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秋高二文科历史导学活动单21选修一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历史作用。2、学习孝文帝主动接受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德。【自主学习】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建立统一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改革前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他5岁即皇帝位。重视汉族文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
2、,不改一字。” 重用汉族地主,注重培养人才,设立太学,让各地搜罗书籍送往平城,供他和拓跋贵族学习。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他顺应这一趋势,听取汉族大臣的建议,实行改革,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自己带头改为汉姓。ks5uks5uks5u 请回答: 材料中反映的事情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当时进行改革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ks5uks5uks5u条件:总结:可见改革不是孝文帝的突发奇想,而是为了 ,必须顺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行汉化改革。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推行均田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
3、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推行租调制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政策迁都洛阳原因:1、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4、2、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4、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崇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有利于民族大融合。(一)均田制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了解均田制的相关情况(1)男子十五岁
5、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桑 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桑田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田四十亩,妇女五亩。(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提问:1、那北魏政府何以有如此多的土地可以支配呢?由此可知均田制的实施的前提是什么?2、那政府分配土地是不是无偿的呢?为什么?3、均田制实行以后,对北魏政府能够产生什么影响呢?背景内容:
6、 对统治阶级意义 对农民 对社会经济(二)整顿吏治 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基础之上回答以下问题1、在改革前,北魏实行怎样的吏治?2、这种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3、为解决这一问题孝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措施?4、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三)迁都洛阳推进改革的重要环节 1、原因结合课本文字和示意图,完成表格,理解迁都洛阳的原因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2、过程3、意义A、B、C、(四)革除旧俗汉化 1、背景、目的 2、内容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
7、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三改革的历史作用【合作学习】1、对改革和变法的评价应坚持的标准:社会发展的标准;历史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重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主观动机和
8、客观效果的关系;改革成败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护;2、分析每一具体改革或变法的原因:宏观上从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微观上从该政权的特征属性及改革者的个人才能。3、分析改革的影响:从时间上近看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远看对后世的影响;从地域近看对本国、本地区的影响,远看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巩固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材料二:宋仁宗(104910
9、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2)孝文帝、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3)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的野蛮性、落后性强;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10、。(2)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王安石:实行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3)原因: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2、阅读下列材料: (14分)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
11、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3分)(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4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4分)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
12、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2、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
13、田也限制买卖。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答案:(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