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人教版化学高考题型试题第2套 选择题(基本理论)(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本卷包括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 dRm-(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mn,则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a-b=n-m 元素的原子序数abcd 元素非金属性ZR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XYA.正确B.只有正确C.正确D.正确 1.A(解析:由题意可知,四种主族元素中X、Y为下一周期的金属元素,
2、且元素的原子序数a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YX ;Z、R为上一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且元素的原子序数的离子cd,元素非金属性ZR;a-b=m-n。)高考链接: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特别是每个周期的排布特点和元素种数,做到眼前没有周期表,但心中要始终装着元素周期表。此类题目在2009年高考中也有涉及的,如山东理综第11题;广东化学第11题;2010年高考全国大纲卷II第12题、广东卷第10题。2. .对pH=a的醋酸溶液甲和pH=a+1的醋酸溶液乙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甲中由水电离出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乙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的10倍B.甲中由水电离出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乙中
3、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的0.1倍C.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是c(甲)=10c(乙)D.甲中的c(OH-)为乙中c(OH-)的10倍2.B(解析:醋酸是弱酸,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甲溶液的c(H+)是乙溶液的10倍,c(甲)10c(乙),甲中的c(OH-)为乙中c(OH-)的0.1倍,所以甲中由水电离出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乙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的0.1倍。)高考链接:弱酸的电离是不完全的,并且随着浓度的减小电离程度增大,如2010年高考重庆卷第13题。3. 已知25时,MgF2的溶度积常数KSP(MgF2)= 7.421011,CaF2的溶度积常数KSP(CaF2) =1.461010。下列推断合
4、理的是 ( ) A25 时,CaF2固体在HF溶液中的KSP比在纯水中的KSP小B25时,饱和MgF2溶液与饱和CaF2溶液相比,前者c(F)小C25时,向CaF2悬浊液加入MgCl2溶液后,KSP(CaF2)发生了变化D25时,向CaF2悬浊液加入MgCl2溶液后,CaF2可能转化为MgF23.D(解析:只要温度不变,CaF2的溶度积常数KSP不变,则 A、C错;同类型的氟化物,其溶度积常数越大,则氟离子浓度越大,则B正确;25时,向CaF2悬浊液中加入MgCl2溶液后,可以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MgF2。)高考链接: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外界因素有:温度(多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5、但也有少数的电解质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浓度、同离子效应、溶液的酸碱性等。要求学生掌握溶度积常数的特性、会进行有关溶度积方面的相关判断及计算。如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15题、海南卷第5题。4. 下列各项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为避免浪费,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药品瓶内B.为了加快过滤速率,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C.蒸发氯化钠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为了防止容量瓶漏水,可在玻璃塞上涂上凡士林4.C(解析】A常识错误,剩余药品不应放回原药品瓶以防污染;B破坏过滤器;D容量瓶瓶塞不易涂凡士林,防止黏在一起,不易打开。)高考链接:玻璃棒的作用:(1)溶解时搅拌加快物质的溶
6、解速率,(2)过滤转移溶液时引流,(3)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4)醮取少量液体,如用玻璃棒醮取某液体测定其pH;用两只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氨水,然后靠近,观察反应的现象。5. 不久前,美国一个海军航空站安装了一台250kW的MCFC型燃料电池,该电池可同时供应电和蒸汽,其燃料为,电解质为熔融的,工作温度为600700。已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负极反应为,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正极反应为: B放电时向负极移动 C电池供应1mol水蒸气,转移的电子数为4molD放电时向正极移动5.B(解析:A项正极反应式正好反了;从总反应式可知电池供应1mol水蒸气,转移
7、的电子数为2mol;负极失电子,电子进入正极,所以应向负极移动。)高考链接:本题是对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燃料电池以其使用方便、无污染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2009年高考江苏化学第12题;天津理综第10题;2010年高考全国大纲卷I第10题、福建卷第11题、北京卷第6题、广东卷第23题、安徽卷第11题、浙江卷9题等。此类题目涉及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生成或消耗气体的计算等,一般难度较大,考生应该加强练习。6.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无论是酸滴加到碱中还是碱滴加到酸中,标准液与待测液的体积均用相应的滴定管确定,在其
8、它操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下列操作一定会使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 )A酸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盐酸润洗 B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碱液润洗 C滴定过程中不慎有液体溅出 D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6.B(解析:A项酸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盐酸润洗使VNaOH(aq)减小,测定结果偏低;同理,B项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碱溶液润洗使VNaOH(aq)增大,则测定结果偏高;C项滴定过程中不慎有液体溅出,使VNaOH(aq)减小所测溶液浓度偏低;D项滴定前仰视读数偏大、滴定后平视读数结果正确,则一个正确的数值减去一个读数偏大的数值使VNaOH(aq)减小,所测浓度偏低。)高考链接:中和滴定是中学阶段几个定量实验之一,包括误
9、差分析是高考中的重点。误差主要有:洗涤误差、读数误差、气泡误差、锥形瓶误差、变色误差、样品中含杂质引起的误差等。如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14题涉及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7.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2(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如图可得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B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C若T2T1,则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Db点时,平衡体系中A、B原子数之比接近137.D (解析:在不知T1、T2的相对大小的情况下,无法推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0、,因而无法判断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故A错;因为曲线上的点表示的是平衡状态,所以在A2的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n(B2)的量,平衡向右移动, A2的转化率逐渐增大,则cba,所以B错;C项若T2T1,则由T1到T2升高温度,AB3的平衡体积分数增加,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项错;图象中b点AB3的平衡体积分数最大,说明该点对应的反应是按n(A2):n(B2) =1:3投料比进行的反应,只有符合系数比的反应,产物生成率才最高,根据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在该平衡状态A、B原子数之比接近13,故D项对。高考链接:化学平衡图像问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如2009
11、年高考广东化学第15题;2009年高考江苏化学第14题;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28题第(2)问。8. 相同条件下,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当通过的电量相同时,产生的气体体积最小的是 ( )A氯化钠溶液 B硫酸铜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盐酸溶液8.B(解析:当都通2mole时,A中产生1mol Cl2 和1mol H2 ,B中只产生0.5mol O2 ,C中产生0.5mol O2 和1mol H2 ,D中产生1mol Cl2 和1mol H2 。)高考链接:此题是常规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I理综第27题,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29题。电解过程是在电解池中进行的。电解池是
12、由分别浸没在含有正、负离子的溶液中的阴、阳两个电极构成。电流流进负电极(阴极),溶液中带正电荷的正离子迁移到阴极,并与电子结合,变成中性的原子或分子;带负电荷的负离子迁移到另一电极(阳极),给出电子,变成中性原子或分子。9. 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小于B放出的能量,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C吸收的能量大于D吸收的能量。若A、B、C、D间分别形成化合物时,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A.D2A B.C2B C.C2A D.D2B9.D(解析: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小于B放出的能量,
13、说明B比A活泼;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C吸收的能量大于D吸收的能量,说明D比C活泼;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化合物时,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可能性最大。故答案选D.)高考链接: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要明确:得到电子放出能量,失去电子吸收能量。并且,得到电子放出的能量越多,表明越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强;失去电子吸收的能量越少,表明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10. 在容器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3B(g)2C(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 )A. 图研究的是不同
14、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B. 图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C. 图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D. 图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10.C(解析:从题干可知:1、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2、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该反应是在恒容下讨论。因为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是没有影响的,所以A项是错误的,D项正确。从图II的两条曲线的斜率对比可知,如果只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应该是甲的压强大,但从题干可知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应是增大,所以B项是错误的。如果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甲的斜率大,反应速率大,温度高
15、。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降低,C项正确。)高考链接:如果给出化学平衡方程式,在分析平衡图像时,要联系化学方程式。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简单问题,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容易。11. 可逆反应:3A(g) 3B(?)+C(?);H 0。达化学平衡后,再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趋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和C可能都是固体 B若C为固体,则B一定是气体CB和C一定都是气体 DB和C不可能都是气体 11.B(解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导致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的趋势,有两种可能:一是混和气体的质量不变,
16、物质的量变大,则B、C为气体;一是混和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而总质量变小,则B为气体、C为非气体。)高考链接:化学平衡问题就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第13题;山东理综第14题、浙江理综第27题、北京理综第9题;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四川卷第13题、安徽卷第10题、重庆卷第10题等,是一定涉及的必考内容。而其中有关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更是学生在复习迎考不易掌握的部分,尤其是平衡移动后,对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在思维上常产生混乱。12. 将洁净的金属片X、Y、Z、W分别放置在浸有某种盐溶液的滤纸上面并压紧(如图所示)。
17、在每次实验时,记录电压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下:金属 电子流动方向 电压/VX XCu +0.78Y CuY -0.15Z ZCu +1.35W WCu +0.30已知,构成两电极的金属其金属活泼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请依据记录数据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四种金属中X的还原性最强B.金属Y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C.X、W若形成原电池时,X为正极D.X、Y形成合金时,将该合金露置在空气中,X先被腐蚀 12.D(解析: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且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故金属性XCu,CuY,ZCu,WCu,又因两金属活泼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
18、,故ZXWCuY,即四种金属中的还原性Z最强。)高考链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见考点:原电池名称及电极反应式的判断;根据原电池原理,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燃料电池的开发与应用;原电池知识的综合应用等。如2009年高考广东化学第14题、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第6题、还有2009年高考山东理综第29题,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29题。13. 制H2O2过程中,先用电解NH4HSO4(以昂贵的铂作电极)得到过二硫酸。阴极:2H3O+2e-H2+2H2O然后过二硫酸水解,最后可以制得H2O2。第一步水解 H2S2O8+H2OH2SO4+H2SO
19、5 第二步水解 H2SO5+H2OH2SO4+H2O2,则要制得1mol H2O2,电解时转移电子数为( )A05mol B1mol C15mol D2mol13.D(解析:可从关系式H2S2O8H2SO5H2O2得,每生成1mol H2O2 转移2 mol)高考链接:盐类的水解是高考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必考内容之一。如2009年高考江苏化学第5题、天津理综第2题、山东理综第13题;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全国大纲卷I第6题等。重点要理解盐类水解的定义、类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盐类水解的应用等。14. 市场上经常见到的“锂电池”,它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和碳的复
20、合材料(碳作为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Li的高分子材料。这种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反应为: Li+2L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Li-e-=Li+B充电时,Li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C该电池不能用水溶液作为电解质D放电过程中Li+向负极移动14.D(解析:A项,Li从零价升至正价,失去电子,作为负极,正确;B项,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物只有一种,故化合价既有升,又有降,所以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正确;C项,由于Li可以与水反应,故应为非水材料,正确;D项,原电池中阳离子应迁移至正极失电子,故错。)高考链接:应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不仅要考虑两极的活
21、泼性、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更要关注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15. 由重水D2O组成的水,D2O的离子积为1.610-15,可用pH一样定义规定pD=-lgc(D+),下列关于pD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2O呈中性,pD=7 B.1LD2O溶液中含0.01molNaOD,pD=12C.用D2O溶解0.1molDCl成1L溶液,pD=2D.在100mL0.25mol/L DCl溶液中加入50mL0.2mol/L的NaOD的D2O溶液,pD=115.D(解析:据D2O的离子积为1.610-15求得D+=OD-= 4.010-8 molL-1 , pD7;1LD2O溶液中含0.
22、01molNaOD,则OD-=0.01molL-1 ,D+=1.610-13 molL-1 ,pD=13-lg1.612 ;0.1molDCl成1L溶液,pD=1 ; DCl与D2O的中和反应和一般的中和反应相同。)高考链接:本题是对溶液pH计算的理解、深化和应用。一个酸度、一个pD值,是常引用的两个经典题目。若还有其他的创新,希望同学们自己总结、归纳。有关pH值的计算在高考中也是常涉及的,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I第10题;山东理综第15题。16. 已知电解(石墨电极)盐酸、硫酸混合酸时两极生成的气体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电解过程中溶液pH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16.B(解析:由
23、题意得知此题的电解过程可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电解盐酸溶液,实为电解HCl,电解过程中C(H)减小,溶液pH增大;第二阶段电解硫酸溶液,实为电解水,电解过程中C(H)增大,溶液pH减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电解前、后,电解过程中溶液pH均小于7 。)高考链接:解题的关键:明确图像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含义;搞清特殊点的意义;再进一步进行信息整合,提炼有用信息,联想化学原理深入分析解答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2010年高考中涉及这类图像的有:全国卷II第9题、山东卷第15题等。17. 实验测得常温下0.1mol/L某一元碱(BOH)溶液的pH值不等于13, 0.1mol/L某一元酸(HA) 溶液
24、的c(H+)/c(OH-)=1012,将两溶液等体积混和后,所得溶液中不正确的关系有 Ac(A-)c(B+)c(H+)c(OH-) Bc(B+)+c(H+)= c(A-)+c(OH-)Cc (B+)c(A-)c(H+)=c(OH-) Dc(BOH)+c(OH-) = c(H+)17.D(解析:由题给信息可得BOH是一个弱碱,而HA是一个强酸,因此两者等物质的量混合反应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BA,而B+能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所以A正确,而C不正确;B项是溶液的电荷守恒式;D项是电荷守恒式:c(B+)+c(H+)= c(A-)+c(OH-)与物料守恒式:c(A-)= c(B+)+ c(BOH)两者之和可
25、得:c(H+)=c(BOH)+c(OH-) ,因而也正确。)高考链接: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问题,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多年以来全国高考化学试卷年年涉及这种题型,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第11题、广东化学第9题、2江苏化学第13题;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第10题、海南化学卷第4、5题等。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灵活性、综合性较强,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有效地测试出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电离度、水的电离、pH值、离子反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18. 铁氧磁体法处理含Cr2O72的废水的原理如下:向含Cr2O72的酸性废水中加入FeSO47
26、H2O,将Cr2O72还原为Cr3+,调节溶液的pH,使铁、铬元素转化为组成相当于FeII FeIIIxCrIII2-xO4 (铁氧磁体、罗马数字表示元素的价态)的沉淀。处理含1 mol Cr2O72的废水至少需要加入a mol FeSO47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x=0.5,a8 Bx0.5,a10 Cx1.5,a8 Dx1.5,a1018. D(解析:由电子守恒得,1 mol Cr2O72得到6mol电子,则亚铁离子必须失去6mol电子,当x=0.5,不论a取8或者10,都不符合题意,只有当x1.5,a10,由FeII FeIIIxCrIII2-xO4可知,n(Fe2+)/ n
27、(Fe3+)=2/3,则此时n(Fe3+)=6mol才符合题意。)高考链接:注重绿色环保,运用电子守恒解答。此种题目在高考中不常出现,一般较难。19. 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 BX与Y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 C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 D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19. C(解析:X、Y和Z分别为:N、Mg和S,则NH3溶于水显碱性,A错; X与Y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3N2,B错
28、;MgO是离子化合物,C正确;HNO3和H2SO4都是强酸,D错。)高考链接: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元素周期表及其元素周期律,推测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第10题、浙江卷第8题、全国大纲卷II第12题等。20. 化学中常用图像直观地描述化学反应的进程或结果。下列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图可判断可逆反应“A2(g)+3B2(g)2AB3(g)”的H0B图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大C图可表示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D根据图,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采用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uO,至pH在4左右20
29、.D(解析:根据图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判断可逆反应“A2(g)+3B2(g)2AB3(g)”的H0;图表示催化剂对可逆反应2A(g)+2B(g)3C(g)+D(s)的影响,乙使用了催化剂;图不能可表示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最关键一点错误曲线不可能与横轴相交;根据图,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采用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uO,降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至pH在4左右,Fe3+能以Fe(OH) 3沉淀完全。)高考链接:考查辩别清楚各个图象表示的意义,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溶液的导电性和难溶电解质等方面的知识。21. 某同学按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A、
30、B为两种常见金属,它们的硫酸盐可溶于水。当 K 闭合时,在交换膜处 SO42一从右向左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溶液中(A2+)浓度减小 BB 的电极反应: B2e = B2+ Cy 电极上有 H2 产生,发生还原反应D反应初期, x 电极周围出现白色胶状沉淀,不久沉淀溶解21. D(解析: 因为当 K 闭合时,在交换膜处 SO42一从右向左移动,则A是负极且溶解,产生使溶液中(A2+)浓度增加;B是正极其的电极反应:B2+ +2e= B;y是阳极且电极上有:2Cl2e= Cl2,发生氧化反应;x 是阴极且电极上有:2H+2e= H2,从而此时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如原来是氯化锌溶液,则
31、反应初期, x 电极周围出现白色胶状Zn(OH) 2沉淀,后来发生Zn(OH) 2+2OH=ZnO22+2H2O,不久沉淀溶解。)高考链接:考查准确判断原电池与电解池,正确判断在不同电极上发生的反应。2010年高考海南化学卷第9题、江苏化学卷第11题、安徽卷第8题等涉及到电解及其图像问题。22. T时在1L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反应过程中X、Y、Z的浓度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Y的体积百分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3X(g)Y(g) 2Z(g)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
32、度,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 C反应进行的前3 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 v(X)0.1mol(Lmin)D若改变反应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增大压强22.A(解析: 在3min内X、Y和Z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之比0.60.20.4=312,则A正确;由图2可知:T2 T1,显然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B错误;反应进行的前3 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 v(X)0.2mol(Lmin),C错误;D中使用了催化剂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时间。)高考链接:要求学生掌握根据图象会进行有关物质的反应速率的计算,确定化学反应方程式,进
33、行平衡常数大小的判断,判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3. 某二元酸H2A在水中发生电离:H2AH+HA,HAH+A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NaHA溶液中c(Na+)c(HA)c(OH)c(H+)B.在Na2A溶液中c(Na+)c(A2)c(OH)c(H+)C.在NaHA溶液中c(Na+)+c(H+)=c(HA)+2c(A2)+c(OH)D.在H2A溶液中c(H+)=c(HA)+2c(A2)+c(OH)23.A(解析:在H2A溶液中,存在反应H2AH+HA,HAH+A2,H2OH+OH。根据物料守恒得其离子浓度关系为c(H+)=c(HA)+2c(A2)+c(OH)。在NaHA溶液中
34、存在NaHA=Na+HA,HAH+A2,HA+H2OH2A+OH,A2+H2OHA-+OH。根据电荷守恒,其离子浓度关系为c(Na+)+c(H+)=c(HA)+2c(A2)+c(OH)。NaHA溶液中由于HA的电离趋势大于HA的水解趋势,因此c(Na+)c(HA) c(H+) c(OH),A选项错,C、D选项正确。在Na2A溶液中,Na2A=2Na+A2,而A2部分水解,因此c(Na+)c(A2) c(OH)c(H+),B选项也正确。)高考链接:电解质溶液的考查始终围绕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高考中常常涉及。如2009年高考江苏化学第13题。在溶液中存在三个比较
35、重要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即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物料守恒(及原子个数守恒或质量守恒),)质子数守恒(可由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推导出),要应用到位。24. 有一混合物可能由NaOH、NaHCO3、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现取等体积的两份溶液分别以酚酞和甲基橙为指示剂,用相同浓度的盐酸滴定,当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盐酸的体积分别为V1ml和V2ml,若V1V22V1,则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是 ( )ANaHCO3 B.Na2CO3 C.Na2CO3、NaHCO3 D.Na2CO3、NaOH24.D(解析:当酚酞作指示剂时:NaOH+HCl=NaCl+H2O、Na2CO3+ HCl=NaCl +
36、NaHCO3,此时耗酸V1 当甲基橙作指示剂:NaOH+HCl=NaCl+H2O、Na2CO3+ 2HCl=2NaCl +CO2+ H2O、 NaHCO3+ HCl=NaCl +CO2+ H2O ,此时耗酸V2。当混合物中只有NaHCO3时V1=0;当混合物中只有Na2CO3时2V1=V2 ;当混合物中只有NaOH时V1 = V2 ;当混合物中有NaOH 和Na2CO3时V1 V2 2V1 ;当混合物中含有NaHCO3和Na2CO3时2V1 V2 。高考链接:本题作为对中和滴定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非常巧妙地考查了中和滴定原理的应用,正如本题解析的一样,是对多种情况的分析和讨论,一般同学所缺乏的
37、正是讨论型题目,希望同学们多加研究。中和滴定的题目在最近几年涉及的很少。25.已知:25C时,K sp Mg(OH)2=5.6110-12,K sp MgF2=7.421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C时,饱和Mg(OH)2溶液与饱和MgF2溶液相比,前者的C(Mg2+)大B25C时,在Mg(OH)2的悬浊液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C(Mg2+)增大C25C时,Mg(OH)2固体在20ml0.01 molL氨水中的K sp比在20mL0.01molL-1NH4Cl溶液中的K sp小D25C时,在Mg(OH)2的悬浊液加入NaF溶液后,Mg(OH)2不可能转化成为MgF225.B(解析
38、:A项,Mg(OH)2的溶度积小,故其电离出的Mg2浓度要小一些,错;B项,NH4 可以结合Mg(OH)2电离出的OH离子,从而促使Mg(OH)2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Mg2)增大,正确。C项,Ksp仅与温度有关,故错;D项,由于MgF2的溶度积更小,所以沉淀会向更难溶的方向进行,即可以生成MgF2沉淀,正确。)高考链接:关于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常数K sp问题是最近几年新增加的一个内容,重在理解其内在的深刻含义。计算中一般要带单位。如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第15题就涉及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常数K sp问题。.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