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题精解】这道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从第3段末句能看出爸爸是个曾留学国外的高级知识分子,从第5段末句可知道爸爸在沙漠工作,从第12段可看出爸爸去世了。“尽情唱过”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了。【参考答案】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2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试题精解】一般考查作用类的试题往往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所以首先要分析画线句运用的表现技巧和效果。从“惊醒”“吃惊”“怀疑”“反应”等词语能看出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
2、手法;“小棒槌”般的“玉簪花”、“紫薇”、“马缨花”构成一种排比,营造一种清冷的气氛。和铁铃铛关系密切的“众草木”的“寥寥”“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的特征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双关语。理解了表达技巧,然后就可以理解内容和上下文内容的联系,结构上的作用也就不难理解。【参考答案】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相呼应。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伏笔。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命的时日已不多。3.【试题精解】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
3、的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评价能力,也涉及对文本结构思路的梳理。本文题目是“锈损了的铁铃铛”,一个具体事物做题目,往往充当了文章的线索,而且富有象征意义。因此一定要鉴赏作品中的具体事物形象的表层义以及深层寓意、结构意义等。这篇文本中爸爸其实并没有出场,是通过勉儿来写勉儿和铁铃铛之间的故事,因此铁铃铛是假,写爸爸是真;铁铃铛是实写,实则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就是爸爸的命运。实际上文本中有很多语句都有暗示,比如写铁铃铛“用得太过了”等等。【参考答案】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寄托着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铁铃铛是爸爸命运的象征,“尽情地唱过”,却“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爸爸为
4、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4.【试题精解】这道题考查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所谓妙处无非是对于句子的表达技巧以及关键词的寓意以及句子本身在结构上的作用。文中的画线句的位置很重要,在文章的末尾,往往最后的句子都是凸显文本主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句子。句子里的关键信息“最后一次”,再一次表明明写铁铃铛,实写爸爸的形象,下文的“大滴眼泪”不难理解出这是勉儿对爸爸离去的悲伤和对爸爸的怀念,这是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而铁铃铛的一系列特征就是爸爸的一种人生写照,体现的是作者笔下塑造的“爸爸”形象。而在结构上起到一种收束
5、的作用,既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又给人回味悠长之感。【参考答案】写勉儿的“大滴眼泪”,表达勉儿的伤痛和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细节描写生动感人。风铃的“绿锈”“裂缝”“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就是爸爸艰辛而疲惫的人生写照,表达了对爸爸的深沉赞颂之情。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既给人戛然而止之感,又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1.【试题精解】本题考查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三句话,有丈夫的语言、动作,分析其表现的心理,需要结合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和具体的情景。处切完面包,他发现了妻子,近乎本能地找理由掩盖,环视四周的动作表现了他内心的慌张;处看到妻子注意到他没
6、穿鞋子,估计妻子可能已经发现他的行为了,“又说了一遍”表现了他心虚,还是想尽量掩盖;处面对妻子的宽容、关怀,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把头埋在盘子上”的动作表现了他的难过、歉意。【参考答案】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感觉妻子可能发现了,继续撒谎时的慌乱不安。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2.【试题精解】本文考查了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对形象的理解,对文中的社会判断和价值观的分析的能力。因此需要结合作者的身世、时代背景。如果我们不太熟悉作者,就要结合注释、题目及文章内容猜测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战后,人们在饥饿中,人性被扭曲。老实可靠,三十九年没有撒谎的丈夫半夜偷窃面包,并撒谎掩盖。但妻子的宽容、关爱,让丈夫
7、认识到了错误,夫妻俩最终坦诚相待。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作品的主题。【参考答案】主题:在物资极端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分析: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怜惜之情。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鉴赏评价”包括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
8、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三个考点。前两个考点从江苏高考情况来看,独立命题以来一直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复习时不容忽视,且是文学类作品阅读一个常规考点,是我们在文学类作品阅读方面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后一个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几乎历年高考都有涉及,针对以前的状况,有所增加,这似乎是一种鲜明的暗示,告诉我们新课标要求文学类文本应注重考查学生对价值与审美取向的评判。一、如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1在理解语句含意与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时,会涉及词句中所运用的修辞问题。2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词语,有其在词典中的本义,更有其在文本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内涵。因此,在知其本义的基础上
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原则。“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它包括“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前者指情境,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语言环境;后者指上下文,即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它对语意起着限制作用或解释作用。阅读文学类文本,就必须学会根据语境确定词语的意义。那么,如何结合语境来揣摩现代文中的重要词语呢?(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会对该词内涵有所暗示或限制。如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第3题中要求选择一个正确的词语,第一处选择“嵌”就比“扎”或者“长”更能照应前文的“鼓冒”一词。因为
10、“嵌”指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的凹处。(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如唐弢琐忆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在这段文字中,“议论”是什么意思呢?文中所说“议论”的内容不是事实。接下来引用一个成语并加以分析,再则“不敢去接近他”与上文“总之”领起的句子相对应。据此可知,这
11、里的“议论”,就是“造谣毁谤”。(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首先圈定该词语,然后通过文章思路的梳理,逐渐缩小范围。如“好事”,既可以指为他人服务的事,又可以指“机会”。如一篇写“追求梦想”的文章,通过层层演绎,最后用一句话“好事终于近了”。仔细读来,通过对思路梳理,最终定位为该词应解为“理想”,此句应解释为“实现理想的机会终于近了”。所以对于这种类型,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原文关键词句来求得答案。(4)破解修辞,理解其含义。有的词语可能是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如比喻、借代、比拟、象征等,
12、这时候就需要还原其修辞来解读该词语的含义。比如运用了比喻、借代的词要根据语境找到其本体;运用了比拟的词要依据语境找到其写作对象,并领会其表达意图,修辞对象突出的特征;运用了象征的词,更要借助全文,在了解了该词所象征的意义后才能做出解释。【答案组织方式】本义修辞(如果考查的词语有运用修辞的话)语境义。3对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的理解与对句子表现力的品味的方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与品味精彩句子的表达艺术有多种情况,备考复习中对各种题型,我们最好都熟悉一下。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题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1)由词及句法从重要词语入手来理解全句。有时候,一句话的意思决定于这句话中的一两个关键词,
13、我们从关键词入手解析,词透则句透。这种关键词可能是在语境中有特定内涵的词,可能是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词,还可能就是借代、指代词。答题时,我们首先要找出句中影响句子理解的关键词,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整合句意,做出解答。(2)抽象归纳法抽取形象之骨。有些句子在文中显眼、独特,是因为它描述得“形象”。文句描述得形象,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对真正的理解来说,必须把握作者的真实用意,抽取归纳是一种好方法。这形象之骨在哪里?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理解这种重要句子的含意,就要结合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来归纳,以理性的、清晰的文字解说形象的、缥缈的文句。(3)破解还原法还原修辞“真面目”
14、。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其运用了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解开其修辞的“真面目”,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其句内意和句外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主要从句子含有的修辞格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其中,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是近些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说将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回答一个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就可采用还原的办法,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基本上答案就出来了。
15、(4)逐步分解法分点逐步阐释。有些句子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应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答案组织方式】句子含意题型:以原文与答案相关的关键词为基础,组织答案,意思要表达完整。句子表达艺术题型:在上一类题型答案的基础上,再说明所用修辞格及表达效果(技巧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作用)。二、如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一)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方法1人物形象。主要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两大方法。正面描写主要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的刻画。侧面描写人物形象
16、包括环境烘托、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对比衬托等。2景物形象。(1)景物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2)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例如荷塘月色中的一些段落。(3)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4)动静结合的手法。(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
17、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二)鉴赏作品中形象的特征与作用(作品内涵)1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抓住五点来进行。(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3)从描写手法(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4)从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人物的典型意义;(5)从作者在人物身上寄托的感情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2散文中的形象。(1)要把握作品的意境情调。散文往往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并追求
18、意境。(2)明确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散文中的景、物往往是作者感情的载体。(三)鉴赏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写景渲染气氛;写景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结局。三、如何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一)利用文章的结构读懂文章,把握全文,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些文章的结构是极富有层次感的,它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的突破口。只要我们能简单勾勒出文章的大体结构图,分析文章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就能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
19、这是做阅读理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评价作品最关键的一步。(二)从小处入手,抓重点语句,筛选关键信息现代文命题的方式是小中见大,即选取文中一个很小的切入口,或一句话、一个动作来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我们解题的时候,就要相应地抓住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句道白,利用关键性的语言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三)一个结合,两个原则即尊重原文与自我发挥相结合,一分为二和知人论世两个原则。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而要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进行随意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