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各种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粮食从种植运输加工餐桌,每个环节都会带来CO2排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在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作物种植环节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于(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C.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D.绿色植物的腐烂发酵2.在禽畜养殖环节中CO2排放量大的主要直接原因是( )A.禽畜生长消耗的粮食饲料多B.禽畜生理活动排放的CO2多C.禽畜养殖对植被的破坏严重D.禽畜养殖消
2、耗的矿物能源多碳中和,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2021年11月6日至7日举行的北京能源国际会议上,全球33位顶尖学者围绕中国碳中和转型、中国能源目标的制定、碳配额分配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全球33位顶尖学者围绕碳中和主题展开交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4.在发达国家大规模能源转型下,2021年出现了能源紧张状况,反映了当前新能源面临的问题是( )A.供给不稳定B.市场需求小C.可开发资源少D.开发难度
3、大5.我国要实现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最可行的措施是( )A.发展新能源B.开发化石燃料C.控制生产用电D.全面封山育林下图示意186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A.保温作用B.温室效应C.热岛效应D.全球变暖7.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氯氟烃化合物的排放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D.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减少CO2排放量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
4、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碳减排压力巨大。下图示意2002-2017年我国碳排放演变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的地区是( )A.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C.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9.2015年我国碳排放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A.国家政策B.产业结构C.科学技术D.能源结构10.当前我国碳减排的主要途径有( )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降低碳减排技术推广成本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A.B.C.D.碳强度是指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排放
5、的CO2量,其大小反应CO2减排效率的高低。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A.中部地区B.南部沿海地区C.京津地区D.北部沿海地区12.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A.经济发达B.工业结构轻型C.气候变化不明显D.清洁能源消费为主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在过去35年里,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北京某校地理研学小组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数据,下表为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变化表。年19841989199419992004200920142019106km22.112.
6、251.902.101.350.650.450.08(1)绘制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变化折线图,并据图说出其变化趋势。(2)简述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北极地区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3)列举减缓该现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C;2.B解析:1.农作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超过了呼吸作用和部分作物腐烂所产生的CO2量,农作物腐烂产生CO2量也应属于后面的储运环节,关键是农作物种植所需要农药、化肥主要来自矿物能源。2.禽畜生长消耗粮食饲料、禽畜养殖消耗矿物能源都属于农作物种植环节,不是直接原因,禽畜养殖不一定破坏植被。答案:3.B;4.A;5.A解析:3.碳中和是为了
7、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应该由世界各国合作进行,全球33位顶尖学者围绕碳中和主题展开交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B正确。公平性原则涉及资源分配上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的关系;持续性原则涉及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的“度”或承载力”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没有发展性原则,ACD错误。故选B。4.发达国家大规模能源转型应该是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2021年出现了能源紧张状况,说明能源供应不足,反映了当前新能源面临的问题是供给不稳定,A正确。世界经济发展较快,市场需求大,B错误。随着技术发展,可开发资源较多、开发难度小,CD错误。故选A。5.“人
8、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要实现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最可行的措施是发展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最有效措施,A正确。开发化石燃料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利于达到碳中和的目标,B错误。控制生产用电、全面封山育林不切实际,CD错误。故选A。答案:6.D;7.D解析:6.图中气温距平波动变化,且由负变为正,说明全球变暖,D项正确;保温作用指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地面损失的一部分能量还给地面的作用,A项错误;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现象
9、,它是一种原理,不能恰当形容图中反映的现象,B项错误;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增加及绿地减少等,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C项错误。7.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坏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因此缓解全球变暖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D项正确。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化合物主要是破坏臭氧层,A项错误。综合开发利用含硫资源是为了减少酸性气体排放,减轻酸雨危害,B项错误。修建沿海大堤并不能缓解全球变暖,C项错误。答案:8.C;9.A;10.A解析:8.我国东部地区经济
10、发达,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最大,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呈减少趋势,故甲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在四大区域中面积最小,经济总量最小,碳排放量最小,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碳排放增幅较小,故丁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使东部地区大量高耗能产业转移至西部,以及对西部资源的大力开发,使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丙为西部地区,则乙为中部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9.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我国碳排放量2015年增速下降,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将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进行转移,并对碳排放实施限制和要求,
11、因此碳排放减少,导致碳排放增速下降,A正确;就全国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不会使某一年的碳排放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科技发展是长期的,不会使某一年的碳排放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2015年我国能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D错误。故选A。10.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占比,从而达到碳减排,正确;降低碳减排技术推广成本,更有利于碳减排工作的展开,正确;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因此会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正确;短时间不容易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错误。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11.A;12.B解析:11.首先是读懂图,横向表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指数,纵向表示减排效率指数
12、。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应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最多。故选A。12.从图中看可以得出,南方沿海地区碳排放量少,减排效率高。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南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工业结构轻型,单位产值耗能较小,减排压力较小,B正确。经济发达和气候变化与减排压力联系不大;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结构减排压力较小,这没错,但是这与南部沿海地区甚至我国都是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实际不相符,A、C、D错误。故选B。13.答案:(1)作图:横纵坐标名称、单位、数值;图像绘制:有点和线。
13、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波动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2)破坏北极熊等动物栖息地;北极航道航运价值提升;影响洋流;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变小;等。(3)加强国际合作,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绿色出行;等。解析:(1)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描点、连线,可知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波动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2)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破坏北极熊等动物栖息地,北极地区生物多样性会减少;随着海冰面积减少,北极航道通航条件改善,北极航道航运价值提升;影响洋流;北极海冰面积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加剧全球变暖;等。(3)该现象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引起,故应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际合作层面,加强国际合作,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政府层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比重;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个人层面,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减少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