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整合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主要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市场经济,消灭商品生产,并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列宁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他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意义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
2、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原因是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具有特殊性;价值规律是客观的,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
3、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对比斯大林和列宁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方面的认识。斯大林与列宁一样,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但他们二人后来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看法都有所改变。(1)列宁指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他认为,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发展商品经济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2)斯大林发展了列宁的关于商品经济的认识,其进步表现在以
4、下几方面:第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存在着全民所有制的生产部门和集体农业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第二,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服务。第三,斯大林还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斯大林的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第四,斯大林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价值规律是客观的
5、,它是一所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但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4.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论十大关系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提出的背景:我国对苏联经验的态度由过去的“基本照抄”转为“以苏为鉴”。党内对怎样借鉴苏联经验、少走弯路,也有很多不同意见。中心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
6、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主要内容: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 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1958 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坚持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可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