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题精解】A.语序不当,应为“保障并切实改善民生”,且应将“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提到“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前。C.“主要靠的是”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D.“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参考答案】B【试题精解】A.成分残缺,“要”和“得到”之间,缺介词“以”,“以为”是固定结构。C.“下调了”缺乏宾语中心词,应在“药品”后添加“价格”。D.成分赘余,“核废料泄漏”的“事件”多余,应删去。也可以看成成分残缺,在“导致”后补上“发生”。B.最容易搞混,我们习惯上看到两面词“能否”,后面没有两面词与之对应,就觉得是错误。实质上执政水平有高有低,已经暗含了两面。因此最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选
2、项其实是正确的选项。【参考答案】B【试题精解】B.搭配不当。“经过”为介词,带长状语,主谓变成“理念”“证实正确”,搭配不当。全句应改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正确。”C.表意不明。“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D.搭配不当。完成与理想搭配不当。【参考答案】A【试题精解】A.成分残缺,在“而且”后加入“做到了”。B.不合逻辑,“商家、企业”应改为“企业、商家”。C.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参考答案】D【试题精解】A.“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与“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搭配不当,可改为“演这个角色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B
3、.成分赘余,删去“的试验”。D.句式杂糅,去掉“的结果”及“所取得的成绩”。【参考答案】C“辨析并修改病句”属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层级为E。最新江苏省考试说明规定病句考查的种类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对考试说明可作如下理解:1“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语言文字运用”中能力层级较高的考点。2“辨析并修改病句”强调实际的语言应用,它既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也考查对病句的修改能力,注重实际操作。3本考点包括的知识点、能力点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类病句,这六类病句可分为形式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和内容类(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两大类型。
4、4对病句的修改能力建立在对病句辨析能力的基础上。对病句进行准确辨析,找出病因,这是修改病句的前提。辨析病句,一般采用客观题,江苏省2010年及以前几年都采用这种考查形式;修改病句,重在操作,一般采用主观题,对江苏省的高考实际来说,现在一般很少单独设题。检查病句的十种方法 一、语感直觉检查法凭借语言经验,对语句是否有语病直接作出判断,就叫语感直觉检查法。运用这种方法,靠的是语言经验的积累和在经验基础上对语法模式的直觉反应。对于结构比较简单、语病比较明显的句子,语感直觉检查法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听到或读到一段话,觉得它不顺畅,不符合一般语言习惯,就可以断定它有语病。然后反复把这个句子读两遍,仔
5、细体会,感觉就更清楚了,究竟哪儿不对也基本明确了。语感直觉检查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检查法,因为对句子进行语病检查,第一步都是凭语感去“扫描”,初步作出正误判断,然后才是更进一步的检查、分析和修改。如:出了名的陈银儿最终从一个优秀企业家堕落成为行贿狂的罪人。这句话,凭语感就觉得很别扭,“行贿狂的罪人”不符合一般语言习惯,因为,一般只说“杀人狂”,不说“杀人狂的罪人”。这样,就可以初步断定,此句是个病句,毛病出在“行贿狂的罪人”这个说法上。在语感检查的基础上,再对这个病句的病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个句子,在语法上并没有毛病,而在语意上犯了赘余的错误:“行贿狂”已含有“罪犯”的意思,再加上“罪人”就显得累
6、赘了。二、主干成分检查法主干成分,指句子的基本成分,即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主干成分是相对于句中的修饰限制性成分、补充说明性成分而言的。在对主干成分进行检查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判断句子中应该有的主干成分有没有,即主干成分有无残缺;第二,要判断主干成分之间在语法上和语意上能不能搭配,即有没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的问题。如:在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上,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提取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吸引旅游者”,不难发现,这个句子有主语残缺的毛病,什么“吸引”了“旅游者”呢?本该作主语的“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却被装在“在上”的介词框架中,作了句子的状语。只有
7、去掉“在上”,才能使句子的主干成分完整。又如:我国每年因基本建设质量问题出现大量损失。提取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我国出现损失”,可以发现“出现损失”动宾搭配不当。一般只说“造成损失”“遭受损失”,不说“出现损失”。因此,上句中的“出现”应改为“遭受”。三、枝叶成分检查法枝叶成分,指句子的修饰限制性成分和补充说明性成分,即定语、状语、补语等。检查枝叶成分时,要特别注意从语意上去考察定语、状语、补语等对中心语的修饰限制恰当不恰当,严密不严密。换句话说,检查枝叶成分,重点是检查有没有定中(中心语)、状中或中补搭配不当的问题,有没有定语、状语或补语残缺的问题。如:列车经过长江时,在一桥发生“哐哐”“哐哐”
8、的声音将消除。在检查确定这个句子的主干“声音消除”没有问题后,应开始检查这个句子的枝叶成分。这个句子的主语“声音”有两个定语,第一个定语“列车经过长江(的声音)”,有成分残缺的错误。“列车”经过的是“长江大桥”,而不是“长江”,要在定语中补上“大桥”,这个定语的语意才严密。第二个定语“在一桥发生哐哐哐哐(的声音)”有三处错误。其一,“在一桥”说不通,因为句中的“一桥”是“满桥”的意思,在表示这个意思的“一桥”前不能加介词,“在一桥”应改为“满桥”。其二,“发生”不能修饰“声音”,“发生(的声音)”有定中搭配不当的错误,“发生”应改为“发出”。其三,在把“发生”改为“发出”后,还应在“发出”后加
9、上一个“的”,否则“发出声音”会被误解为动宾短语,整个句子就不通了。四、呼应成分检查法呼应成分,这里主要指起关联作用的前后呼应成分和起构成固定框架作用的前后呼应成分。在检查了句子的主干、枝叶成分后,应对句子中的呼应成分进行专门检查,因为这些成分往往前后跨越几个句法成分而遥相呼应,不作专门检查,就不容易发现它们在呼应搭配上的问题。尤其是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分别穿插在不同的分句里,不作“瞻前顾后”的检查,就很容易忽略它们搭配上的错误。如:这种模式,既稳定了农户与土地的承包关系,而且促进了适度的规模经营。这是一个复句,其分句的主干、枝叶成分都没有毛病,但若抽出连接两个分句的关联词,检查它们的呼应搭配情
10、况,就会发现“既而且”有问题。“既”只能与“也”“又”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词呼应搭配。上 句 中 的“既 而 且”要 么 改 成“既 又”,要么改成“不但而且”。五、排除检查法排除检查法是一种不对句子的主干成分、枝叶成分等作句法分析,而是从前往后检查的方法。在检查中,逐步排除那些没有语病的成分,对最后剩下的有问题的部分进行分析。使用排除法,要十分注意一个成分与它前后成分的配合关系,如果一个成分与它前后的成分都有搭配关系,要分别把这个成分与前后的成分连在一起考察,然后再作出正误判断。如:几天前,人们用一种平静的、带着些许不服气的眼光目送中国女排夺得亚军而去。采用排除法检查这个句子,就顺着先后出现的句
11、子成分,逐一检查。“几天前”这个状语没问题,“人们”“用”“一种”“平静的、带着些许不服气的”“眼光”“目送”也都没有问题,“(目送)中国女排夺得亚军而去”这里有问题了。“目送”的宾语中有两个动作:“夺得亚军”“而去”。“目送中国女排离去”说得通,“目送中国女排夺得亚军”就说不通了。这里有动宾搭配不当的问题。“目送”的宾语可改为“夺得亚军的中国女排离去”。六、类比检查法类比检查法,仿照自己拿不准正误的句子,造出一组类似的句子,看看它们能不能成立,以此判定被检查的句子是不是病句。对于一些似是而非、正误不易分辨的句子,可以采用这种检查法。如:围墙用的是红砖砌的。这个句子读起来有点儿别扭,但似乎也可
12、以这样说,到底有没有语病,拿不太准。我们可用类比法检查一下,仿照上句造出一组句子来:桌子用的是红木做的。文章用的是英语写的。衣服用的是毛线打的。仿造出来的这一组句子都很别扭,都不能成立,这说明原句是病句。一般的说法是“桌子是用红木做的”“文章是用英语写的”“衣服是用毛线打的”,所以原句应改为“围墙是用红砖砌的”。运用类比检查法时要注意,仿造出来的句子在结构上要与原句一致,各成分的词性要相同,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虚词都要与原句模式相同,这样才能保证类比检查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七、换序法复杂的单句往往有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本身,或者定语、状语同中心语之间常常有语序方面的毛病。把语序
13、调换一下就能检查并医治病句。如:为了了解产品的质量,他走访了许多本厂的客户。初读这句话,觉得别扭,试将“许多”与“本厂的”互换位置,读起来很顺畅;再仔细一体会,表领属的定语应放在表数量的定语之前,原句语序有误。八、逻辑分析法有些句子不是在语法上有毛病,而是在逻辑事理上存在问题,对此,就需要从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即对句子进行逻辑意义上的分析。如: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本句采用“凡是都”这样一个全称肯定判断,显然言过其实了,逻辑上不能成立。九、补充法为了语言的简洁,复句中的后几个分句常常承前省略主语。在省略的过程中,有的分句就偷换概念,表达成另一种意义。这种病
14、句可用补充法辨析。如: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在这个转折复句中,“虽然”用在“这家工厂”后,那么“这家工厂”就是全句的主语。说“这家工厂”“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是可以的,但说“这家工厂”“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就错了,因为“这家工厂”不是产品。十、增删法除了否定词表示否定外,有的动词也含有否定意味。有时句中用了否定词后,句意是肯定还是否定难于理解。遇到这种情况,可用增删否定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如: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就是“禁忌”,动词含有否定意味。后边再加一个否定词“不可”就是肯定意味,“睡前可以恼怒”。辨析病句时应切实注意“防止”“否认”“禁止”“避免”等含有否定义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