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3.51KB ,
资源ID:74396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4396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测试卷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测试卷1(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1、模块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60分)1.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A.选官制度比较完备B.新兴地主势力壮大C.儒法两家斗争激烈D.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而非春秋时期的“尚贤”与世卿世禄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鲁国的选官制度,而不是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和儒法两家的斗争,故B、C两项错误;根据“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可知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原则,传统秩序面临解体,故D项正确。2.唐

2、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A.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B.旨在拓宽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C.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D.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答案:A解析:材料“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反映了在科举制之外存在着通榜公荐法,这为推荐者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故选A项;通榜公荐法不一定推荐下层读书人,排除B项;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的做法没有客观和公正的依据,不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排除C项;通榜公荐法与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无关,排除D项

3、。3.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 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 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 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 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 234元朝12省183路971 425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中“减轻中央的负担”的

4、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自秦至元,地方管理机构发生变化,反映了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方式有所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表格中省、道、州地方行政区的增加,以及县的数量增加体现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4.雅典妇女和未成年人一样,一生都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一个女孩的监护人首先是她的父亲,结婚后,她的丈夫充任她的监护人。由此可见雅典妇女()A.法律地位低下B.毫无民主权利C.生活备受关注D.经济无法独立答案:A解析:古代雅典以成年男性为中心,女性在社会中法律地位低下,“一生都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故A项正确;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但属于自由民,享有

5、政治权利以外的其他权利,故B项错误;古代雅典是以成年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故C项错误;雅典妇女享有除政治权利外的其他权利,故D项错误。5.罗马共和国晚期,城市街道两边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人伤害的情况。罗马法规定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诉讼,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物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A.推动了罗马的城市建设B.体现了公平原则C.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D.混淆了法律责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诉讼,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物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可知该规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B项

6、;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罗马城市的发展,这与法律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形式的看重,排除C项;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诉讼,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物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可知该规定明确区分法律责任,排除D项。6.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C.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D.英国人对宪法

7、的理解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体现了传统在法制中的作用,故选C项;根据“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可知英国有成文法典,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并未体现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排除D项。7.1862年9月22日,美国总统林肯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发表军事命令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战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废奴论者的担心主要是因为该宣言()A.发表者总统没有发布的权利B.属军事命

8、令不能产生法律效力C.出台过程有悖法定程序D.内容违背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答案:C解析:根据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美国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原则,总统通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需要通过国会的通过,而1862年总统未经国会通过直接发表军事命令,故C项正确。8.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纾国忧”。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答案:A解析:材料“上以纾国忧”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故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乡绅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C项

9、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保家卫国的意识,不能反映其走在近代化前列,故D项错误。9.1868年,美国人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 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这表明()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万国公报的办报实力强大答案:B解析:洋务派、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阅读万国公报,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普遍欢迎西方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洋务派、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

10、积极阅读万国公报,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不能反映中美文化交流密切,故C项错误;万国公报发行量大,主要是满足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故D项错误。10.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它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做策略上的退却”。这一叙述表明()A.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B.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C.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袁世凯,不是孙中山

11、,故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策略上的退却”,可以看出这与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发展表明,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人物,他习惯于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包括妥协等一切政治手段,灵活地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故D项正确。11.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一文中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据此,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促进了中国人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B.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C.结束了秦汉以

12、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为争取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促进了中国人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2.1937年5月,毛泽东在苏区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土地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由暴力没收办法转变到新的适当方法,就是完全必要的。”由此可知,该时期土地政策变革的主要意图是()A.停止土地革命B.维护农民利益C.团结抵御外侮D.实行减租减息答案:C解析:反帝反封建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核心,土地革命就是反封建的重要内容,故A项

13、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民族问题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土地改革也要服务于这一主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37年5月”,可知此时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土地政策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应对日本的侵略,故C项正确;减租减息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13.研究发现,五四运动之所以爆发,除了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交涉失败之外,当时中华书局版教科书所发挥的国耻历史记忆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教科书的心理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了全国。据此可知()A.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有偶然性B.历史教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D.历史记忆利于唤起爱国意识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

14、“中华书局版教科书所发挥的国耻历史记忆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教科书的心理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了全国”说明相关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决定”说法绝对,排除。题干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排除C项。14.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

15、的伟大变革答案:A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苏维埃俄国并非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B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而不是推进全球工业化进程,故C项错误;D项体现的是对俄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没有体现世界性影响,故排除。15.2018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为3月3日至15日,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为3月5日至20日,以往每年的政协和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具有上述特点。这种时间安排最主要是基于

16、()A.政协通过的决议须经过人大审核B.照顾双重身份代表的需要C.人大代表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D.避免重大决策失误的需要答案:D解析:全国政协早于全国人大召开,其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政协的作用,提出建议,进行民主监督,故A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产生,县以上由间接选举产生,故C项错误;全国政协早于全国人大召开,有利于民主监督和提出建议,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D项正确。16.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

17、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该谈话的发表()A.表明“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B.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C.反映了祖国大陆放弃武力统一的方式D.促成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1981年叶剑英的讲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故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非叶剑英,故B项错误;题意主张和平统一台湾,但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C项错误;2008年,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7.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闹,互相争夺殖民地,这个矛盾大些。

18、他们是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矛盾这是关系我们对外方针的一件大事”。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答案:B解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策,其不涉及“中间地带”,故A项错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在帝国主义相互争夺殖民地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政策,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积

19、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18.在朝鲜战争的初期,苏联空中秘密支援中国时,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这表明()A.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B.苏联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D.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秘密支援中国”“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可知苏联并不想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故D项正确。19.“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语的使用情况统计表项目提到的次数百分比的变化(%)1988年1993年纽约时报自由世界7144-38西方4614

20、4+213华盛顿邮报自由世界11267-40西方3687+142国会记录自由世界356114-68西方710+43材料表明()A.自由世界逐渐丧失影响B.西方阵营瓦解C.美苏两国关系缓和D.西方全球霸权逐渐收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自由世界是相对于苏联“极权世界”而言的,1993年之后仍有影响,故A项错误;西方阵营至今存在,故B项错误;1993年苏联已经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反映出“自由世界”使用频率下降,“西方”使用频率上升,这表明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西方的全球霸权逐步收缩,故D项正确。20.197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就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问题召开会议

21、。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但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后经美巴谈判,巴拿马最终于1999年底收回运河区主权。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得益于()A.美国身陷越南战争国力严重衰退B.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国霸权的冲击C.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D.巴拿马运河作用的下降答案:B解析:美军撤出越南是在1973年,而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是在1999年,故A项错误;题干中“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支持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联合国安理会全力支持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故C项错

22、误;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

23、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做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

24、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6分)参考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民心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反对分裂,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武力

25、。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从“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到“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从“对共主的认同上”到“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直接概括内涵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地区联系、民族融合、文化传播、法家思想等方面回答说明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可知孙中山认为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二中“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可知孙中山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

26、结合。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以及不承诺放弃武力等方面回答。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

27、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5分)

2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3分)参考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关系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趋势”,可以根据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选官制度在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的变化来回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9、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可知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根据材料“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民国政治的发展。第(3)问“意义”可以从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回答。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

30、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年至今);“三分法”(19451955年,1955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年至今);“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摘编自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

31、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12分)参考答案:示例一选择“两分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两个时期。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展开。1972年,中国与美国开始走向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两大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1973年至今,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及不结盟运动力量的提升、欧共体与日本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世界格局已经不再按照美苏预期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

32、的演变分为两个时期。示例二提出新的分期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说明: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局部性的军事对抗较为激烈,两极格局最终形成。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多极化趋势初步出现,如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力量开始冲击两极格局。20世纪8090年代至今为美苏两极格局逐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都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原有的格局。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