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宾阳中学2019年春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月考试题(5月)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命题人:凌月成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24道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A. 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B.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D. 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小农善于经营,可以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可以上升为大地主,大地主不善经营,
2、也会降为小地主,甚至佃农,也就是说每个人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 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所有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发展不稳定,而不是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理清佃农、小农、小地主、大地主之间的地位变化,从地位变化中得出“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的正确结论。2.唐代“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
3、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A. 地方分裂势力增强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 政府市场观念变化D. 坊市制度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规定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以市令来管理市,在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规定设务来管理地方市场,说明市的管理有所变化,表明政府市场观念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到宋,政府对市的管理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时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选项
4、错误。3.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A. 强化工商食官的局面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D. 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答案】D【解析】根据“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表明汉代采取垄断工商业等手段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这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一致,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营工商业,工商食官的局面已经被打破,A错误;材料反映了汉代实行的抑商政策,抑制商业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C不符
5、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 “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结合所学汉朝实行重农抑商制度分析解答。4.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C. 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D. 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加大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有利于放松对民众的人身控制,限制商人买田置地,促
6、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故B项错误;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反而对土地兼并有所遏制,故C错误。明中叶后,美洲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白银开始成为主导货币,故D错误。5.据统计,在15世纪的最后几年,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每年平均大约进口350万英镑价值的香料,但是在1502-1505年的4年中,这一数据下降到每年l00万英镑左右。这一现象反映出A. 欧洲市场香料交易量大幅下降B. 欧洲贸易的中心逐渐发生转移C. 世界市场的雏形由此开始出现D.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中断【答案】B【解析】【详解】亚历山大港位于埃及,属于地中海地区,这是传统东西方商路中心,此时威
7、尼斯商人从此港口进口货物数量减少,说明了此地贸易中心地位受到冲击,结合所学,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故选B项。欧洲市场香料交易量大幅下降是材料中的表象,错误。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中断不是题干的现象,错误。6.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D.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答案】C【解析
8、】【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题干反映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经济思想随之变化,即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重商主义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C符合题意。A材料主要涉及本国经济思想的变化,未涉及国家竞争,B表述的是从手工工场到近代工厂的变化,与题干无关,D科学技术并未体现其作用。7.16881783年期间,英国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
9、。这种社会结构A. 利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B. 否定了光荣革命的成果C. 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答案】A【解析】材料中叙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从材料来看,贵族的衰落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原因,这也间接的为工业革命做好铺垫,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光荣革命的成果;C选项错误,材料叙述的只是工业革命开始阶段;D选项错在材料与此无关。8.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
10、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A. 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B. 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C. 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D. 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可知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不能支撑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的观点,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福特汽车主要是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与新科技应
11、用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改变企业布局,C选项排除。9.20世纪以来,美国新闻出版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20家公司控制全国日报发行量的52%,20家公司控制着全国期刊发行量的50%,3家广播电视公司控制了广播电台和电视的80%.不仅如此,报业公司同时还控制了全国27%的电台。上述重大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A. 美国新闻出版水平大大提高B. 垄断资本日益渗透到新闻出版领域C. 美国传媒领域出现了跨界经营D. 美国的新闻出版水平普遍低于欧洲【答案】B【解析】题干说到新闻出版领域的重大变化是少数公司控制着相关领域的足够多的份额,这本身是垄断行为,这些公司也就是垄断公司,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新闻
12、出版的水平和跨界经营问题,故排除AC;由于没有欧洲的数据,所以没法得出D的结论,故排除D。10.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松江府,带,“土瘠而秋收必薄,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纺织衣食每夜静,机杼之声,达于户外”。乡村农户如此,城中居民然,这反映了当时松江地区A. 耕织结合的家庭结构趋于解体B. 家庭生产经营发生变化C. 商业发展促使农村市镇的出现D.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土瘠而秋收必薄,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纺织衣食”可知当时江南之家多要靠家庭纺织增加收入,而不是单纯依靠农耕,说明家庭生产经营发生变化,故选B项;“趋于解体”与题干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
13、的是当时家庭生产经营的变化,不是商业发展的影响,故排除C项;商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不符合中国古代经济史实,故排除D项。11.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19世纪中后期,部分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变化,棉花地位提高;这说明部分地区出现“耕织分离,农产品出口增加和商品化程度提高”,基本符合近代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的内涵。故答案为D项;材料
14、信息只是部分地区种植棉花增多的现象,没有提供农业产业结构的具体比例信息,无法得出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只提供棉花种植增多的信息,棉花种植不等于棉纺织业,没有体现棉纺织业在地方GDP的主导占比,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土地所有制类型及其变化,C项排除;12.20世纪初,国货运动兴起。翻开1915年的报纸,到处可见宣传国货的广告:“中国人应用中国货”“提倡国货,立在一条战线上”“欲图挽救,提倡国货”。国货月刊杂志还受到政府的立案保护。这表明A. 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B. 近代中国经济建设成效显著C. 实业救国思潮成为社会主流D. 国民革命运动形势空前高涨【答案】A【解析】【详
15、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宣传标语可知A选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建设成就,排除;材料侧重于国货运动,未提及实业救国,排除C;D项,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3.“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这些项目的建设A.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B.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C. 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D.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一边倒”的外交
16、方针是在1949年确立的,“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建设项目,它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材料中的这些项目并没有彻底改变工业不合理的布局,排除C。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应该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14.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以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题,在一版头条全文公布呼吁信,并配发了导语。厂长、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B.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C.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D. “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解析】据厂长、经理们的“呼吁”的关键信息“
17、松绑”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松绑”,故选A;B、C与材料无关,排除;1992年“南方谈话”,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5.“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发表这些谈话A. 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背景下B.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C. 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D. 体现
18、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干中邓小平的这些讲话都属于南方谈话的内容,南方谈话是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故选A项;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是开放上海浦东,不是南方谈话,故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题干内容属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是民主政治的构想,故排除D项。16.以下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描述正确的是A.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随即流行B. 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是清末民初时尚C. 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第一条铁路D. 改良旗袍成为了城镇女性的日常着装【答案】C【解析】【详解】西装
19、流行要到辛亥革命之后,故A错;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错;改良旗袍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D错;C选项符合史实,故正确。17.民报创刊于1905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党人讨伐专制政府、抨击晚清虚假“宪政”的檄文都是从该报刊传播开来的。据此分析A. 近代传媒的发展有利于启蒙社会B. 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C. 早期报刊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相伴而生D. 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早期报刊的主要功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05年,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时期,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冲击了专制和封建独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
20、蒙的作用。根据题干,这一时期的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成为传播这一思想的主力阵地。A项正确。B项无法从材料或史实中得出;C项与早期报刊的历史实际不符;早期报刊的功能是介绍时事,讨论商情,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报18.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A. 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B. 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C.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 奢侈风气最为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
21、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A,排除。单从汽车一种交通工具不能显示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奢侈风气盛行,D错误。19.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 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 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 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 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民国时期女子服装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女子服饰变化也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22、,不存在崇洋媚外,故排除A选项;伦理纲常思想被抛弃的时间应为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没有将中西方服饰风格进行比较,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需掌握民国时期的思想变化。20.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
23、主要原因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C.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萎缩,故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没有直接联系,故A选项错误;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萎缩,故B选项错误;官僚资本垄断经营的政策也不等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史实,扣住1940年的时间阶段,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
24、萎缩的原因入手,结合材料“统制经济”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21.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A. 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B. 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史实C. 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D. 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
25、其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学者主要是否定私有制经济发展,强调公有制经济,国家计划经济,与材料不符合,A选项排除;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是符合历史史实的,B选项排除。22.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 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B. 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 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 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1929到1933年,“新
26、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美国成年人阅读书报显著提高可知,面对经济危机A项是正确的。大危机时期,仅靠图书借阅和发行无法改变大萧条,B项不符合史实;大危机时期书报阅读无法实现国民素质的“大幅度提升”,C项错误,当时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D项不符合史实。【点睛】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生存的一次重大考验。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为不同制度互相借鉴提供了经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史。23.1930年,胡佛政府成立失业救济局,实行轮流工作制度,要求公务员每
27、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缓解就业压力。这些措施说明A. 胡佛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B. 胡佛试图以控制生产缓解经济危机C. 新政使得全国经济一片繁荣景象D. 胡佛开始对经济实行一定的干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胡佛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以缓解就业压力,说明胡佛开始对经济实行一定的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对经济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不是继续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政府采取一些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并非控制生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政府的经济措施,不是罗斯福新政。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4.美国新政期间,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
28、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同时规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还禁止雇用16岁以下的童工。这些规定的出台,主要是为了A. 推进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B. 保护劳工权利,化解劳资矛盾C. 建立社保机制,促进社会稳定D. 提供直接救济,稳护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政复兴工业内容中合理调整劳资关系,保障了工人利益,选项B正确;以工代赈目的在于解决就业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选项A排除;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供直接救济,都属于社会保障内容,与材料中劳资关系相关规定不符,选项C、D排除。二、材料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
29、12分,28题14分,共52分。)25.材料一: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力主“棉铁主义”,创办大生纱厂。从1912年至1921年,张謇以纺织业为中心相应地扩充了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许多服务性的企业,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又努力兴办新式学堂。正是“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理念,使张謇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企业家的转换。同时期荣氏兄弟在无锡尝试“劳工自治区”,卢作孚在重庆、陈嘉庚在集美均有类似努力。不仅如此,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在1938年的宜昌撤退中,承担了90%的工业设备的运输,却仅收取低廉的运费。为了保证运输的正常进行,在公司连年亏损、物价飞涨之际仍执行政府的限价规定。摘编自近代
30、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材料二: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等实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答案】(1)民族危机加深;传统儒家思
31、想的影响;企业家的爱国情怀。(2)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企业家的爱国情怀。(2)根据“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可从工业化的主导者、内容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总结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影响主要体现在开启近代工业化步伐和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上。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32、要求。材料: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经济运行机制,确认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这一阶段的经济改革是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国企改革目标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从政府行政控制下解脱出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国企改革探索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经营形式,增强企业活力。与此同时,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推进。企业人、财、物和供、产、销逐步纳入了市场调节轨道;逐步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制;改革商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推进银行商业化进程、实行财政包干制;对部
33、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减少管理层次,扩大地方自主权。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企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企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确立市场导向;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措施全面,其他领域改革配套。(2)意义:激发了企业活力;增强了国有企业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建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解析】(1)依据材料一“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增强企业活力”“扩大地方自主权”“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34、”的信息归纳回答。(2)依据所学从企业活力、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回答即可。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解题指导】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
35、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3. 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
36、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資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答案】特点: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改变;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中国对传统保留多。主要影响: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加深对西方的了解;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解析】【详解】特点:根据“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
37、資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可知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特点主要是受西方文明冲击,集中在通商口岸附近,但传统服饰仍然保留较多。主要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社会风气、对西方的了解、对社会制度的变革的促进和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等方面进行总结。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材料二: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全国工业复兴法材料三:罗斯福则认为胡佛的理论是让富人更为富有,让富人手指缝里的残羹冷炙落在普
38、通人头上,而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1)材料中反映出美国存在什么问题?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政府采取的针对性举措。(2)据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具有的特点。【答案】(1)问题:供需矛盾较深。举措:农业领域,要求农民减耕减产;工业领域,对企业的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进行监督,减少盲目生产;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特点:抛弃胡佛的旧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实行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关注民生、协调发展;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美国工人的工资增
39、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反映出美国存在什么问题:供需矛盾较深。再据材料二“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罗斯福政府采取的针对性举措:农业领域,要求农民减耕减产;工业领域,对企业的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进行监督,减少盲目生产;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据材料三“而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罗斯福新政具有的特点:抛弃胡佛的旧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实行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关注民生、协调发展;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背景 措施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