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经济史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课本内容分为四个子目: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强化对本课的逻辑理解,所以对内容整合为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特点以及弱点三个部分。至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则放在单元小结部分再来进行学习总结,同时与必修一政治模块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进行联系比较。另外这一课主要是从农业发展的生产力角度讲解,与第二课土地制度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传统农业知识内容的核心。所以,对于本课的教学重心主要集中在这种精耕细作模式的形
2、成与特点分析上。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在必修一已经对专题史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作为经济史模块第一课内容的学习,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2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包括农具、灌溉工具、水利设施的发展与改进完善。3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以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4分析理解传统农业的特点与弱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阅读理解传统农业的特点与弱点。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2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3、探究归纳传统农业出现和完善两个阶段。情感
3、态度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3通过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养成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良好品德。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工具的变化对农耕经济的影响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济生活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的政治、文化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对于本模块学习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今天来先看看本模块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出现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神农氏图片以及文字材料:“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
4、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然后通过分析讲解我国的原始农业如何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种植经济。人类在农业出现以前,主要依靠采集狩猎方式得以生存。但随着人口增多,单纯向大自然的“拿来主义”显然已经没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所以人类就开始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生存的机会,出现了农耕经济。这个可以说的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智慧大爆炸时代,大家想想,我们人类没有尖牙利爪,遇见老虎狮子这样的猛兽我们只有被虐的份,但我们何以凌驾世界万物成为世界的主宰呢?这就是人类懂得利用自然规律创造出满足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所以比起其他的生物,我们对大自然不仅只有拿来主义,我们还有创造主义,所以我们有更多的生存机
5、会,可以满足更大族群的生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通过地图强化学生的空间感。通过这两个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稻谷,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南稻北粟的地域差别。并且借此强化学生对于历史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的认识。说到谷物,我们农民一年会有一个最美的愿望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何为五谷?何为六畜?通过十二生肖文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很多传统文化都与我们的农耕经济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征之一就是种主养副的经济结构模式。过渡:那么,如何去判断一个时期的农业发展状态呢?这个没有分数可以标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角度来衡量。二、农业的发展1、农具的发展教
6、师:通过图片展示,结合以下的分析讲解。原始社会主要以石器农具为主,这些石器更多的是纯天然石材进行磨制。接下来是奴隶社会出现的木制耒耜,这个可以说是手犁的前身了。当然,此时也有金属铜出现了,那为何它不运用于生产中呢?首先铜比较脆,我们看古罗马角斗士拿的剑都是短剑,都是近身肉搏,因为长铜剑易脆不好打。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时期国家最大的事是礼乐与征伐,贵重的铜自然基本都拿去造祭祀器皿宫廷乐器以及造兵器,做农具的就很少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力牛耕,这个就厉害了,对人类历史来说它就是一场农业革命,铁犁牛耕相当于蒸汽机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地位,虽然其创造的价值没法比拟,但是对于人类历史
7、发展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大大地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进程。牛耕的出现,可以说又是人类智慧的一次暴走,因为我们开始懂得借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到了汉代,出现了犁壁,犁壁可以综合松土碎土作垄等功能于一身,省去了用锄头、铲子的后续工作,所以它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把铁犁牛耕技术发扬光大,大大推广了铁犁牛耕。但是它的缺点在于不灵活,效率无法提高。有缺点不怕,人类的智慧可以攻破一切,所以就有了曲辕犁。曲辕犁有何优点呢?课件展示“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易适应水田耕作。”这个又叫江东犁,适用于水田耕种,可见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在南方得到传播。2、灌溉工具的改进那么除了农
8、具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灌溉工具也在进步。利用多媒体展示春秋之际的辘轳、三国的人力翻车、唐朝的水力筒车。在体验动力系统的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理解到灌溉生产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思考1:结合上述中国农具的发展变化总结其发展变化的特点?(提示:材质、类型、动力的发展演变)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教师:治水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最有名的大禹治水说明中国人类祖先很早就着手于治水。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并提出问题:水力设施的完善为何也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的指标呢?接下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到历史的诸多水利工程都与防洪防旱、灌溉等农业
9、活动有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大多数也是服务于农业的发展。思考2: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出现期和完善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传统农业的特点与弱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材料二:潮汕地少人多,是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的代表,潮汕农具多样,农谚朗朗上口,水渠纵横,从播种灌溉施肥除草到收成无不体现潮汕农民的劳动智慧。材料三: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材料四:他们既能生产粮食,又能生产布匹,所以除了盐铁等少数生产物资外,不太需要进行产
10、品交换。生产的粮食和布匹,在交完国家的税和地主的租后,剩下的就是口粮了。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概括出传统农业的特点。教师:利用材料阅读与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小农经济的弱点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第5页中关于白居易的诗以及第6页中“阅读与思考”关于晁错的文段,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其有何弱点?学生概括总结出弱点。教师:引出现代农业的图片,将其与传统农业进行对比,并做分析:我们现在都是采用机械等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我们生产的目的不是自己吃,家里种香蕉种杨梅不可能是为了吧,是要拿去市场流通买卖,所以就必须与外界交流。通过对比分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特点的对比,强化学生对传统农业特点与弱点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当然
11、生产力提高了我们也不能浪费粮食,图片中的陋习有没有你的一份子呢?我们最后以一首诗悯农引以自省(一起朗读)。以前作为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课堂小结: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的采集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设施的兴建,逐渐形成了中国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这种传统的经济模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促进农业模式的不断演进转型。五、板书设计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出现种植经济采集经济饲养业狩猎1、 原始农业的起源2、 分布及特征二、农业的发展1、农具的发展:(原始社会)石器 (奴隶社会)木制耒耜传统农业:(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汉)犁壁出现于:春秋战国(唐)曲辕犁2、灌溉工具的改进:(三国)人力翻车 (汉)水力筒车完善于:汉唐3、水利工程的完善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两汉:治理黄河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西域)三、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弱点特点:1、生产单位:以家庭为单位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3、经营模式: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4、生产目的:自给自足5、产业结构:种主养副弱点:分散性: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落后性: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封闭性:缺少交往与合作,自给自足。 脆弱性: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易破产。-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