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肇庆市2023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本试题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
2、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A.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C.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2.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A.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C.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D.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3.泰山封禅是古代皇帝最隆重的祀仪之一。皇帝登临泰山筑土建坛,向天地报告自己的功业。古代进行过泰山封禅的先
3、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这反映A.泰山封禅基于国家政治大一统B.君主借助天人观念以强化统治C.泰山封禅取决于帝王个人功业D.中原王朝的控制区域日益扩大4.北齐史学家魏收所作魏书记载称东晋是僭晋,表明北魏才是正统皇朝;称宋、齐、梁为岛夷,把它们视为自拟王者的地方势力,从政治上明确表明北魏是正统皇朝的继承者。这种表述A.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B.体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C.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D.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5.晚唐传奇小说窦乂讲述了商人窦乂致富的故事,书中写道.胡人米亮.谓乂曰(长安)崇贤里有小宅出卖,直二百千文,大郎速买之。又西市柜坊,巢(意指存蓄)钱盈
4、余,即依直出钱市之。以上史料可以印证,当时A.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B.陆上丝绸之路繁荣C.已出现资财存储机构D.土地买卖之风盛行6.某史书记载.新安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该史书A.代表了封建政府的价值立场B.表达了心学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C.客观评价了朱熹的学术成就D.阐发了明清进步思潮的价值理念7.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
5、、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8.王守仁在江西镇压农民起义以后,在赣州等地制立.乡约,推行保甲之法。同时,以.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在其所到之处兴建社学,延师教子。对此,下列王守仁的言论最能用于阐释上述做法的是A.四民异业而同道B.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C.攻吾之短者是吾师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9.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
6、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10.有学者统计了以下两表(表1和表2)。观察表1到表2的变化,最合适的论文主题可能是A.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B.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C.天朝上国观念的转变D.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1.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 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A.英法联军攻人北京的民众反应B.清末农民
7、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D.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12.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A.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B.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警惕C.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D.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13.欧战(一战)后,很多中国人几乎形成一种共识世界将进人一个全新的时代,故新文明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人逐渐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种现象反映了A.思想运动推动观念更新B.马克思主
8、义在中国被广泛接受C.一战成为思想变革根源D.当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14.下列为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这反映了当时A.反帝反军阀战争取得完全胜利B.租界居民积极支持北伐战争C.农民成为当时革命战争的主力D.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扩大15.某时期,中共强调在土地政策上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土地。一时间粮食产量提高一二成,农民生活改善,能吃饱饭,踊跃参军支前。这一举措A.得益于国共两党的政治合作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C.彻底变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有助于团结一切力量抗击日寇16.1947
9、年,西满地区(今辽宁锦州与河北山海关交界处)鼠疫流行,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按照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制定防疫工作计划,培养防疫人员,注意在城市清理垃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在乡村开展卫生保健和卫生清扫运动。不久后即战胜鼠疫。这反映了当时东北解放区A.社会主义公共服务得到完善B.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C.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普遍提高D.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尧帝时候,洪水滔天舜举用了鲧的儿子禹来继续鲧的治水事业。禹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
10、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据韩兆琦主译文白对照版史记夏本纪材料二考古学证据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发生大规模的改道,气候重建表明约4000年前气候好转的开始阶段恰好对应于夏朝的始建时期,这证实夏朝建立前夕的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000年前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能所为。据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整理材料三大禹信仰的产生基于其治水实践及其对传统社会的影响。秦始皇是第一位祭祀大禹的帝王。北魏孝文帝在大禹治水之地龙门用最高祭祀礼仪祭祀禹庙
11、。唐宋元君主多次重修、新修大禹庙宇,希望大禹护佑国祚绵长,家国安福。明清两朝对于大禹的信仰与册封达到鼎盛。这与黄河屡次冲决运河,阻碍国家漕运的现状密不可分。摘自郑民德大禹治水:历史变化中的国家信仰与社会崇拜(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你认为可信的部分,并说明你的依据。(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大禹信仰的历史原因。(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表3: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六大方面特点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的特点,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12、(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前后,督理台湾军务的沈葆桢向清廷提出了在台湾联外交、储人才、储利器、通信息的方略,得到清廷采纳。随后,在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等洋务派官员的主持和推动下,在台湾实行了加固城防、兴建炮台、增调舰船、整备军械、奖励移民、开山抚番、修建道路、开通电报、整顿吏治等措施。台湾也迈出了经济技术向近代化转轨的脚步,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信线路、第一所新式学校成为中国各省中建设和发展成就较突出的地区之一。1885年,清政府下诏在台湾建省,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第20个行省。摘编自汪广仁
13、、王雯妹台湾近代早期技术发展略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清廷重视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后期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42年10月,抗战后方的大刚报举办了一次民意调查,探究国人对战争形势及国内外重要政治问题的意向,收到了主要来自湘、桂、粤、赣四个省区的民众回信。以下为该民调的部分材料:据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以1942年(大刚报)民意调查为中心的探析整理(1)根据材料表4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刚报民意调查反映的民众对抗战前途走向的认知,分析这种认
14、知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大刚报调查结果的史料价值。(8分)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1)可信部分之一夏朝建立前夕曾发生大洪水。(2分)依据史记关于大禹治水传说的记载与现代学者关于黄河改道、夏朝前夕大洪水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相互印证。(2分)可信部分之二夏朝建立前夕洪水的问题得以解决。(2分)依据史记关于大禹治水,疏导河道,治水成功的记述和现代学者关于4000年前的气候好转,洪水消退的研究成果相互关联。(2分)(评分
15、说明本题可信部分每个2分,按采意给分,表述近似可酌情给分,共4分依据部分每个2分,考生能引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相关内容,并且说明相互印证关系可得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原因黄河水患频发,黄河治理成为古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关键小农经济占主导,封建统治者重视治河与水利;专制皇权强化,构筑社会稳定的现实需求;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统治者重视建构文化信仰。(评分说明考生答出小农经济、专制皇权、儒家思想、政治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等信息可给分,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8.(12分)时段选取与特点选择时期选取与特点不符或只匹配1个特点得0分;时期选取
16、只匹配2个特点得1分;时期选取匹配3个特点,符合史实,表述清晰得2分;考生选取的特点可在论述中分点表述,也可在论述前以序号表述或抄写叙述,同等给分。2分史实准确三个方面特点的史实论述准确且与材料匹配,每个史实2分。考生选取1个史实论述且与材料匹配准确得2分;考生选取2个史实论述且与材料匹配得4分;考生选取3个史实论述且与材料匹配得6分。其他情况不得分。6分结合材料没有结合材料得0分;结合材料论述得2分。2分逻辑清晰能围绕相互关联的材料、史实展开论述;观点与史实都得到论述;举例有说服力关系语恰当。2分示例选取的国家治理的特点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对
17、应历史时期汉武帝时期。(评分说明2分,考生能按材料选取3个国家治理特点且与选取的历史时期相匹配可得2分。)史实论证在一元行政方面,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准确可得2分,如选取史实与特点不相吻合,得0分,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推恩令”、刺史、打击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的其中一项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得2分。)在选贤任能方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依据品德、才能、名望等因素选拔人才,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
18、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准确可得2分,如选取史实与特点不相吻合,得0分。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出察举制或征辟制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得2分。)在开疆拓土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准确可得2分,如选取史实与特点不相吻合,得0分。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等其中一个史实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得2分。)(评分说明考生论述过程结合材料可得2分,如示例。考生论述逻辑清晰,关系语恰当,举例有说服力得2分,如示例。)19.(12分)(1)背景政治上西方国家的海上威胁和侵
19、略,使清政府重视台湾的海防价值和战略位置。日本侵略台湾,推动清政府重视台湾近代化国防建设。(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答出西方国家侵略、民族危机加剧、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推动国防近代化等信息可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经济上近代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逐渐深入,清政府开始重视台湾的内部治理与近代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清政府开始关注台湾的经济价值。(评分说明共2 分。考生答出近代工业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思想上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清政府“师夷长技”加强对台湾的建设。“天朝上国”观念受冲击,逐渐以国际战略眼光认识台湾的地
20、缘政治意义。随着国际意识、海洋意识增强,清朝统治阶层逐渐认识到台湾是国家的战略优势。(评分说明共2分。考生答出西学东渐、“天朝上国”观念受冲击、海洋主权意识等信息可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说明本题每个方面2分,答出每个方面中的一个要点的关键信息即给出该方面的分数,按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给分,共6分。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意义促进台湾的经济开发和近代化进程。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加强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治理,为日后的台湾地方行政区划奠定基础。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增强了统治者的海洋意识。有利于拓展统治者的国际视野。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主权意识)。有助于培育爱
21、国主义精神。(评分说明共6分。考生答出推动台湾近代化、巩固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抵御侵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海洋意识、促进祖国统一等信息可给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14分)(1)认知绝大部分民众认为抗战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共2分。考生能答出大部分民众认为抗战胜利、民众对抗日战争胜利充满信心、民众对抗战前景看好等信息,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原因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强化了团结抗战的决心(或第二次国共合作,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百团大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增加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
22、量。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形成了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坚定鼓舞。反法西斯阵营扭转不利局面,轴心国集团进攻势头被遏制。对日作战的持久战战略获得民众广泛认可。(评分说明共4分。考生能答出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轴心国集团被遏制等信息可给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史料价值(评分说明共8分。材料信度方面,考生任意提取1点信息并进行价值分析得2分材料内容方面,考生任意提取2点信息,并对应
23、进行价值分析,每点2分,共4分;考生整体概括材料内容的价值,得2分)答 案 详 解1.【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孔子和墨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对于礼乐制度的认知截然不同。在西周时期,礼乐制度是全社会的生活准则,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因此孔子和墨子对礼乐制度的认知有所不同,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礼乐制度是生活准则而非艺术发展,故D项错误。2.【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吉林榆树位于东北地区,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说
24、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方式扩展至东北地区,故选A。材料仅说明东北地区铁器使用情况,并未涉及牛耕的相关材料,同时也未说明其他地区铁犁牛耕的使用,B项夸大了范围,故错误。出土铁器并不能说明当时东北地区出现了大地主田庄生产组织形式,也可能是其他的生产组织形式,C项说法不准确。铁器可能是仿制或间接传入东北地区,无法说明是跨区域长途贸易,故D 项说法不准确。3.【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泰山封禅是古代皇帝最隆重的祀仪之一,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曾经进行过泰山封禅,结合所学可知,天人观念植根于上古时期中国传统思想,古代君主常借助天人观念以强化统治,故选B。宋代并非大一统
25、王朝,且泰山封禅不一定与大一统有关,故A项错误。宋真宗功业一般也进行了泰山封禅,故排除C项。汉唐宋统治区域不一,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动荡时期,北朝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而南朝则是汉族政权。由材料可知,当时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史官魏收重视强调北朝的“正统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历史表述体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认同,推动了当时北方民族交融,故选C项。材料所述现象深受儒学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是体现南北方文化差异,而是南北方正统之争,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权更迭频繁,故排除D项。5.【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有
26、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实证素养。结合材料叙述可知,商人窦义由柜坊取出存蓄来购买小宅,这可以用于印证当时出现资财存储的机构,由于材料是文学作品,所以更适合印证当时资财存储机构“柜坊”的出现,故选C。A 选项是唐代的城市布局情况,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之。材料未直接涉及中外经济交流的情况,排除B选项,商人窦义购买的是“小宅”而非土地,故排除D选项。6.【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由材料文本叙述可知,该史书作者对朱熹持肯定态度,将朱熹视为“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理学思想已确立官方哲学地位,故选A项。材料并不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相反是肯定程朱理学,故排除B项。材料文本叙述带有明显的
27、主观色彩,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清进步思想家的言论,故排除D项。7.【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陶瓷海运更趋方便等原因,南方港口附近的制瓷业迅速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广东、福建两省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并超过北方,主要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故选A项。宋代并未出现大一统局面,故B项错误。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也是南方制瓷业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元时期涵盖元朝,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完成于两宋之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在南宋和元朝时期更趋明显,可从时间线索上排除D项。8.【
28、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材料叙述王守仁在江西镇压农民起义以后,在赣州等地制立“乡约”,结合所学可知,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即强调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选D项。A项强调的是士农工商四种职业虽然不同,但其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有益于人民生活,故错误。B项的内涵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侧重强调知行合一,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主要是强调学习方面的内容,即“能找出我短处(错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与材料所述无直接关联,故排除。9.【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康熙、乾隆年间都有关于科举制下八股文的存废争议及实践,但最终都只能恢复八股取土。据“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可
29、知八股取士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故排除A项。西学此时在中国影响力有限,故B项错误。八股文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故排除C项。10.【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观察表1到表2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国际视野的增强,晚清政府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措辞逐渐有了新的变化,从原先“天朝上国”理念占主导逐渐转向接纳近现代国际法的思想,故选C项。变法维新思潮有一定影响,但在时间线索上并不能完全覆盖材料所述时间,故排除A项。社会结构变迁应从阶级、阶层变动中体现,材料无反映,故不选择B项。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接受近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外交准则的外交近代化过程,并不完全
30、体现“丧权辱国”,故排除D项。11.【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京城内发生了严重的“排洋”现象,义和团运动期间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义和团进入北京以后,使当时民众产生了一定的恐慌,故选B项。A、C两项都是近代北京遭受的外来侵略,并不会大规模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排除。D项主要表述的是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代表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抵制洋货的现象,但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排除。12.【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结合材料所述和材料作者身份可知,1905年正值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大肆扩大在华势力范围,此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要求本国政府警觉日本在华的
31、侵略和文化渗透行为,从政治动机上可知,此举是德国为了与日本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故选C项。A项主要发生在一战前,时间错误,故排除。中国革命此时仍处于零星状态,且与材料所述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已对外开放大量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此亦非德国外交官的报告意图,排除D项。13.【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欧战(一战)发生于19141918年,此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故选A项。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接受者尚待增加,故排除B项。阶级和经济因素的变动才是社会变革的根源,而非外部的战争影响,故C项错
32、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主要是在20世纪以前,且主要是影响当时中国人对科学的认知,故排除D项。14.【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材料叙述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结合所学和时间可知,1926年正值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顺利发展时,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反帝反封反军阀的思想随着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影响日益广泛,故选D项。当时的反帝反军阀战争并未取得完全胜利,故排除A项。B、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5.【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发动土地革命,赢得广大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故选B项。A项是指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表述主要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已停止了土地革命,且时间不符合材料所述,故排除。16.【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此时正值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东北解放区推行一系列公共卫生管理,促进当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56年,时间不对,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故排除。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