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399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年秋学期期末陈盘联考高一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第卷客观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1. 宗祠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怀想,这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嫡长子继承

2、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在宗族内部大宗享有祭祀祖先的权利,以达到敬宗收族的作用。故选A选项,排除B选项。C、D选项均为秦朝时期设立,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时期,不属于早期中国,时间上不对。2. “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中“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可排除A、B两项,因五代十国局面是在唐朝灭亡后出现;宋朝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

3、权,故C项正确,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府三司制3. 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A. 战事立功B. 门第出身C. 才学品德D. 皇亲国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战事立功是商鞅变法时的选官制度,A项排除;注重才学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品德是汉朝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B项正确;皇亲国戚依靠世袭制或裙带关系为官,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4. 2

4、015年黄海“丹东一号”沉船经过进一步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在一个圆形瓷盘的正中间发现繁体的“致远”字样。据此判断该舰舰长应该是爱国将领A. 邓世昌B. 丁汝昌C. 刘步蟾D. 刘永福【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得知“丹东一号”即为1894年黄海海战中撞击日舰而沉的“致远舰”,当时的“致远舰”管带,“管带”即相当于现代的“舰长”,故A项正确;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担任北洋海军提督,海军提督相当于现在的舰队司令,故B项错误;刘步蟾担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在威海卫战役中担任“定远”号管带,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誓死保卫台湾,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与“致远舰”无

5、关,故D项错误。5. 下图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A. 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B. 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C. 红军从此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堵D.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答案】D【解析】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故项正确;项是八七会议;项是红军会师;项是巧渡金沙江之后。【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遵义会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排查。6. 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这一报道出现于下列哪一战争后A. 鸦片战争B

6、.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中,义和团和清军进攻了各国驻京使馆区,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照旧承认清政府的统治,因而慈禧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有此言论,但也不完全排除西方的贬低因素,故D正确;ABC不存在“进攻使馆区”,排除。7. 下列条款引自近代中国三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排序应是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A. B.

7、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属于1842年南京条约;“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属于1895年马关条约。故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8. 1942年杀人魔王石井四郎曾说:“细菌攻击战的第一个特征是其效力之伟大。其效用不仅能人传人、村传村地不断扩大,而且其毒害可以深入人体内部,其死亡率比炮弹、炸弹要高得多。”下列与材料信息密切相关的是A

8、. 旅顺大屠杀B. 南京大屠杀C. 潘家峪血案D. 七三一部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细菌攻击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1935年在中国哈尔滨市平房地区筹建了生物武器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并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进行最大规模生物战的指挥中心,故D项正确。旅顺大屠杀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与“细菌攻击战”信息不符,排除A。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与“细菌攻击战”信息不符,排除B。潘家峪血案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与“细菌攻击战”信息不符,排除C。点睛:本题以侵华日军的罪行为切入点,需要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的表现和七三一部队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细菌攻击战”

9、,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9.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A. 1921年中共一大B.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C.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平”“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可知,这次会议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召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故C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的,排除

10、A。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是在西柏坡召开的,排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与材料信息“北平”“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不符,排除D。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些规定体现了A. 民主集中制原则B. 政治协商原则C. 人民民主原则D. 社会主义原则【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人民民主国家”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充分昭示着新中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是鲜明的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而材料中并

11、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的原则在材料中同样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原则主要指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相关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是对重要历史概念的考查,平时应注意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归纳。11. 图片可以证史。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C. 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D. 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信息“愿亲人永不分离”“接待台胞返乡探亲20周年特刊”等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实现了“三通”,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经济文

12、化交流不断增多,符合图片意义,故B项正确。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两岸实现了建国以来的真正停火,与“返乡探亲”无关,排除A。1992年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又一次突破,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意义重大,与探亲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片信息“愿亲人永不分离”“接待台胞返乡探亲20周年特刊”,结合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2. 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Chineseare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A. 周恩来出席

13、日内瓦会议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文字或图片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题干中的“The Chinese Are Coming”,分析可知即中国来了,结合所学的美国与周恩来相关信息,可排除A、C、D项,此应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B。考点:新中国的外交70年代三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3. 下图是某会刊第一期的首页。该会议A.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B. 顺利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C.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 把依法治国写进了共同纲领【答案】C14

14、.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主集中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不是政党制度,排除。民主集中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C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制度,不是政党制度,排除。15. 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

15、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A. 三大改造的完成B. “一五”计划的完成C.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D. 中共八大召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一五”计划的完成于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6. 下边是新闻漫画游

16、子身上衣,游子身披五星红旗,喜笑颜开,欢欣鼓舞。漫画反映的事件A.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B. 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C. 直接促使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D. 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的状态【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时间“1997年”可知,漫画中任务喜笑颜开、欢欣鼓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香港回归祖国有关,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1997年统治澳门的是葡萄牙,排除。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的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CD。17. 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梭伦政制按照希腊的政治概念,这是

17、一种金权政治(Timocracy),而不是民主政治。”他的评价针对的是梭伦改革中的A.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D.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答案】B【解析】从“梭伦政制按照希腊的政治概念,这是一种金权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可以看出它强调的是梭伦改革的弊端。A选项是梭伦改革的成功之处;B选项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符合题意;C、D选项是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不是弊端,故排除。18. 英国学者阿德金斯在探寻古希腊文明中提到:古雅典500人议事会成员最初并无薪金,约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他们领取生活费,后来还领有新金。议事会成员经济待遇的获得始于A. 梭伦改革B.

18、克利斯提尼改革C. 伯利克里改革D. 希波战争【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他们领取生活费,后来还领有薪金”可知,这是伯利克里时期,故C项正确;梭伦改革是在公元前6世纪初期,故A项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是在公元前6世纪末,故B项错误;希波战争是伯利克里改革的背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时间信息,然后进行判断和排除即可。19. 罗马帝国时期,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外,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材料中所述的罗马法是A. 习惯法B. 十二铜表法C. 公民法D.

19、万民法【答案】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名师点睛】罗马法的演变发展过程:(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3)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

20、统称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点评: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它也是公民法的一个代表。20. 2016年11月9日,美国大选落下帷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获胜,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美国总统选举的法律依据是A. 权利法案B. 1787年宪法C. 1871年宪法D. 1875年宪法【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美国总统是选举产生,依据1787年宪法,总统实行选举制,故B项正确;项是英国宪法依据;项是德国宪法;项是法国宪法。BCD都与美国无关。21.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

21、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这次转型的标志是A. 查理一世被处死B. 权利法案颁布C. 责任内阁制确立D. 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实现了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确立了议会主权,故B项正确。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与材料强调王权被削弱的信息不符,排除A。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实现了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C。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议会席

22、位,选举权扩大,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2. 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英国高等法院后裁定,英国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英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对此裁决“感到失望”,并宣布将向英国最高法院上诉。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做出终审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

23、。据此可知英国A.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B. 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C.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D. 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答案】D【解析】根据“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可知英国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故D正确;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A时间不符合材料;材料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无关,排除BC。23. 美国国土安全部2017年2月4日发布声明称,根据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3日作出的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国土安全部将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据此可知美国A. 司法权高于行政权B. 总统需要对联邦

24、法院负责C. 地方权力高于中央D. 总统权力受到联邦法院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联邦法院对总统行政令的制约,但不能说明司法权高于行政权,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体现了总统权力受到联邦法院制约,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联邦法院、总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三权分立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4.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著

25、作的内容还包括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主要内容包括阶级斗争说,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学说,无产阶级政权学说等,故正确;马克思主张实行暴力革命的手段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6、25.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 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C. 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D.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可以看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要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而非暴力革命,排除D,B项正确;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材料主旨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不符,排除A;材料主张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体现布尔什维克党没有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排除C。所以选B26.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

27、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 赞成两个政权并存B. 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这是在俄国两个政权并存时期提出的问题,意味着无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列宁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而不是赞成两个政权并存,而且临时政府也不可能允许两个政权并存,排除A。材料表明列宁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没有涉及到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排除C。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临时政府不会同工兵代表苏维埃合作,所以列

28、宁不可能提出和临时政府合作,排除D。27. 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最重要的表现是A. 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B.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 无产阶级掌握政府的权力D. 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学生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要解决本题必须知道二月革命后俄国的政治状况,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即一个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它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后是革命权力机关;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一般而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后,由资产阶级掌权,但很明显俄国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和资

29、产阶级共同掌管国家事务,这是二月革命与其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不同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二月革命28. 列宁曾经对异常兴奋的工人群众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是A. “那一次工农革命”是指二月革命B. 这场“工农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 这是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D. 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可知,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30、个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工兵代表的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不符,排除AB。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结合十月革命的史实即可知道正确答案。2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作出的努力包括接受马歇尔计划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欧洲共同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决定政治

31、,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带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欧洲国家认清了美苏争霸的实质,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开始走向了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西欧逐渐摆脱了美国的控制,故符合题意,故排行粗ABC,选D。考点:当代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加强欧洲走向联合【名师点睛】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可能因素: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30. 下面为某校高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B. 世界多

32、极化趋势出现C. 美苏“冷战”中的对峙D.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北约和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对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应对之策;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上述事件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当时两极格局已经解体,“冷战”结束,排除AC。不结盟运动符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与其它三幅图片不符,排除B。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首先弄清图片信息中历史事件“北约和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世界贸易组织”等所反映的国际环境,然后根据历史事件确立主题即可。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

33、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31. 淞沪会战发生于抗战初期,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答案】错误【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这不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本题说法错误。32.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雅典平民对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答案】错误【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对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而不是雅典。33. 巴黎公社的成就

34、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答案】正确【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4.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错误【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1979年1月1日,其标志是中美两国签署建交公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5.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格局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错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底苏联正式解体,结束了苏美长达40年的

35、争霸局面,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尚未形成。第卷非选择题(共30分)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6. 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材料三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

36、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答案】(1)举例: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局面。(2)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7、(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4)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具有多样性。【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明清时期专制制度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从中国社会落后回答。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从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回答;第二小问从该宪法性质和反封建角度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的信息归纳回答。本题属于开放题,围绕“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中华民国临时

38、约法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三项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北伐军誓词材料二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

39、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材料三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这路人是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1)据材料一,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意义。【答案】(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问题:照搬苏俄经验;没有充分发动农民

40、。解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3)根本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意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2)据材料二提到,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

41、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照搬苏俄经验;没有充分发动农民。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展土地革命。(3)据材料三提到,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

42、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北伐战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意义四、问答题(本部分1题,10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38.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曾在一次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发展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为什么会从盟友到对手?美苏之间的激烈角逐,形成了什么格局,从而取代了长期以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新兴力量的崛

43、起,日益冲击着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3)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其原因是什么?(4)综上所述,你认为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根源是什么?【答案】(1)原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格局:冷战格局(两极格局)。(2)力量: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的振兴。(3)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原因:苏联解体。(4)根源: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美苏之间的激烈角逐,形成了两极格局,从而取代了长期以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的振兴;日益冲击着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根源是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