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规范练2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2021贵州贵阳适应性试卷)1843年开埠前,上海县人口只有50万;1862年,上海仅市区人口就达300万,外来移民占80%以上,既有周边地区的移民,也有英法美等国的侨民。1846年,上海出口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6%;1865年,上海占全国对外贸易份额的45%;1913年,外企在上海的总资本达6 346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34%;20世纪30年代,约46%的外国投资集中在上海。这一时期上海的跳跃式发展()A.表明城市近代化开始起步B.反映近代上海社会风气彻底西化C.缘于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D.说明传统城市已经转向近代城市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
2、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因此上海外来移民增多,对外贸易份额上升,外企在上海的总资本大幅增长,故选C项;A项错在“开始起步”,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上海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仅从上海外来移民增多、对外贸易份额上升和外企在上海的总资本大幅增长,无法说明上海已经转向近代城市,排除D项。2.(2021广西河池二模)19世纪中期,上海周边的南浔、震泽等地丝商将买进的土丝按等级分发给农户或小作坊再次缫制成经丝,专供出口,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时人称为“洋经丝”,其价格也远高于未经再加工的丝。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B.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C
3、.传统手工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D.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制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上海周边一些地区将土丝制成经丝,用于出口,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这说明传统手工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反映了上海周边地区的情况,且没有进口与出口的对比,所以不能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排除A项;近代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手工业积极适应市场而出现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排除D项。3.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
4、货、抵制洋货等。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可知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B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但西
5、方列强工业品并未退出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4.(2021广西5月模拟)分析下表,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201936年国内工业统计资料项目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生铁钢1920年772百万千瓦14.2百万公吨436 815吨30 000吨1936年1 724百万千瓦26.2百万公吨958 683吨556 347吨增长率9.4%7%9%40%A.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答案:A解析:19201936年,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增长率在7%以上,最高的钢产量增长率达到40%,这得益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
6、工商业的措施,A项正确;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5年,不能说明1935年前国内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5.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达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战争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战争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同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故C项正确,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取得在华设厂的特权,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当时群众斗争主要是收回利权的斗争,故D项错误。6.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A.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B.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C.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D.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答案:D解析: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抗战时期国民政
8、府在云南建立工厂,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工业情况,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没有出现转移的趋势,故C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满足持久抗战的需要,在我国的大后方建立一些工厂,其中就包括在云南建立的工厂,故D项正确。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宋代,由于城市中市坊制度的破坏,以及邻近乡村地区懋迁(贸务)的方便,原有的定期市逐渐演变形成商业性的聚落,作为固定居处的市于是形成。另一方面,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时代,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可见,明清时“市镇”或“镇市”已经成为江南地区一
9、般商业聚落的通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材料二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到明清江南市镇的变化和影响。(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江南市镇有何发展,并说明原因。参考答案:(1)变化:由定期性市场转变为商业中心;原先的行政和军事城镇商业职能
10、增强。影响: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加速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2)发展:向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原有的定期市逐渐演变形成商业性的聚落,作为固定居处的市于是形成”“明清时市镇或镇市已经成为江南地区一般商业聚落的通称了”“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可知由定期性市场转变为商业中心,原先的行政和军事城镇商业职能增强。
11、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和宋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可知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加速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可知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江南市镇向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第二小问,可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说明近代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