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8 笔墨丹青时间:30 分钟 满分:66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1下列三幅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中西文化的交融性B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所以反映的壁画内容是宣传善行、现世悲苦;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壁画的内容是幸福祥和;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场景渗入壁画。所以壁画的内容变化体现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2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曾有一首和谢秘书西湖马上:“表里湖山极目春,据鞍时此避埃
2、尘。苍苍烟树悠悠水,除却王维少画人。”林逋的评价如此之高,最有可能是因为王维()A对山水描摹惟妙惟肖B开后世人文人画之先河C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D身处中国画成熟时期B解析:题干中“除却王维少画人”为点睛之笔,侧重不在描绘山水,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据鞍时此避埃尘除却王维少画人”的这两句是主旨所在,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境,开启宋元明清文人画之先河,故 B 项正确;宋代林逋是著名隐士,淡泊名利,C 项解释无法说明题意,故 C 项错误;中国画成熟期应该是宋代,故 D 项错误。3下图是送子天王图(局部),描绘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牟尼(佛祖)谒神的情形,关于此图说法正确的是()D作者是唐朝的吴道子
3、画家提出“以形写神”是文人画的代表作品表现了佛教的中国化ABCD解析:是基本史实,是正确的。提出“以形写神”的是顾恺之,所以不正确。文人画讲究写意,所以此画不是文人画的代表作,不正确。所画的人物外貌似中国人,衣服也是中国人的衣服,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正确。4如果想了解宋代汴京的建筑、交通、商业和市民生活,可以参考的艺术作品是()A女史箴图B送子天王图C富春山居图D清明上河图D解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为我们提供了北宋都市的商业、手工业、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5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
4、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C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绘画强调写意传神,材料中描述了绘画中四季与人的关系,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逼真摹写之意,排除 A 项;材料中也没有花鸟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得出山水画是否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排除 B 项;绘画中四季与人的关系不能说明就是以人物为核心,排除 D 项。6北宋时期除了以山水花鸟为主流的文人画以外,还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
5、因是()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C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的发展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C解析:宋代以来大量风俗画的出现就是当时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发展的反映。7南宋时期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这些正是当时南宋“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反映。这体现了绘画()A场景的生动性B色彩的多元性C形式的多样性D内容的时代性D解析:由材料可知,“残山剩水”寓意“山河破碎”,是社会现实的折射,D 项正确。“场景”“色彩”“形式”均非题干主旨,排除 A、B、C 三项。8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6、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对外贸易的发展C文化事业的发展D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解析: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风俗画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基本素材,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强,这是促使其产生的重要动力。9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款题画始自苏(轼)、米(芾),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款题图画”应属于文人画B苏轼被尊为文人画的鼻祖C题字体现画家的文化素养D款题图画对后世影响很大B解析:由材料中“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
7、发之,后世乃为滥觞”可知,该绘画注重抒情,属于文人画;文人画的鼻祖为王维;材料中指出“高情逸思”,可见题字能够展示画家的文化素养;由材料中“后世乃为滥觞”可知,文人画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10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下图是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其风格属于()A人物画B宗教画C风俗画D文人画D解析:从图中可以获知此类绘画有图有文字,侧重追求抒情写意,故是文人画。二、非选择题(共 26 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
8、古人要“离迹师神”。材料二: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点?其共同特征是什么?(12 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14 分)答案:(1)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8 分)共同特征:强调精神和意境。(4 分)(2)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书法和绘画有着相同的社会生活环境。(14 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书法的精神气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分析书法的“特点”;依据“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分析绘画的“特点”。第(2)问,结合北宋的社会背景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