中华民族对待外部世界的长久态度。 B.中华文化中没有西方文化所强调的那种冲突意识。未来,人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和” 出发解决各类国际争端。 C.人们与自然对抗较量的惨痛教训,与自然对立而带来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人们,只有注 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才是正道。 D.“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古人遵循“二十四节气”劳作以及旧出而 作,日落而息”的养生方式,便是这种智慧在生活中的运用。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一)文
8、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祖部,仕闽为义军校。家世尚武,父澄独折节为儒,终浦城令。乾德初,与玘并出为天兴令,府帅王彦超素知其名,待以宾礼。蜀平,移峨眉令。时宋白宰玉津,多以吟咏酬答。复为著作佐郎,知全州,就迁左拾遗、右补阙。太平兴国初,代还。太宗素闻其诗名,因索所著。徽之以数百篇奏御,且献诗为谢。太宗览之称赏,自是圣制多以别本为赐。时刘昌言拔自下位不逾时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董俨为右计使欲倾昌言代之。尝谓徽之曰:“上遇张洎、钱若水甚厚,旦夕将大用。”有直史馆钱熙者,与昌言厚善。诣徽之,徽之语次及之。熙遽以告昌言,昌言以告泊。洎方固
9、宠,谓徽之遣熙构飞语中伤己,遂白上。上怒,召昌言质其语。出徽之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熙落职通判朗州。徽之未行,改镇安军行军司马。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尝言:“温仲舒、寇准用搏击取贵位,使后辈务习趋竞,礼俗浸薄。”世谓其知言。徽之寡谐于俗,唯李昉、王祐深所推服。自为郎官、御史,朝廷即待以旧德。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既没,有集二十卷留于家,上令夏侯峤取之以进。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卒,及葬,复以婚帛赐其家。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父澄独折节为儒 折节:降低身份 B. 徽之语次及之 语次
10、:谈话之间 C. 礼俗浸薄 浸薄:渐渐淡薄 D. 唯李昉、王祐深所推服 推服:推崇佩服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刘昌言拔自下位/不逾时/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董俨为右计使/欲倾 昌言代之 B.时刘昌言拔自下位/不逾时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董俨为右计使/欲倾 昌言代之 C,时刘昌言拔亡下位/不逾时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董俨为右计/使欲倾 昌言代之 D.时刘昌言拔自下位/不逾时/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董俨为右计/使欲倾 昌言代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杨徽之很
11、有诗名。曾受到王彦超以礼相待,与时任玉津县令的宋白用诗词相互酬答,并 受到太宗的赏识。 B.杨徽之毫无心机。他并不是有意把董俨的话告诉给钱熙,借此搬弄是非,但还是得罪了 张泊,自己受到牵连。 C.杨徽之耿介正直。对温仲舒、寇准用拼搏奋进来获取高位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他们使 后辈致力趋竞以获得高位。 D.杨徽之才华突出。与人谈论,熟知典故,并能详记唐朝以来的士族人物;尤好论诗,常常 终日忘倦。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洎方固宠,谓徽之遣熙构飞语中伤己,遂白上。译文: (2)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的宋
12、词,完成8一9题。清平乐.春晚王安国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注释】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后人常借指歌女。8.词的上阅作者主要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晚春景象的?请简要分析。(3分) 9.文末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洞庭龄树下。(湘夫人)(2)滕王阁序中“ , 。”描写了一幅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美丽景色,历来被人们称为千古绝唱。(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写出了秦的灭亡与
13、它极力盘剥百姓并且挥霍无度有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一(4)题。(17分) 快乐时光艾萨克阿西姆美国 关于那件事情,玛姬当天晚土就把它写在日记里。 “公元二一五五年五月十七日,”她开始这么写,“今天汤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 那是一本柞常古老的书。玛姬的祖父曾经对她说过,在她的祖父的少年时代,他的祖父告诉他曾经有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被印利在纸张上。他们翻阅那些黄渍起皱纹的纸张,对他们而言,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享,当他们发现所有的字都被固定在纸张上,不同于平时他们在关幕上所阅读的移动资讯。而且,当他们翻回到先前读过的那一页时,竟然发现那些字和第一次读到的时候
14、一模一样!“对你而言,”汤米说,“这也许是一种浪费。当你看完这本书时,我猜你一定会把它丢掉。我们的电视荧幕上有超过一百万本的书,而且它可以不断地补充。然而,我不会这么做。” “我也是啊!”玛姬说。她才十一岁,读过的书远少于汤米。因为汤米已经十三岁了。她说,“你在哪里找到的?” “在我家,”他专心地阅读着,头也不抬地回答,“在我的阁楼上。” “它里面说些什么?” “学校。” “学校?列底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 玛姬一直不喜欢上学,但此时她比以前更讨厌学校了。数学老师曾经给她一连串的几何考试,而她的成绩却都一直每泥愈下,终于她的母亲禁不住叹息地摇着头,替她请了一位督学官。那位督学是一位红脸的
15、小胖子,随身带着一只装满电线、指针盘的工具箱。他面带笑容,给了她一个苹果,然后就把她的数学老师分解。然后他开姑组合他的新数学工具,玛姬一直希望他无法组成,但是他办到了,大约一小时之后;那台熟悉的、又大又黑又丑恶的机器又出现在眼前,它的关幕上,同样出现了所有的课程以及许多烦人的问题。那还不算什么,她最讨厌的是那个她要投入作业和考试卷的投入孔。她必须使用六岁时学会的打孔密码来解答问题,然后数学老师立刻就把作业改好,算出分数。当她做完作业时,督学先生对她微笑并轻拍她的头。他对她的母亲说:“这并昨孩子的错,凉尼斯太太。我怒,几何学现在对她而言是有一些艰涩,小孩有时候会不太适应,不过没关系,我已经订定一
16、个十年的学习计划书。事实上,她整体的进步相当令人满意。” 然后他又拍了一下玛姬的头。玛姬失望透了。她一直希望能把所有的老师全部赶走。汤米就曾经有过一个月的时间不必受老师的逼迫,那是在历史课程哲时结束的时候。所以她现在对汤米说:“为什么还有人要写学校的事呢?”汤米用一种优越感的眼光看着她。 “因为那是一种不同于我们的学校,俊瓜。这是数百年前的那种学校。” 他轻松地用一种清楚的声音补充说:“好几个世纪以前呢!”玛姬有一种被伤害的感觉。 “好吧!就算我不知道那么久以前他们到底有怎样的学校,”她靠在他的肩膀上读着那本书,然后说,“不论如何,他们还是有老师啊!” “他们的确有一个老师,但它不是正式的老师
17、,而是一个人!” “一个人?人怎么能作为一个老师呢?” “嗯他会教学生们各种事物,然后吩咐家庭作业和问各种问题。” “可是人不够聪明啊!”“当然够!我父亲的知识和我的老师一样多。” “不可能的,人的智慧不能和老师比!” “他差不多可以了,我打赌!”玛姬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做争论,她说“我才不要一个陌生人跑到我房里来教我。” 汤米哈哈大笑地说:“你了解的太少了,玛姬,那位老师不会住在你的房子里。而是有一栋特别的建筑让所有的孩子去那里上课。” “难道所有的孩子都学一样的东西吗?” “就同年龄的孩子而言,是的!” “但是,我妈妈说,老师应该自我调整去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所以每个孩子都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教
18、育。” “不论如何,当时他们不用这种方法,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不要念这本书啊!” “我没说不喜欢嘛!”玛姬立刻回答。她真的很想知道那些有趣的学校的辜情。他们还念不到一半的时候,玛姬的母亲便开始叫唤他们了,“玛姬,上课时间到了!”玛姬抬起头说:“还没有啦,妈!” “现在,”凉尼斯太太说,“也该是汤米上课的时间了。” 玛姬对汤米说:“下课之后,我可以再和你一起念这本书吗?” “大概可以吧!”汤米不太乐意地回答。他手臂底下夹着那本破旧的书,一边吹着口哨一边离开。玛姬走进了教室。它就在卧室的隔壁。此时数学老师已经打开,正在等着她。除了周末和星期日,它每天总是定时开机,因为玛姬的母亲认为定时规律的课程有
19、助于孩子的学习。劳幕上出现了字幕,它说:“今天的算术课程是真分数的加法。请把昨天的作业放进投入孔。” 玛姬一边照着它的指示行事一边叹着气,她一直想着她曾祖父的祖父少年时代的那种学校所有附近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在校园里嬉戏、欢笑,在教室里排排坐,放学以后一起回家。大家学一样的东西,然后便可以一起写作业,一起讨论问题。而且,他们的老师都是“人”。数学老师在关幕上闪烁着“真分数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玛姬幻想着古时侯的孩子该会多么喜欢上学,羡慕着他们的筷乐时光。(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从玛姬当天晚上记日记写起,将她与汤米白天的经历以日记
20、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 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使小说显得更为新颖别致。 B.玛姬的母亲“禁不住叹息地摇着头”,这处细节表现了她对玛姬的失望,也包含着对当时 教育方式的反思,所以又请了督学官,专门为玛姬辅导数学。 C.出于厌恶的情绪,玛姬早已打算放弃自己的数学,所以当听说督学先生为她制订了一个 十年的学习计划书时,她感到失望透了。 D.小说最后以玛姬幻想古时候孩子们的快乐以及对过去教育环境的向往,反衬了其现实 处境的无奈,这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E.对于2155年的教育方式,文中既有抱怨也有认可,可见,这种教育方式既有不足也有优 点,我们要注意扬其长避其短,玛姬自己也应该反思。(2)对于汤米手中那
21、本书,玛姬先后有过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3分) (3)本文构思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介绍了古代和2155年的两种教育方式,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认为哪种教育方式 更好,为什么?(4分) 第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贸易战争,企业家们不宜 ,而应采取果断措施。 (2)每一个怀有 的游子,无论漂泊多远,他的目光总是朝向故乡,深情的凝望。 (3)未来三年,80%的中国富人将返贫, 的是矿产、房地产等领域的富人。 A.首当其冲 首丘之情 首鼠两端 B.首鼠两端 首当其冲 首丘之情
22、 C.首当其冲 首鼠两端 首丘之情 D.首鼠两端 首丘之情 首当其冲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人口学者何亚福解释说,中国生育率如此低但人口还在增长的原因是人口惯性所致,等 到“六零后”开始老去,中国出生人口将远少于死亡人口。 B.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如何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两代人的战 争,这些问题家长能否处理好,关键在于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 C.在天津,“伟人风范”“抗日烽火”和“爱国教育”等多条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据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统计,仅9月3日当天,就接待游客3900多人次。 D.采用ETC可有效提高高速公路收费效率和车辆运行效率,随
23、着ETC用户量的持续增 长,其实际效果将越来越显著,可极大程度解决收费站拥堵并节约出行时间。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虽然医学不断发展,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这个压力又相关于日益丰富、快捷的信息。 A.因为疾病开始花样翻新,所以现代人的健康问题并没有减少 B.然而现代人的健康问题却呈增加趋势,因为疾病开始花样翻新 C,但疾病开始花样翻新,甚至人们的健康问题开始增加 D.但现代人的健康问题并没减少,甚至于疾病开始花样翻新15.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
24、3分) 有谚语说:蒜有百利,唯有一害,伤目。 ,会导致眼睛视物模糊不清、视力明 显下降。科学家认为,每天吃一瓣生蒜是比较合适的,若是熟蒜吃个两三瓣也就够了。蒜虽小,多吃无益。所以, 。由于发挥杀菌作用的大蒜素,遇热遇咸会很快失去作用,所以最好不放盐生食。如果 ,食用大蒜最好捣碎成泥,在空气中放五10 一15分钟再食。 16.2015年9月25日,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太原市煤炭交易中心开幕。右图为本届“书博会”会标,请你写出该会标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设计理念。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4分) 五、写作(4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杭州市图
25、书馆馆长褚树青曾对记者说有一个画面使他至令难忘。当时杭州市图书馆尚未搬到新馆。有一天,一个流浪者来到图书馆,他把自己的破烂行李规整得昨常整齐,放在墙角,然后去洗手间洗手、洗头,收拾干净才进阅览室看书。“应该说,这个读者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图书馆。”褚树青说,“现在的流浪者不同于以往,他们都是识字的。而且,他们有对美的追求,对国家的发展有了解的欲望,这和他流浪的身份没有关系。”于是,在杭州图书馆迁至新址时,褚树青决定将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他的这一举动引来一些市民的不满。“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对市民的不满,褚树青如此回应。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流浪者、图书馆馆长或市民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符合书信格式,统一以“丰华”为写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