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1)背景:政治上,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经济上,土 地_遭到破坏。(2)时间:_时期。公有制 商周(3)内容: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 贵族。“公田”实际上为_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 成员集体耕种。“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 权,没有所有权。贵族 2.井田制的瓦解:(1)_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 地。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_,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春秋 土地的私有权(2)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_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商鞅变法对
2、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实行“_ _”制度。商鞅 依军 功行田宅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开始形成:_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 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2.形式:表现形式特 点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战国 表现形式特 点地主私有土地_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 途径_私有土 地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耕种土地兼并 自耕农 3.问题:土地兼并。(1)原因: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2)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_,引起社会动荡不 安。(3)措施:国家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如北魏至 唐初的_,保护自耕农经济。赋税收入 均田制 4.
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2)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含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 _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形成租佃关系。地租 2.发展演变:(1)产生:早在战国时期,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3)普及:宋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4)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_激烈,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2)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大量
4、剩余人口。4.影响: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_ _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 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 农业的稳步发展。土地兼并 依附 关系【核心素养】1.生产力发展导致土地制度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产生。随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租佃关系产生并逐步发展,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唯物史观)2.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自北魏到唐朝,实行均田制。但只要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不会被根除。(历史解释)主题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5、【问题探究】1.阅读课本第一目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和管仲图,思考:(1)依据孟子的记载,概述井田制的特点。提示:分“公田”和“私田”,属于名义上国家所有,实际上分别为贵族和村社成员所有。(2)结合所学内容,概述管仲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提示:背景: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崩溃,土地私有现象日益普遍,各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阅读课本第二目下汉书食货志材料和唐代 高昌县授田文簿图,思考:(1)土地兼并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并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文簿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均田制的
6、作用。提示:文簿是国家授田的凭证。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 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国家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探究总结】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 1.主要形式:(1)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 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2)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3)农民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2.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
7、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深化点拨】井田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区别(1)从性质上看: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2)从生产组织形式来看: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从产品分配上看:井田制下奴隶主占有全部产品;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有独立身份,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探究训练】1.我国古代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是在()A.夏商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解析】选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
8、选B。2.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增加了鲁国国力 C.开中国税制改革的先河 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解析】选A。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私田的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地的实有数目收税。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它的实行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最终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3.钱穆国史大纲中评价某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
9、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王田制【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相对的均分土地,这是对均田制的描述,故选C。4.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这表明当时()A.农业发展迅猛 B.曲辕犁推广 C.井田制恢复 D.均田制被破坏【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农民可以买卖土地,导致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故选D。主题二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问题探究】阅读课本第三目下明代地契图和张履祥补农书总论,思考:(1)地契是什么?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提示:地契是土地买卖的凭证。说明土地买卖盛行。
10、(2)张履祥的记载反映了租佃制下,地主和农民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提示: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农民和地主通过租佃契约形成租佃关系。(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租佃关系盛行的原因。提示: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4)结合补农书总论中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租佃关系。提示:租佃关系下,佃农遭受一定的地租剥削,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探究总结】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发展 1.租佃制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2.秦汉时期,由于土地兼并,更多的小农丧失土地,沦为大土地所有者的佃农。3.宋代,租
11、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4.明清以后,封建租佃关系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主佃之间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的衰落。【深化点拨】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上述因素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发展。【探究训练】1.“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题干中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发展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封建剥削减轻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解析】选
12、D。材料“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反映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D正确。2.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解析】选B。“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表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故B正确。3.在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说明()A.社会贵贱等级结构瓦解 B.伦理观念和宗法制遭破坏 C.地主对佃农的控制放松 D.佃户对地主的斗争性增强【解析】选D。材料中的佃户嚣张反映出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紧张,佃户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地主的斗争性增强,故D正确。4.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A.均田制已经瓦解 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解析】选D。据材料“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和“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可知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