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892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24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及交通、通讯、传媒的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2012陕西咸阳模拟)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D剪发是辛亥革命的中心任务解析:“剪辫子”是革除旧习俗,而“革命”是指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形象地反映了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B、D两项的说法都夸大了剪辫子的地位;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2(

2、2012广东中山期末)右图为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产品商标。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太平天国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析:根据所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联系本题“失去辫子”等情况出现,应在辛亥革命时期,本题选B项。答案:B3服饰往往带有时代的印记。从下列周恩来的服饰看,国民革命时候留下的照片是()解析:A项是国民革命军的服饰,B项是周恩来青年时期的生活照,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

3、的照片,D项是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时的照片。答案:A4(2012广东广州七区联考)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权利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解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革除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以官职相称,社会上以先生、君等称呼。答案:B5(2011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下图呈现

4、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实行计划供应体制日常生活用品短缺购销矛盾非常突出城乡差别逐步扩大A BC D解析:此题实质考查的是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背景和体现的经济模式,所以应该选择A项。答案:A6(2012浙江宁波期末)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网友对此作高度概括。你认为说法不正确的是()A“60年,走出中山装的国度”:个性化、多元化的服饰,成为人性解放的重要一环B“60年,婚礼告别革命”:我们正迎来一个婚俗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C“60年票证生活”:改革开放前30年常被称为“票证社会”,后30年则可称为“证照社会”D“60年民主政治”:改

5、革开放前缺乏民主制度,改革开放后建立民主制度解析: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经建立起来,故D项的说法不正确。答案:D训练点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7.(2012江苏高中联考)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的优点B该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该发明在清末已经传入中国D该发明促进了各地的联系,作者持积极发展的态度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光绪帝(德宗)所指的是电话机,“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等。答案:A8(20

6、12江西九江模拟)学者相蓝欣在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一书中提到:“(直隶义和团民中)船民的生活自蒸汽船引进后已一落千丈,常常找不到顾客,看着船板一天天地烂在河滩上。很多车夫马夫已失去了生活依靠,因为铁路运输既快捷,又便利。传统的驿站信使,虽有驾驭快马的非凡骑术,但远远比不上现代邮政电报的速度。”这一材料表明()A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义和团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义和团民众对西方物质文明存在严重的误解D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未涉及自然经济解体的史实,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答案

7、:D9(2012海南省民族中学高三检测)下图是由中国商飞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联合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机头工程样机主体结构在上海正式交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飞机制造业起步于()A新中国成立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 D20世纪70年代初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飞机制造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应选A。答案:A训练点3 大众传媒的变迁10.(2012浙江高考模拟)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年份记事1918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1932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1937改

8、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1938香港版出刊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 B C D解析:从材料中第一栏可以说明正确,从第三栏可以说明正确,从第二栏中“匪”说明对中国共产党具有一定的贬义,因此没有体现。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因此可以说明正确。答案:C1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

9、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这三类媒介之间是一种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并非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答案:D12(2011江苏南通一模)观察下列几幅图片,当时中国老百姓知道这些事件主要是通过()A电视 B电影C报纸 D互联网解析:上述图片反映的事件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电视不普及,互联网还没有,电影远不及报纸及时,故人们主要是通过报纸来了解。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训练点4 学科内综合能力13.(2012东莞模拟)阅读下

10、列材料: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材料二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清朝(左图)和民国时期(右图)的妇女绣花鞋材料三3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

11、化的味道来。(见图二、图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习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3)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4)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认识。答案:(1)主张是放足、断发、易服。目的是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4)社会习俗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与时代要求(政治状况)是相一致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

12、文化(习俗);政治革命为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扫除了障碍。14(2011福建福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材料二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

13、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千米以上。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材料三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

14、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通讯技术有哪些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第(1)问,“理由”根据材料一“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来归纳,“措施”根据材料二内容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速度、效率、范围、距离等角度思考。第(3)问

15、从交通和通讯事业的特点来思考。答案:(1)理由:国土面积太大,中央政府难以有效治理;交通落后,国内各地区之间联系十分困难;主要靠儒家思想(“伦常制度”)维护统治。措施:修驰道(加强全国道路交通网建设);建立和健全驿传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强化思想控制(或:统一思想以巩固国家统一)。(2)1877年(或19世纪70年代),台湾。特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距离远,范围广。(3)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或:现代国家共同体的意识);推动了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或:技术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