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212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解读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1)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则。(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

2、、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

3、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1)标准: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2)凡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代表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A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

4、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B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C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D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E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F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A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B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5、和客观唯心主义(3)代表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A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B 王守仁:心外无物C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D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E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F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G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H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I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J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K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A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B 柏拉图:理念论C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D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E 朱熹:理在事先F 孔子

6、:生死有命,富贵在天G 各种封建迷信活动H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8”就是发;喜鹊报喜;彗星是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直接理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7、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 自然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

8、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都是错误的。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3)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6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B)(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7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1)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注意: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产生要具备三大条件:人脑、客观

10、存在(客观事物)、实践。(2)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

11、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2)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第二,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第三,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

12、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9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特点:第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1)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区别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B)(1)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2)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13、。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14、无止境的过程。(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3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C)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方法论)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

15、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16、,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 A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17、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指导意义(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发展的实质(B)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

18、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指导意义: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A)(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19、方法。7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B)(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0、,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8矛盾的普遍性(A)(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9矛盾的特殊性(A)(1)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

21、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2)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

22、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2)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1)主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2)次要矛盾的含义: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

23、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5)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又反对只抓重点不顾其它的“单打一”的一点论。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1)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矛盾次要方面的含义:每一个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 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

24、要方面,即支流。1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含义:两点论是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次要矛盾;既要抓矛盾主要方面又要抓次要方面。重点论是着重抓主要矛盾;着重抓矛盾主要矛盾。 (3)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4)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14.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C)(1)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重要性(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4)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5辩证否定(B)(1)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

26、积极、合理的因素。17树立创新意识(C)(1)为什么: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A唯物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B辩证法依据: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C认识论依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D历史唯物主义依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现实意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怎么样: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

27、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解决方式: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改革的根

28、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4)改革的作用: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主要指政治

29、、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1)坚持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

3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4)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7人的价值内涵及其评价(B)(1)人的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2)人的价值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3)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4)方法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1)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价值观的导向

31、作用: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3)方法论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注意:在我国现阶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9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A)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10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C)(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