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期末抽测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 “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
2、”与“物”的关系。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的“浮云游
3、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游子的孤寂。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等。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又有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等。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偶然是一首爱情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在诗人毫无准备的
4、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在康桥西野暮色中,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除了康桥,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 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 不显单调,有韵味。徐志摩是“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民主、自由,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5、。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他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因此,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象作为诗歌中重要的审美对象,既具有客观物的具体可感性,又蕴含着人的主观意识。B. 从古至今,诗人们大都喜欢选取“云”作为诗歌意象,这与“云”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有关。C. 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借“云”抒发丰富的情感,如单的赞美、孤寂的心情、美好的理想等。D. 徐志摩借助“云”表现对爱、美和自由的追求,“云”是他笔下钟爱的意象,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意象的可
6、感性入手,进面阐述“意”与“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意象的本质特点。B. 文章主体部分从爱美、自由三个层次,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的特征。C. 文章用艾青诗歌中太阳意象与徐志摩诗句中云意象对比,意在突出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的特点。D. 文章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写到“云”的相关诗句,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意象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通过意象我们能了解诗人及当时的社会现状。B. 徐志摩诗歌中的云意象,既是他对传统诗词中“云”意象的一种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C. 云具有的轻柔、飘动特点,与“三美”主张中语言的绘画美
7、相契合,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志摩对云的喜爱。D. 从偶然康桥西野暮色到再别康桥,云是诗中重要的意象,反映着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历程。【答案】1. B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大都喜欢”“具有的丰富内涵”错误,从原文第二段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可以看出,“大都
8、喜欢”于文无据;“具有的丰富内涵”应为“具有特定的内涵”,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对比”“意在突出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错误,原文是想证明“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常用的意向是“太阳”,而徐志摩是“云”,并非要突出徐志摩,二者也不构成“对比”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
9、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夸大其词,据原文第二段第一句“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可知,“意象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夸大其词;据原文第二段“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可见,意象只是诗人抒情的载体,“通过意象我们能了解诗人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夸大其词,故A项错误。C项张冠李戴,据原文第五段“
10、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 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 ,徐志摩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 ”可见,云的“流动感”“色彩纷呈感”与“三美”主张中语言的绘画美相契合,而不是云“轻柔、飘动”的特点;据第六段第一句“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 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可见,云“轻柔、飘动”的特点使它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而不是与语言绘画美契合;另外,“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志摩对云的喜爱”于文无据,故C项错误。D项无中生有,据第四段“偶然 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第五段“在康桥西野暮色中 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第六段“比如再别康桥 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
11、主、自由”,可见,在这三首诗中,云的意象只是表现诗人不同的感情,而非“反映着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历程”,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12、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心插柳卢恩俊每年清明,都是回老家过节,上坟祭祖之余,参加乡亲们的折柳植树活动。今年回不了老家,就折柳于灯下,用心植一篇“柳”吧。我先折了一枝“清明柳”,插上。那不离不弃的 “清明柳”,凄美、悲壮。据说那是介子推的灵魂转化。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大臣,他力保国君重耳,随之出逃19年,曾割股作汤救活重耳,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封赏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
13、火烧死于山中的枯柳树下,当重耳听说后赶到现场,只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的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第二年清明枯树死而复活,重耳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当时人们清明插柳,说是替介子推“招魂”,后来广为流行,纷纷插柳纪念介子推。由插柳到植树,清明也就成为古代的植树节。又折几枝“将军柳”,插上。那些用锋锐无情的刀剑保卫祖国大地的将军,却能用柔情依依的细柳绿化大地。西汉著名将军周亚夫在军营植柳,号称“细柳军营”。他爱绿柳很出名,而治劲旅更出色,在七国之乱中,统率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晚清名将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带兵在河西走廊沿途植
14、柳,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所称道。后清人杨昌溪作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爱国名将冯玉祥,也是爱树如命,带兵种植大量杨柳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再折几枝“诗人柳”,插上。那些用多情的墨水赞美柳的诗人,也能用汗水浇灌柳的葱郁,这岂不让人感动!被誉为“五柳先生”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更爱树木,尤其爱柳,明代诗人袁敬写诗夸赞曰:“藜杖芒鞋白布裘,山中甲子自春秋。呼儿点检门前柳,莫遣飞花过石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本姓柳,且爱柳,被贬到柳州任刺史,带领百姓大面积植柳的地点又是在柳字当头的柳江西岸,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
15、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真乃美中有趣。诗的下半部分又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任忠州刺史时,年年植柳种花,他在春葺新居一诗中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曾在湖边筑堤种杨柳、芙蓉等花木。诗曰:“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使西湖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景。后有明代杨周诗赞:“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鸟。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还有那真情绵绵的“章台柳”,唯美的词牌名,好词
16、佳句引无数人为之折腰;那含情脉脉的“曲江柳”,华美的皇家园林,摇曳的情思不断被后人吟诵;那迎归送往的“灞桥柳”,曾是离别的信物,是情意绵绵的挽留,是枝繁叶茂的祝福,诱人折尽灞桥柳。李白有词嘱:“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那送别怀乡的“寄托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尽的折柳情,就想起清朝周希陶增广贤文中的两句话:“有意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内涵深刻的至理名言,也包含了对柳的生命力强、易成活的赞美。但我还是折其“柳”,将“无”改为“有”,世上的事,哪怕再容易,也需要用心去做。“有心插柳”,才能“柳成荫”!(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17、项是( )A. 开头交代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具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其中两处“折柳”一实一虚,文中重点对后者展开了叙述。B. 通过清人杨昌浚的诗句,可以看到历史上左宗棠在边疆带领士卒种植柳树的盛况,以及对当地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C. 文章布局合理,详略得当,详写了“清明柳”“将军柳”和“诗人柳”,略写了“章台柳”“曲江柳”等。D. 文章结尾一反传统将“无心插柳柳成荫”改为“有心插柳柳成荫”,告诉读者对待传世至理名言也应勇于质疑,翻出新意。5. 文章中写到了“清明柳”“将军柳”“诗人柳”,请分析它们各自的意蕴。6. 文章第段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寄寓着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清
18、明柳:忠心、爱国,对先贤的追思。介子推忠心耿耿被大火烧死于柳前,一片丹心获得人们广泛的纪念,人们在清明节插柳、植树来表达崇敬之情。将军柳:勇毅、柔情、奉献。无论是周亚夫、左宗棠还是冯玉祥,他们都用无情的刀剑保卫着自己的祖国,也用柔软的柳树装点人生,绿化大地,造福于民。诗人柳:艺术与实践的结合、人生情怀的凝结。陶渊明、白居易等不仅在诗词中赞美柳,更用汗水浇灌柳,亲身种植柳;他们或隐居或贬谪,在逆境中寄情于柳,借柳表明心志。 6. 第一问:排比,展现了柳文化的博大精深。拟人,突出了各色“柳”独有的特点。引用,丰富了柳的历史文化内涵。形容词尤其是叠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且具抒情性。第二问:通过对历史上
19、富有文化底蕴的各种“柳”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柳”具有的文化品格的赤诚热爱以及赞美之情。【解析】【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开头段的作用,引用诗句的作用以及文章的布局、写法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D项对作者的意图理解错误,据原文段“但我还是折其柳,将无改为有,世上的事,哪怕再容易,也需要用心去做”可知,作者一反传统将“无心插柳柳成荫”改为“有心插柳柳成荫”,是想阐明“世上的事,哪怕再容易,也需要用心去做”的道理,而非“告诉读者对待传世至理名言也应勇于质疑,翻出新意”。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
20、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要求从原文寻找关于作品形象的相关语句,找到形象特点,再深入思考,抽象出形象代表的共性内涵。尽量用原文词语回答,如果原文没有合适词语再结合理解自己概括。本题“清明柳”写了介子推的故事,据“曾割股作汤救活重耳,忠心耿耿”可概括出“忠君、爱国”;据“纷纷插柳纪念介子推”可概括出“对先贤的追思”。“将军柳”写了周亚夫、左宗棠和冯玉祥,据“那些用锋锐无情的刀剑保卫祖国大地的将军,却能用柔情依依的细柳绿化大地”可概括出“勇毅、柔情”;据“晚清名将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带兵在河西走廊沿途植柳”“爱国名将冯玉祥,也是爱树如命,带兵种植大量
21、杨柳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可知他们造福百姓,概括出“奉献”;“诗人柳”写了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据“那些用多情的墨水赞美柳的诗人,也能用汗水浇灌柳的葱郁”可以概括出“艺术与实践的结合”,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更爱树木,尤其爱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诗的下半部分又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等句子,可以概括出“人生情怀的凝结”。解答此题还要注意结合原文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把握作品情感主旨的能力。品味语言艺术解题步骤一般为:第一,阅读相关语段,找准运用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要从表达方式、修辞以及写作手法等角
22、度全面考虑)以及用词、句式特点等;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每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或抒发的情感;第三步,先答手法,后作分析,规范写出要点。 本题题干第一问“第段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要从修辞、用词特点以及引用诗句几个角度考虑。据“还有那那那”可知修辞上运用了排比,展现了柳文化的博大精深;据“那真情绵绵的章台柳”“那含情脉脉的曲江柳”可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各色“柳”独有的特点;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知引用诗句, 丰富了柳的历史文化内涵;据“真情绵绵”“含情脉脉”“依依”“霏霏”等词语可知用词上多用形容词和叠音词, 使语言生动且具抒情性。题干第二问“寄寓着作者什么情感”要注意
23、规范答题,答题模式一般是“通过 寄予了(表达了)作者 感情”,据“章台柳,唯美的词牌名”“曲江柳,华美的皇家园林,摇曳的情思”“灞桥柳,曾是离别的信物”等语句可知,本段写的是柳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柳文化的赞美和热爱。【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
24、,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三)实用类文本间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9月16日清晨7:30,2018年第38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按照惯例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本次北京马拉松赛,报名人数达到111793人,相比去年增加了13106人。“马拉松热”在中国大地不断升温,已经成为大家心中的“国马”,“北马”的报名人数也是逐年水涨船高。并且我国马拉松
25、及相关赛事已经包合了西藏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现在平均每天都有3场马拉松赛事。马拉松在中国短时间快速发展,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推动,除了包含赛事本身产生的多层的商业合作体系,如赛事冠名商、赞助商、服务商等,还推动了相关的产业发展如装备、训练、补给、信息服务等。业界普遍认为,马拉松经济=赛事本体经济+赛事载体经济+赛事媒体经济+赛事衍生经济。对比美国每年举办1200场马拉松赛事,有55万人可以完成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市场规模,中国跑步市场依然潜力巨大,据预测,未来中国跑步市场的容量可以达到300亿元。2017年,全国马拉松共有500万人次参加,参赛者带动的消费规模达百亿元。
26、(摘编自北京商报)材料二:城市马拉松赛事,是一场城市“小奥运”,充当着“城市会客厅”的功能,对城市形象产生积极的综合性影响力。城市居民、游客和其他受众对城市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等的综合印象,可以透过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以体育运动参与的途径将城市形象和感知者(居住者和游客)发生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摘编自中国首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材料三: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背后,藏着各种肆意生长的问题。除了各地想要这张“城市名片”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一个重要推手。只有当赛事管理者与参与者在专业层面同步提升,马拉松赛事才能真正配得上“国际”标签,才能得到更多认可。在某地马拉松比赛中,医疗和后勤支援让来自北京的跑
27、友大失所望。马拉松赛事存在运营商不成熟现象,则成为受访者的共识。从马拉松赛事本身来着,马拉松赛事举办门槛、准入规则不明确。马拉松赛事与其他比赛不同,它会占用极大的公共资源,这种资源的调度和配置只有相关部门才能执行。目前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是报备制,不是审批制,至于这个城市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赛事,没有衡量标淮,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也没有很明确的准入门槛。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目前相当数量的赛事公司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忽视了选手的真正诉求。现在许多马拉松赛事,动辄将几百万元花在电视转播和舞台搭建上,而真正花在选手身上的钱不过万元。时间长了,这些赛事举办方必然会破淘汰。另外,很多马拉松赛事单纯地以推介城市
28、形象、推介旅游资源为目的,赛事方一边倒地把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如何规划“最美”赛道上。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18年、马拉松赛场对违规行为的查处与惩罚力度骤增。今年,广马按照国际顶级赛事标准,首次引进防作弊手环,力争为广大选手打造一个纯粹、公平的竞赛环境。选手在博览会领取参赛包时,需由工作人质审核后亲自为选手佩戴手环,该手环将作为检录、参赛凭证,完赛后方可取下。(摘编自中青在线,2018年1月17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马拉松的重要赛事之一,第38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报名人数突破了11万人大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马拉松赛的喜爱。B. 在马拉松经济中,赛事衍
29、生出来的经济,诸如装备、训练、信息服务等通常大于赛事本体的经济效益,这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马拉松发展的重要原因。C. 从20112016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从数量和参赛人次上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16年增长最快,呈爆炸式增长。D. 2016年我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300多场,上半年比赛有一百多场,其中5月份是赛事最为密集的月份,全年金牌赛事达到15个。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我国马拉松赛虽已覆盖了许多城市,但与美国相比,在年均举办比赛数量、“全马”的市场规模等方面与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B. 从2016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时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全年赛事
30、最为集中的是10月份,其中下半年举行的赛事要远多于上半年。C. 马拉松撼市影响力覆盖范围广,对城市形象、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等方面都有积极、深刻的影响,并逐渐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D. 2018年广州马拉松赛首次引进让参赛选手佩戴防作弊手环的措施,为当前略显混乱的马拉松赛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方式。9. 近年来,马拉松赛在我国以井喷式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你认为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答案】7. B 8. C 9. 马拉松的运营商、管理者方面:专业度不够,管理不到位,规则不明确,过分注重宣传,忽视选手的真正诉求。城市政府部门方面:过于看重“城市名片”,过分注重经济
31、利益。【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B项无中生有,据材料一“业界普遍认为,马拉松经济=赛事本体经济+赛事载体经济+赛事媒体经济+赛事衍生经济”可知,文章并没有说赛事衍生出来的经济“大于”赛事本体的经济效益,“这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马拉松发展的重要原因”也于文无据。故答案为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
32、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项夸大其词,“并逐渐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理解错误, 据材料二“城市居民、游客和其他受众可以透过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以体育运动参与的途径将城市形象和感知者(居住者和游客)发生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可知,原文只是说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城市居民和其他参与者可以直接接触和感知城市形象,而并非“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故答案为C。【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比如本题要求找出马拉松赛事出现
33、的问题,并结合文本分析;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本题材料三阐述的正是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因此答题区间在材料三;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比如本题应从“马拉松的运营商、管理者”和“城市政府部门”两个方面作答。运营商和管理者方面:据“只有当赛事管理者与参与者在专业层面同步提升,马拉松赛事才能真正配得上国际标签”“医疗和后勤支援让来自北京的跑友大失所望 。马拉松赛事存在运营商不成熟现象,则成为受访者的共识”可以总结出运营商、管理者“专业度不够,管理不到位”;据“马拉松赛事举办门槛、准入规则不明确”可以总结出“规则不明确”;据“目前相当数量的赛事公司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
34、却忽视了选手的真正诉求”可以总结出 “过分注重宣传,忽视选手的真正诉求”。城市政府方面:据“很多马拉松赛事单纯地以推介城市形象、推介旅游资源为目的”可以总结出“过于看重城市名片,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35、一)文言文间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36、。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
37、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酒扫而待之/B.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C.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D.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递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等,一般认
38、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B. 兰亭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王羲之曾在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C.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继论语之后儒家又一重要著作。D. 骑将军是古代将军的一种名号,类似的名号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右将军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为人率真,不拘小节。太尉甜鉴曾派人挑选女,王家子弟大都十分拘谨,唯独王羲之在东床上袒露肚皮吃东西,若无其事。B. 王羲之喜欢美景,爱结交名士。他厌恶官场开京城,初到新江就被优美的景色吸引,欲终老于此;会稽名士荟萃,他曾与好友在兰亭集会宴饮C. 王羲之生性
39、爱鹅,心怀赤忱。他曾因喜爱的鹅被主人烹煮,而难过了好几天;也曾为了得到一群鹅而欣然抄写道德经,得到鹅后非常喜悦。D. 王羲之擅长书法,名声显赫。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力就很大,被人们普为古今第一人,在平常的言谈中,王羲之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等名家并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羲之幼于言,人来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王羲之小时候说话木讷,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等到长大,富有辩才,以性情耿直著称。(
40、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3)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本题“羲之代述”一句,“述”是“代”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述每闻角声”一句,“述”是这句话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AD项。故答案为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
41、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道德经应是“道家”重要著作,而非“儒家”。故答案为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他厌恶官场开京城”错误,据“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可知,王羲之离开京城的原因是要修身养性,而非“厌恶官场”。故答案为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42、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讷”应解释为“木讷”;“未之奇”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奇之”,其中“奇”应为意动用法“认为奇特”,“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辩赡”应解释为“富有辩才”;“骨鲠”应解释为“耿直”。(2)中“是 也”是判断句;“是”解释为代词“这”;“适”解释为“享受”。(3)中“或”解释为“有的人”;“咎”解释为“埋怨”“责怪”;“悔其随之”的“其”解释为“自己”;“极”解释为“极
43、尽”“尽情享受”。【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金陵三首(其三)李白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容管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注】诗歌作
44、于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诗人自余杭经金陵至浔阳时。鱼陵是六朝建都之地。秦地:秦国所辖的地域。此指长安。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题目可知该诗属于怀古诗歌,该类诗歌时空跨度大,多抒发吊古伤今之情。B. 颔联巧妙地将历史上的金陵城与眼前的洛阳、长安进行对比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怀念。C. 颈联通过“昊花草”“晋绮罗”的想象,写出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使人深思和警醒。D. 结尾诗人感叹六朝繁华随人事而灭,寄托着深沉的国家兴亡之感及对国事的深深担忧。15.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写了什么内容?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内容:这两句写诗人面对记载
45、着六朝兴亡的古都,感慨朝代更迭,举酒献歌。作用:开篇两句交代了写作诗歌的缘由,是全诗的总起,以下所写皆是“歌”的内容;此两句也为下文诗人吊古伤今作了铺垫,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
46、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将历史上的金陵城与眼前的洛阳、长安进行对比描写,表达”错,应是将“眼前的金陵城”与“记忆中的洛阳、长安”对比描写,表达的不是“对历史的怀念”,而是表达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当年繁华的金陵城早已破败不堪,遭受战乱的长安又能撑到几时?抒发了深沉的国家兴亡的感慨。故答案为B。【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以及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用准确的语句写出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一问中“六代兴亡国”指金陵城;“
47、三杯”是几杯酒,而举杯的原因不是高兴,而是感慨金陵的兴衰,可见作者情感的深沉;“为尔歌”是指要为金陵写一首诗,来抒发感慨。这样就得出答案“这两句写诗人面对记载着六朝兴亡的古都,感慨朝代更迭,举酒献歌”。第二问诗句的作用题要结合诗句的位置考虑,比如本题中这句诗是在第一句,那么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就是总领全诗,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在情感上的作用就是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这样得出答案“开篇两句交代了写作诗歌的缘由,是全诗的总起,以下所写皆是“歌”的内容;此两句也为下文诗人吊古伤今作了铺垫,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要从这几点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
48、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诗经氓中,“_,_” 两句,作者用干枯飘零的桑叶来形容女子婚后容貌发生的变化之大。 (2)赤壁赋中,作者
49、把客人的洞箫声描摹得生动传神,其中“_, _”两句,连用比喻,突出了乐声的悲凉、幽怨。(3)屈原离骚中,“_,_”两句用香草作比喻,说明自己遭贬是因为德行高洁。【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如怨如慕 (4). 如泣如诉 (5). 既替余以蕙镶兮 (6). 又申之以揽茝【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1)中的提示语是“干枯的桑叶”“女子婚后容貌发生的变化之大”,据此答案应是
50、“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中的提示语是“洞箫声”“比喻”“乐声的悲凉、幽怨”,据此答案为“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3)中提示语是“用香草作比喻”“遭贬是因为德行高洁”,据此答案应为“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大景区游客_,在人们愉悦身心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有的儿童在家长的默许下,攀爬文物拍照;有的游客在景区遛狗;更有甚者为了拍一张照片而跑到安全警戒线之外,把杜会公德与个人安危_。细究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是不守规矩、不讲素质。内心踏实守规矩,外在即表现为素质。越是在人潮涌动的公共场所,越
51、能见一个人的素养水准。前不久,一名游客不听劝说,竟然翻越张掖丹霞地貌围栏到保护区内拍照,这种不文明行为已_。凡此种种没素质的展现,皆因为满足一己之私,挑战、漠视规矩和秩序所致。之所以还发生这类事件,只能说明守规矩的意识,在部分人身上并未_。( )。山水优美、观者文明,二者和谐,才是最美的风景。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络绎不绝 置之脑后 见怪不怪 安如磐石B. 源源不断 置之度外 见怪不怪 根深蒂固C. 络绎不绝 置之脑后 屡见不鲜 根深蒂固D. 源源不断 置之度外 屡见不鲜 安如磐石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凡此种种
52、没素质的展现,皆因为满足一己之私,挑战、漠视规矩和秩序。B. 凡此种种没素质的表现,皆因为满足一己之私,漠视、挑战规矩和秩序。C. 凡此种种没素质的展现,皆因为满足一己之私,漠视,挑战规矩和秩序所致。D. 凡北种种没素质的表现,皆因为满足一己之私,挑战漠视规矩、秩序所致。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人人随心所欲,世界肯定乱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B. 这样下去岂不乱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人人随心所欲C. 如果人人随心所欲,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这个世界必然乱套D.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人人随心所欲,这世界岂不乱套【答案】17. C 18. B 19.
53、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源源不断” 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而本题是形容景区游客的,故用“络绎不绝” 。“置之脑后”指放在一边不再想起;“置之度外”是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多形容正义的事;而本题是指不顾社会公德和个人安危,故选“置之脑后”。“见怪不怪”指遇见怪异现象而不惊异 ;“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强调这种现象见的多;而本题是说不文明行为特别多,故选“屡见不鲜”。“安如
54、磐石”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而本题是说守规矩的意识在部分人那里还没有扎根,故选“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中“没素质”与“展现”搭配不当,排除AC项;“因为所致”句式杂糅,或表达成“因为”或表达成“所致”,排除D项。故答案为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
55、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本题“假如人人随心所欲,这世界岂不乱套”两句构成假设与结果关系,逻辑上不能分开,排除BC项;这句话又是一个结论句,应放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观点句之后,排除A。故答案为D。【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
56、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20.名著导读。根据课外阅读的相关名著,回答下面问题。(1)“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
57、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除了小说家,其余两部分别是什么? (2)请结合巴黎圣母院中有关人物形象,说明雨果创作中的“美丑对照”原则。要求:写出一组对比,符合人物特征,并分析“美丑对照”的作用。【答案】(1)春秋(每个1分)(2)(示例一)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弗罗洛道貌岸然,实则内心阴险狠毒。(示例二)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形成对比。(示例三)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从相貌到内心完美和谐;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作用:这种美丑对照,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同时褒扬了人性的真善美,使人
58、们对美丽、崇高和丑陋、卑贱有更强烈的感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中外名著的阅读鉴赏知识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这类题目形式多样,很灵活,答题时一定要满足题干的要求。第一问考查名著的识记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常识积累,知道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答案为春秋。第二问要求学生知道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有爱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弗罗洛、卫队长弗比斯等,并知道人物的特征; 写一组对比,符合人物特征。可以从敲钟人卡西莫多开始,他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这本身就是一组对比;如果写两个人,那就需要找一个人物正好相反,外表好看但是内心狠毒,副主教弗罗洛和卫队长弗比斯都符合这个要求。表达时为了使对比
59、鲜明可以在句式、字数上形成对仗。同样,爱斯梅拉达外貌和内心都非常美好,她也和副主教弗罗洛以及卫队长弗比斯形成对比。分析“美丑对照”的作用时可以从对人物、主题的作用分析,并考虑这种对比本身的震撼效果。对人物的作用是“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对主题的作用是“褒扬了人性的真善美”;对比特殊的效果是“使人们对美丽、崇高和丑陋、卑贱有更强烈的感受”。21.请以“冬日的阳光”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主题明确,100字左右。【答案】冬日的阳光是温暖的。照在我的脸上,就像母亲温暖的双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面颊;映在湖面上,原本平静的湖水如同冬姑娘眼中的秋波,波光粼粼;照在树叶上,如同输送养
60、料的辛勤园丁对树木的悉心照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要求,严格按照要求作答。本题是一道情景扩展题,需对情景有一定理解,并运用想象补充情景。要求1、以“冬日的阳光”为话题2、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3、主题明确4、100字左右。首先分析“冬日阳光”的特点,明确“温暖”这一主题;其次,确定描写的意象,并注意运用修辞,这类题型最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排比;最后注意字数限制。【点睛】扩展语句是指对现成的语句或语段进行扩充,要求考生根据具体语境,把原有句子加以转述、发展或引申,使句子更丰富,表达更充分。它既要求考生从原有的语句中悟出所暗示出的范围和方向,又要求
61、考生在原句(或段)所限制的范園内尽量地发挥,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从类型上看扩展语句主要有“组词成句型”“句子扩展型”“开放式扩展”三种类型,“组词成句型”要注重情景再现,“句子扩展型”重在使句意丰富,“开放式扩展”再现情境。四、写作(60分)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说“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读了这句语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二)有人说:“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人越往上走,心应该
62、赵能往下沉。”中国哲学讲大道至简,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时候都会有关于幸福和简单的思考。请以“简单与幸福”为立意方向,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范文:幸福原来很简单收书时,找到一本相册,封面泛黄,纸张脆得仿佛一触即破。我小心地翻开,像要打开一段尘封的时光。第一张、第二张翻到第九张照片时,我愣住了。这是在家里拍的。照片上,奶奶抱着尚为婴儿的我,坐在家里那套古旧的红木家具上。画面上,看得清祖母饱满的额和红润的脸。我不由得伸手去触摸,就在此时,我心底忽地掠过了一丝歉意。印象中的奶奶总是闲不住。一天里,她总是忙出忙进,要不扫地,要不为全家人准备饭菜。
63、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执意要帮她扫地,她拗不过我,只好把扫把递给我。接扫把时我的手被硌了一下。低头一看,我手背上硌出了一个红印子。我刚想抱怨,忽然看见了奶奶的那双手。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干瘦而黝黑,指甲被剪得圆圆,指节分明,指骨上仿佛只包着一层皮,看得出大致轮廓。血管几乎是覆在骨上,看不出颜色,却像一根根粗长的青筋。再向上,我看见了一张瓜子脸不!根本不是瓜子脸,瘦削的下巴看得出形状,两颊深陷,脸骨就像刻上去般分明,额头有些下陷,眼角满是皱纹,笑着拧成一个结,被笑意填满的额头里,似乎深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幸福。幸福?我忽然笑出声,笑声里却藏着一种无法掩饰的悲伤与痛意。奶奶当初曾经多么健康呀,但为了孩子,
64、只知一门心思地劳作,舍弃了美丽,像一座沉默的山,在儿孙们面前,似乎只希望着能替他们挡去一次次的生活的艰辛!在她那充满了爱的眸子里,曾经沉淀过的岁月,该有多少是苦难与辛酸?然而在这样一种无法言说的爱之间,她竟因为孙女无意间的一次伸手而获得了幸福?!什么劳累,什么辛苦,都在触上照片的一瞬土崩瓦解。我仔细地把照片收好,匆匆跑到厨房,伸出娇弱的双手:“奶奶,我来帮你。”只见奶奶深陷的眼窝里先是露出了惊异,瞬间转为了惊喜,而后竟流出两行老泪。像生怕我看见似的,她迅速用枯瘦的双手拭去泪,说道:“好,好,孙闺女懂事了,懂事了啊”声音里有着些许颤抖。我努力抑住即将决堤的泪,勉强笑道:“奶奶,以后我帮你。”她用
65、力点头,时光刻下的皱纹里是快溢出的幸福。她忙不迭地点头,声音因喜悦而有些变调:“好哇,好哇”原来,奶奶的幸福是这样简单啊。微微失神后,我忽然像宣誓般一字一顿地保证:“奶奶,以后我帮您!”【解析】【详解】作文(二)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分析本题“小时候,幸福时间很简单的事”说明小时候要求简单,很容易感受到幸福。“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说明长大后经历和思考变得复杂,要求太多,欲望太多,不容易感受到幸福。“人越往上走,心应该越能
66、往下沉”,心里踏实了,脚下的路才能走得安稳。向往富足是好的,但在通往富足的路上,别忘了带上知足的心。我们都要知道,什么是知足常乐。“简单与幸福”这文题破解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是幸福”。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心态。你感到幸福,生活便幸福无比;你感到痛苦,生活便痛苦不堪。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任何处境下,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把握、学会满足学会感恩、学会宽容,生活就会幸福,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其实很简单。同时,幸福不是可以用你能得到多少财物、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的,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陸、身体的健康才会让人感到真正幸福。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往往对幸福熟视无睹。幸福其实是很简单,很平凡的,甚至不被人注意
67、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个脚印里,要靠我们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这样,你才会发现,原来幸福很简单。参考立意:1、幸福在身边 2、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3、知足常乐 4、幸福来自我们内心,而不是外界 5、拥抱进近咫尺的幸福6、幸福并不遥远可用素材:1、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比如生活中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中老师同学的帮助,甚至陌生人给的温暖。2、可以写读过的书、影视剧里的事,或者听说的故事。行文结构:本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写一件事可以把对幸福的认识过程写得曲折一些。比如开头可以渲染自己觉得多么不幸福,要注意言之有物,把感受
68、写得细腻一些,甚至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设计一个比自己幸福的人,把心理感受写活。中间设计一件事作为转折,比如看到了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生活状态比自己要差很多,可他们脸上的笑容却那么灿烂。注意这里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要充分。这些人幸福的样子引发自己的思考,这里也要写一组对比,我自己的各方面跟这些人进行对比,经过思考发现是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最后写明白了道理之后再看自己的生活,发现没有那么糟糕,还是很幸福的。这里可以呼应开头,同样的生活,心态不同了,感受完全不同。最后阐发简单与幸福的道理。如果写几件事时,可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
69、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