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素养评价(一)(第一四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预测该种群数量将上升B.年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减去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D.种群密度大小是判断生物有益或有害的依据,也是检查防治效果及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基础【解析】选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对种群一段时期以来的统计数据,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该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A错误。2.巴西红耳龟是入侵我国
2、的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等,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在我国将一直呈“J”形增长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解析】选A。巴西红耳龟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结构应为稳定型,B错误;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
3、起初由于食物充足、缺乏天敌等,种群数量的增长类似“J”形增长,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呈“S”形增长,C错误;巴西红耳龟的防治应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D错误。3.如图为某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已知横轴上的图形与横轴下的图形为对称关系,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ac段,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是bC.af时间段,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很有可能发生了改变D.ab和de时间段,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解析】选B。据图可知,ac时间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从O开始增加到最大,又从最大减小到O,
4、种群数量一直增加,直到数量相对稳定,因此ac时间段,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项正确。种群数量刚达到最大的时刻是增长速率减小到O时,即图中的c时刻,B项错误。df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即种群数量下降,且持续时间较长,不符合在K值附近波动的特征,因而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很可能减小了,C项正确。ab时间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O,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e时间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小于O,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且减少速度越来越快,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项正确。4.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在白天,花也会闭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
5、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B.光线C.阳光和温度D.植物种类【解析】选C。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花也会闭合,与白天不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和温度,这个实验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和温度。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解析】选B。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
6、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补偿训练】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选B。物质循环中碳、氮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
7、用,D正确。6.种群的数量波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气候、食物属于外源性因素B.捕食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制约在一定水平C.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D.内分泌因素对种群数量没有调节作用【解析】选D。气候、食物属于外源性因素;捕食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制约在一定水平;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内分泌因素也会对种群数量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7.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生态学家研究海星对贻贝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贻贝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除去海
8、星会导致贻贝的分布区域变小C.海星是入侵物种,比贻贝更加适应环境D.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解析】选D。贻贝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贻贝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据图分析,除去海星,则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下降,贻贝的分布区域变大,B错误;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说明海星比贻贝更加适应环境,但海星不是外来物种,C错误;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使得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上升,说明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D正确。8.若将某森林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在
9、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物种更换树种前占比/%更换树种后占比/%0年50年100年150年200年灰桦11005211野生蓝果木303628174红枫405039248山毛榉9209315887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解析】选B。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灰桦所占的百分比由100%逐渐降低为1%,即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
10、长;更换前和更换后比较,更换树种并没有改变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解析】选A。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
11、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殖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作用,D错误。10.某生态系统中,黑线姬鼠处于第二个营养级。现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中,调查黑线姬鼠与Z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时间/年12345678黑线姬鼠数量/只18 50019 20014 50011 5009 4009 5009 4009 500Z的种群数量/只100120190240170160170160A.在引种初的4年内,物种Z处于理想环境中B.在第3年,Z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C.黑线姬
12、鼠和Z最可能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D.Z种群数量增加时,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会减少,二者一定为竞争关系【解析】选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引种初的4年内,物种Z每年的数量增长倍数()不相等,说明物种Z不呈“J”形曲线增长,故物种Z不是处于理想环境中,A项错误;在第4年,Z种群数量最多,其种内斗争最激烈,B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后,一段时间内Z种群数量随黑线姬鼠数量的增多而增多,当黑线姬鼠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其数量开始减少,而此时Z种群数量继续增加,一段时间后Z种群数量开始减少,然后两者趋于相对稳定,说明黑线姬鼠和Z最可能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C项正确、D项错误。
13、1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形曲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解析】选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如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简单,如过量砍伐树木,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形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维持牧草和
14、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原来有差别而已,D错误。12.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解析】选B。由于陆生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只有10%传给了狼,B错误。13.某研究小组对浙江近海6个不同区域中的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
15、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解析】选D。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区域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补偿训练】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养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水面上方黄瓜藤枝蔓茂盛。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大棚里同时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
16、确的是()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该生态系统中螃蟹、漂浮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D.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以作为分解者【解析】选B。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人的作用是关键的,不仅需要太阳光能还需要人为输入能量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错误;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B项正确;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群落,C项错误;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的是排泄物经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所以蔬菜和黄瓜不是分解者,D项错误。14.某地的
17、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株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B.恢复稳态的能力最强的是针、阔叶混交林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D.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多【解析】选B。在有生物生存的地区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稳态能力越弱,恢复稳态能力最强的是草丛,B错误
18、;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垂直结构和动物的分层现象更为复杂,C正确;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营养结构变复杂,D正确。15.(2021湖北适应性测试)如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B.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C.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D.浮游动物与水生昆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数量的相对稳定【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知识。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A正确;由图可知,从生产者(浮游藻类)到高级消费者,共5条食物链,B正确;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
19、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1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AG为不同能量形式,为能量数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B为第二个营养级摄入体内但未被同化的粪便量B.图中C为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数值为和的差值C.图中D为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部分D.图中E为第二个营养级的净次级生产量,数值为-(+)【解析】选C。图中B为第二个营养级摄入体内但未被同化的粪便量,A正确;图中C为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数值为-,B正确;图中D为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C错误;图中E为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净次级生产量),数值为-(+),
20、D正确。17.下列对关系式GP=NP+R的理解,正确的是()A.GP表示总初级生产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B.NP表示总初级生产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C.R表示净初级生产量、NP表示呼吸消耗量D.R表示净初级生产量、GP表示呼吸消耗量【解析】选A。GP表示总初级生产量,NP表示净初级生产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A项正确。18.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水稻田无垂直结构B.土壤动物不存在分层现象C.在草原不能过度放牧,即使适当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是不利的D.利用农作物秸秆培育蘑菇,使农作物的同化量中的能量流向了蘑菇【解析】选D。水稻田也有垂直结构,A错误;不同的土壤层
21、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中的动物群落也存在分层现象,B错误;如果适当放牧,就可以促进植被的生长,同时动物的排泄物也是很好的肥料,而且还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适当放牧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增强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利用农作物秸秆培育蘑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秸秆流向了蘑菇,D正确。19.下列关于能量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能量金字塔中的a、c分别代表生产者、三级消费者B.图中生物能构成一条食物链C.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D.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来说,往往一棵树上栖息着好多昆虫,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则
22、呈倒置状态【解析】选C。c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个营养级,A错误;题图中生物构成多条食物链并形成食物网,B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所以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C正确;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它的能量是由生产者固定的,且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是逐级递减的,因此按营养级由低到高绘制成的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D错误。20.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B.生产者为第一个营养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过
23、程D.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解析】选D。为大气中的CO2库,是分解者,二者不能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错误;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的总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豆科植物的光合作用,即过程,C错误;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在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即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21.某湖泊中,水里的DDT浓度为0.03 ppm(即0.03 g/g),甲物种体内的DDT浓度为水中DDT浓度的7万倍,乙物种体内的DDT浓度为水中DDT浓度的17万倍,丙物种体内的
24、DDT浓度为水中DDT浓度的100万倍。由这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最可能是()A.丙乙甲B.甲乙丙C.甲丙乙D.乙丙甲【解析】选B。DDT可沿食物链积累和浓缩,具有生物放大效应,故B项正确。22.(2021湖南适应性测试)中国绿色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发动社会力量在荒漠化地区植树造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树造林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B.荒漠地区造林应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C.荒漠地区造林能促进能量的循环流动D.植树造林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解析】选C。本题考查环境保护。植树造林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地区造林应当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流动;植树造林能提高生态
25、系统的生态功能。23.下图表示温室鱼菜互生种植养殖系统。该系统通过巧妙设计,以水为媒,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鱼菜互生良性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O2B.鱼类的残饵、粪便等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C.输入该系统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D.该系统物质能够自给自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稳定性【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水在蔬菜和鱼塘之间循环流动,蔬菜可以利用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同时能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所以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O2,A项正确;鱼类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作为
26、蔬菜的营养成分,B项正确;人类要源源不断地从该系统中输出鱼、蔬菜等,所以该系统物质不能自给自足,要不断地向该系统输入有机物和无机物,C项正确,D项错误。24.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畜只采食一种牧草会增强该牧草的竞争力B.放养的家畜数量可根据牧草的种群密度确定C.越长的放牧间隔越有利于牧草的可持续增长D.禁止放牧一定能增加草地物种多样性【解析】选B。家畜只食用一种牧草会使该牧草种群数量减少,竞争能力减弱,A错误;根据牧草种群密度可以得出种群数量,进而合理安排放牧,B正确;牧草种群增长将按照“S”形曲线,长期间隔后使种内斗争加剧,牧草生长速率减慢,C错误;
27、禁止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中某种牧草占优势(优势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D错误。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选D。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越强,稳定性越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与人类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
28、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26.(10分)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该样方个体数为_。(2)如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株/m2。组别12345678910株数/m202334124233(3)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法。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过程中,取样时应注意的问题有_。(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某草原兔子种群密度时,第1次捕捉100只,做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
29、捉128只,标记个体仅有4只,则该草原兔子种群数量约为_只。兔子在第一次捕捉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值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填“大”或“小”)。【解析】(1)样方内个体计数时,注意样方内部、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个体均计数(一般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第1组和第6组为不真实值,要舍去,然后把剩下的8组数值相加,求平均值。(3)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范围大的动物,如田鼠;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要适宜,样方数量不宜太少。(4)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公式为:N=Mn/m,故该草原兔子种群数量为128(1004)=3 2
30、00(只)。如果兔子第一次捕捉后更难捕捉,会使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值偏小,最终导致个体总数计算值大于实际值。答案:(1)11(2)3(3)标志重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样方数量不宜太少(4)3 200大27.(10分)(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早在明朝,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懂得根据鱼类的不同食性和栖息特点进行混合放养,以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如表为某鱼塘中鱼的种类、栖息水层和主要食物的对应关系。某鱼塘中鱼的种类、栖息水层和主要食物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鱼类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形成了群落的_结构,有利于养殖鱼类对鱼塘水体空间和_的充分利用。(2)能量从太阳能到鳙鱼的流动途径是_。为维持鱼塘生态系统的
31、稳定性,放养鱼苗时鳙鱼的投放量要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鲢鱼。(3)给鱼塘施肥可以提高鱼的产量,但某些情况下又会造成鱼的死亡,原因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鱼塘的不同水层指的是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所以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由表可知,鱼的栖息水层不同,主要食物也不一样,说明垂直结构有利于鱼类对鱼塘水体空间和食物资源(条件)的充分利用。(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由表可知鳙鱼吃浮游动物,而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生产者),所以太阳能首先被浮游植物(生产者)固定,沿着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流动到鳙鱼;鳙鱼属于第三营养级,鲢鱼
32、属于第二营养级,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鳙鱼的投放量要小于鲢鱼。(3)鱼塘施肥可促进浮游植物等的生长繁殖,为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但一次性施肥过多则会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从而造成鱼类缺氧死亡。答案:(1)垂直 食物资源(条件)(2)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 小于(3)鱼塘施肥可促进浮游植物等的生长繁殖,为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但一次性施肥过多则会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从而造成鱼类缺氧死亡【补偿训练】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1)蛇在最长的食物链中处于第_个营养级。通常情况下,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_。(
33、2)在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若该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经若干年后此地又重新形成新的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3)图中“”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表示_的方向。(4)若狐侵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保持相对稳定,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解析】(1)蛇所在的最长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蛙蛇猫头鹰,蛇在该食物链中处在第5个营养级。图中只有恒温动物的食物链是草兔猫头鹰和草鼠猫头鹰,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只有3个,可见,通常情况下,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多。(2)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
34、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由于火灾被毁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所以图中“”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表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4)生态系统会保持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1)5多(2)时间次生演替(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4)自我调节28.(10分)如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群落演替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层数2345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46光能漏射率/%62.244.73.31.1生产者总初级生产量(fhm-2a-1)17.435
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23.8826.00总生产量/总呼吸量1.091.351.261.21注明: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增多有关。(3)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是指全部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而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全部生产者固定并贮存的能量,统计数据表明,在由针叶林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
36、总呼吸量有下降趋势,试解释可能的原因:_。【解题指南】(1)明确表格含义:结合题中信息分析表格的“行”“列”的含义,明确不同类型的植物各项指标的关系,即群落演替与群落垂直结构、叶面积指数及生产量的关系。(2)信息整合转换:随着演替的进行,垂直分层越来越多。群落垂直分层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与光能漏射率呈负相关。生产者有关生产量的数据与演替时间呈正相关。【解析】(1)根据群落演替类型的概念判断属于次生演替,群落分层越多,物种的丰富度越高。(2)光能截获率=1-漏射率,截获率高的原因与植物的分层有关,分层越多,光能漏射率越低。(3)总生产量/总呼吸量分析,一段时间内总生产量增加,比值减小,则说明总
37、呼吸量增加。答案:(1)次生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2)增大分层(3)随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全部生物的总呼吸量不断增加,而绿色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方法规律】表格是信息呈现的一种重要方式,类型有内容比较表、实验过程表、数据对比表等。解答这类问题一般思路如下:(1)“明确表格含义”审题时要确定表格设置的目的和类型,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标题的含义、单位以及围绕表格所作的各种文字说明,特别是表格的备注说明。(2)“信息整合转换”结合问题重新审阅表格信息,分析各行各列数据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将表格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并联系相关的知识点,最终
38、回扣设问。(3)“结合教材解答”依据以上分析使用规范语言准确表达,注意借用教材中的经典语句,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切忌口语化和错别字的出现。29.(10分)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人工基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对污水进行净化。如图甲为人工湿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湿地植物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相比其他污水处理方式,人工湿地具有成本低、净化率高的特点。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流入上行池,在上行池中可以养殖一些鱼、虾等水生动
39、物,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某调查小组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调查:图乙中的和分别表示鲤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_点时,鲤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鲤鱼的_。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能量在第一、二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考虑污水中有机物的影响)为_。科研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够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解析】(1)湿地植物
40、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不同地段种植不同湿地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鲤鱼的数量达到最大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即在图甲中的c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鲤鱼的种群密度。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题图分析可知A、B、C、D分别表示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和初级消费者,所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7.5106J/(m2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能量在第一个营养级和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5106J/(m2a)7.5106J/(m2a)100%=20%。萜类化合物和类固醇等属于化学信息,鲜艳
41、的花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答案:(1)生产者水平(2)c种群密度7.5106J/(m2a)大于20%信息传递30.(10分)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等;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_。(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巢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_,理由是_。(3)图中a、b分别代表_。【解析】(1)引发水华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易导致水生
42、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现象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2)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3)蓝细菌爆发后其数量较多,进行细胞呼吸而使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分解者分解藻类等遗体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引起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因此,图中a表示水体中的溶解氧,b表示有毒物质。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巢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有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