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商道,最早应开始于()。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解析从诗句中讲述的是古代波斯来东方交换商品的事实,而“桑麻”点出了是汉朝的丝绸之路。答案A2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A BC D解析草市也受政府的管理。答案D3“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
2、动荡,农村破败 B商业繁荣C商人众多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解析乡村人少是因为都去经商,反映当时商业繁荣和政策宽松,这与农村破败毫无联系。答案A4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宋朝是中国古代惟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三项。答案C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
3、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项更符合题意。答案D6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大贾”指 ()。A粤商 B晋商 C徽商 D浙商解析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故排除A、D两项,徽商在长江以南,晋商在长江以北,故“新安大贾”指徽商。答案CB组(能力题)7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
4、过程说明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解析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答案B8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了明代()。A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B长途贩运日益发展C海外贸易趋于繁荣D乡村集市开始兴起解析注意紧扣材料分析,A、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B9“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C唐都
5、长安 D宋都东京 解析宋以前,市在经营时间有严格限制,材料中提及“嬉戏连坐至晓”说明经营时间上不再受限制,出现夜市。所以这最可能是宋朝的事。答案D10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西汉、唐、北宋等朝代的长安、东京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答案D11(10分)阅读下列三则反映唐宋商业经济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乐材料二夜市千
6、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夜看扬州市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材料四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请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解析第(1)问,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第(2)问,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和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答案(1)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2)重农抑商。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