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60分)1 左传记载:分鲁公殷(商)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分土之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周天子对诸侯可以授土、授民诸侯要服从周公之法,听命于周朝的安排诸侯要向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分鲁公殷民六族是为了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A B C D2王国维先生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
2、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结合所学,下列选项对王国维先生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A西周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西周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C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西周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3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军功制4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
3、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5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了()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儒学主流地位确立C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制的瓦解6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提高了平民
4、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7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说明()A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 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
5、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据此可知()A王位世袭淡化了家天下色彩 B宗法制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C新制度需要突破宗族性规制 D分封制建立不具有历史必然性10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1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
6、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12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13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由此可见()A
7、郡县制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 B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C实施郡县制是秦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D秦的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14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15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赢政的
8、主张,网罗天下英才。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这说明()A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 B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C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 D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16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 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17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立胡亥,残害诸王子公主,就连和将军蒙恬一起在北边统领重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也无力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折射出当
9、时()A国家权力依据血缘关系建构 B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C郡县制度有效防范地方割据 D军政大事均由三公朝议而定18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19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随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材料反映出秦王朝()A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
10、制的认识 B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C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 D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20有学者指出,历史早期的政治体制依然已包含着某些因素,得以在战国时代孕育出变法运动,并在秦朝取得了最大成功,为延续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大厦,奠定了基石和骨架。材料中的“最大成功”是()A废除血缘宗亲和贵族政治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变革王位继承和选官制度 D确立了君权神授和等级秩序2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北击胡人,掠取河(黄河)南地;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增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后又在西北驱逐匈奴,从榆中沿黄河往东到阴山,设立四十四个县。由此推断,在秦朝扩大
11、疆域的过程中()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形成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度 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得到加强A B C D22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23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
12、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24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 B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D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25许倬云讲“周人诸
13、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继承了周人的文化 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各国文化完全相同 社会上层垄断文化A B C D26“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类似人文主义的思潮,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这一评论提及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27“使民有恒产,使八口之家有百亩之田,打了粮食可以吃饱,养了家畜可以吃肉,种桑养蚕可以穿衣,还要有学校宣传孝父母、尊长者的道理。”以上阐释的是()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仁政主张
14、D严刑峻法28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学派主张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29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
15、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30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二、材料阅读(共2题,40分)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管、蔡、都、霍、鲁、卫、毛、胁、郜、雍、曹、滕、毕、原、郵、邮,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榜也。凡、蒋、邢、茅、胖、祭
16、,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囯,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材料二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
17、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8分)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
18、共计大小战役1 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6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10分)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答案CCBDD
19、BAC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CBBDDBD题号1617181920212223答案ABCBBCDD题号24252627282930答案DAACADB二、材料阅读31【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6分)(2)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厉行法治。(6分)(3)不同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帶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8分,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亦可)32【答案】(1)情况:手工业水平,
20、农业生产使用牛耕。(6分)(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4分)(3)史实:“百家争鸣”。(2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每个学派2分,共8分)1【答案】C【解析】题干中“分鲁公殷(商)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奴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进行授土授民,故正确;题干中“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即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而听命于周朝,故正确;题干中“分土之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即周朝中央还给诸侯国配备官吏
21、、典章器皿等而监督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诸侯须诸侯要向周天子定期朝贡等,故正确;分鲁公殷民六族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2【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再从“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基于宗法制的基础上才有了分封制,反映了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西周的制度,而非文化,排除A项;宗法关系处理的是宗族关系,非政治关系,排除B项;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是夏朝启夺取王位,并传给后代,非西周,排除D项。3【答案】B【解析】“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
22、,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分封制是指分封诸侯国,重视血缘家族祖,关注人伦情感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项;礼乐制是指奴隶社会的森严等级制,视血缘家族祖,关注人伦情感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C项;军功制是指按照军功进行奖赏,可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华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题干中主要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没有述及他们
23、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是题干后半部分又述及“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商族与其他三个种族并不具有宗族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没有涉及这些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象,排除C项。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春秋中后期,“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他们不再“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甚至出现了“臣一主二”的现象,说明随着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瓦解和宗法制的崩溃,人们不再受到固有观念的束缚,即“从一而终”、“不事贰君”观念被打破,故选D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春秋中
24、后期的社会政治现象,而不是文化现象,并且百家争鸣现象主要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汉时期,儒学的主流地位才被确立,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可知商鞅变法实施的军功爵制将爵位作为享受特权的条件,类似于世卿世禄制下以血缘作为特权的条件,故选B项;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还未建立新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军功爵制,与平民参政关系不大,排除C项;军功爵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宗法制,排除D项。7【答案】A【解析】周代形成严格的宗庙祭司制度
25、,西周的诗经祭司祖先的诗歌最多,均表明血缘关系受到重视,而祭司西周的创立者文王、武王的诗歌更多,进一步表明家族的正支嫡长系血脉即嫡系血缘尤其受到重视,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对象,排除B项;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更不可能得以“强化”,排除C项;祭司制度与王位继承制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商人参与政治位比封君的地位”等信息可知商人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故选C项;宗法体系遭到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血缘关系的疏远,排除A项;专制王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排除B项;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尚处在形
26、成时期,不可能广泛认可农商并重思想,排除D项。9【答案】C【解析】由材料“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日益瓦解,建立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已是大势所趋,新制度需要突破宗族血缘关系,故选C项;王位世袭强化了家天下色彩,排除A项;宗法制强化了血缘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瓦解而非建立,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及“独立主权、供奉天子向中央集权、分级管理”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任免郡县长官以及郡县对中央负
27、责,实现了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选B项;郡县制下有七国之乱、藩镇割据等,这是由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排除C项;官僚政治下,官僚无独立自主权,易人浮于事,且官僚服从于皇帝,不可避免地出现决策失误,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故选B项;“焚书坑儒”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于段,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
28、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故选D项;仅史记李斯列传涉及秦朝制定法律,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A项;藏书“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肯定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与材料中“明法度”、“海内为一”等关键词无关,排除B项;“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反映了郡县制下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与“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明法度”等关键词无关,排除C项。13【答案】D【解析】从材料秦国在完成统一前,就实行在占领地区
29、设立郡县的制度,可知秦朝在统一过程中,摒弃分封制,利用设立郡县、任命长官的郡县制来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体现出秦的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秦在统一前建立郡县制的过程,没有体现出郡县制是源自对其他国家政治模式的移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在统一之前,就已经实行了标志官僚政治开始的郡县制,故不能表明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排除B项;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统一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故实施郡县制并不是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
30、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由材料“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赢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可知网罗人才的举措,使秦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变阴谋诡计为自身发展的长处和优势,增强了秦的实力,推动完成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李斯是法家的代表
31、人物,排除A项;“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崛起于商鞅变法,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明楚人并没有认同秦朝,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故选A项;秦朝把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楚人亡秦,说明楚国人对秦朝没有认同感,没有涉及秦的暴政,排除C项;“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表明楚人的愿望是复仇,不是统一全国,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据题干“诸王子公主”都无力反抗说明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不大,故选B项;秦朝实行郡县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构建,排除A项;“诸王子公主”不属于地方割据问题,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朝议,故无从反映,排
32、除D项。18【答案】C【解析】由材料“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可知秦始皇的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体现不出法家思想和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泰山地处山东,但秦始皇巩固统治却不只是针对山东,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由材料“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可知秦初在分封制的存废问题上存在争议,由材料“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
33、可知秦初在统治思想上存在矛盾,故材料反映了秦初治国理念上的矛盾斗争,故选B项;材料中除了提及对国家管理体制的争论,还提及统治思想的矛盾,A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暴力手段销毁书籍,且焚书只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C项;统一思想只涉及到焚书的作用,并未涉及国家管理体制的认识,D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所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以后历代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故选B项;秦朝时期,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打破了血缘宗亲关系,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延续两千多年,在以后的历代王朝中层屡次出现,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
34、、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等等,排除A项;秦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基本沿用秦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朝时期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说明秦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并没有延续下来,排除C项;君权神授观念是由西汉时期董仲舒所提出,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其疆域版图与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有较大差别,特别是西北部和西南部处于未开发之地,即在秦朝时期,尚未形成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故错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以及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了较大发展,故
35、正确;皇帝制度是由秦始皇嬴政所创立,但是这与其扩大疆域无关,故错误;通过题干内容可知,秦始皇通过北击胡人、征服百越、驱逐匈奴等事件,使得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加强,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2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故选D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因为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排除A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宰相、州长),而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后
36、才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效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排除C项。23【答案】D【解析】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材料强调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排除C项。24【答案】D【解析】由材料“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
37、年”、“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可知宰予侧重个人的利益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长,而孔子重视伦理道德,将“三年之丧”改为“一年之丧”是不仁的表现,故选D项;孔子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做到表里如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礼乐观而非教育原则,排除B项;“已丧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25【答案】A【解析】据材料“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体现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继承了周人的文化,故正确;材料主要讲周朝上层文化对社会下层的浸润,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社会变革影响大,故正确;根据所学,各国文化不可能完全
38、相同,故错误;材料提及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了社会下层,体现文化下移,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6【答案】A【解析】“相信仪式与象征可知规范和制约人类”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与儒家思想相符,故选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B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C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由材料“使民有恒产,使八口之家有百亩之田,打了粮食可以吃饱,养了家畜可以吃肉,种桑养蚕可以穿衣,还要有学校宣传孝父母、尊长者的道理”可知为孟子仁政的思想,
39、孟子主张国君要施行仁政,首要的是在经济上使百姓有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教化,故选C项;“使民有恒产”是统治者有为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仁政的具体内容而非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严刑峻法是法家的主张,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项;据所学,儒家不提倡变革,排除 B项;材料(法家)“制裁民众”没有体现民本,排除C项;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材料体现是各家的治国主张,排除D项。2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后
40、世的文献记载中指导商朝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之后,商朝才真正进入“历史时代”,据此可知,甲骨文的发现使得商朝成为信史,故选D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论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商朝成为信史的重要价值,而不是论述故事传说对商朝成为信史的重要性,排除A项;题干主要论述甲骨文的出现使得商朝成为信史,而不是甲骨文本身的价值所在,排除B项;题干主要论述甲骨文的出现对商朝成为信史的价值,而没有涉及商朝的国家基本形态,排除C项。3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可知商鞅变法中将农业称为本业商业称为末业并且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说明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方面措施,与推行县制的行政管理措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并不是商鞅变法的法治措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措施,并不能推动民族交融也不能达到强兵的结果,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