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77.50KB ,
资源ID:73397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339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说明(考生请仔细阅读):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的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第卷的答案答到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予评分。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

2、题文中所述制度是分封制,它像蜂巢一样,按照血缘宗法关系排列每一个封国,以蕃屏周,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正确。2.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A. 积极拥戴周天子 B. 维护宗法统治秩序C. 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 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结合所学知

3、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要求,因此选B。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与当时史实不符;D项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类选择题,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3.“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4、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A. 分封制度B. 宗法观念C. 礼乐制度D. 仁爱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宗法制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这实际上是宗法制的体现,重视血缘关系,因此B符合题意。而分封制指的是分封诸侯,材料中没有体现。C强调等级,没有体现。D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无法体现。综上,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

5、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家国一体B. 中央集权C. 天下为公D. 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特点,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名师点睛】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6、,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起到了有效维系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作用。5.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逐步放弃了“父兄故臣”的做法,通过“好用远人”、“弃亲用羁”而产生了一批“新臣。这反映出A. 统治秩序出现了严重混乱 B. 新兴地主控制了封国政权C. 诸侯国内部争权斗争激烈 D. 血缘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答案】D【解析】据材料“放弃了父兄故臣”、“好用远人”、“弃亲用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兄故臣代表血缘宗法关系,这说明当时血缘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统治秩序出现了严重混乱,故A选项错误;“新臣”不一定

7、是指新兴地主,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诸侯国内部争权斗争激烈,故C选项错误。故选D。6.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当时政权特点是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官僚政治,唯才是用C. 贵族政治,政务繁杂D. 职责明确,各负其责【答案】A【解析】【详解】题目中的“九卿”属于行政机构,由其均为皇家服务的职责可知其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征。故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唯才是用”、“贵族政治”,故排除BC两项;D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掌宗庙礼仪”、“掌宫殿警卫”、“管皇帝的生活供应”、“管皇帝家族和亲戚”,故排

8、除D项。7.“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 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体现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材料“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说明秦朝的官制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故D项正确;监察体系并不隶属于丞相,排除A项;B项强调的是郡县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完成”表述有误,排除C项。8.习近平在在会见全国优秀县

9、委书记时的讲话强调“郡县治,天下安。我多次讲过,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B. 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C.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郡县制之下形成了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表述有误,选择B项;郡县制是在吸收了分封制某些教训基础上实行的;郡县长官由皇帝统一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9.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

10、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 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C. 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 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由图表信息“皇帝”“中央机构”“地方郡县制”等,材料主旨,即 “秦朝统治机制的设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C项“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D项“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均符合史实。而B项具有片面性,“秦律来自于皇帝”,专制色彩浓厚,明显属于“人治”。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11、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朝统治机制的设置【名师点睛】要注意把握到“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要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定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另外,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把握到“废分封,行郡县”及其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逐渐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10.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

12、,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 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答案】D【解析】在郡县制之下南海郡不是封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任嚣的的职位是由中央任命,也不可以世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任嚣是郡守,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才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

13、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A. 郡国并行制度B. 郡县制C. 推恩令D. 察举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郡县制的内容,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不是在讲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12.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

14、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到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

15、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13.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完善中央集权B.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 减少决策失误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能够体现唐代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的专制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 C两项是唐代三省六部体制客观上所起的作用而非统治者的主观目的,D项与分割相权无关,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

16、制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并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

17、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15.根据所学知识,如图所示表格空白处最合适内容当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科举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列举了世卿世禄、推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由此可以确定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后一个是科举制,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D选项都是政治制度,与选官用官无关,故排除。16.周代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后经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事,没落贵族已难幸存。汉武帝正式确立察举之法策试以尽其才,天下士人受此鼓

18、舞而竞相趋骛。由此可见,察举制A. 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B. 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C. 是士人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D. 赋予中正官极大的权力【答案】A【解析】“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等字眼足以证明察举制是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察举制不能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选项B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不是士人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汉代还有征辟等其他的选官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正官和九品中正制有关而和察举制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体现的是士人政治的新局面。17.阅读下表(

19、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据此可知,宋代学校名称朝代入学资格国子学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唐朝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制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A. 考试规模增加B. 教育水平下降C. 招生范围扩大D. 官员人数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较唐朝有所放宽,即招生的范围有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入学资格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考试规模,也不能体现出教育水平的高低,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官办学校的情况,与官员人数无关,排除D项。18.

20、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 重文轻武B. 知人善任C. 宋朝官员均为文人D. 分化事权【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统治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其中大臣、近臣等官职都是任用文人,武臣鲜有,所以该时期政治的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9.宋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A. 扩

21、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B. 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C. 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D. 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答案】D【解析】【详解】为避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但“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始终困扰着北宋,造成北宋积贫积弱。这提醒统治阶级,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同时,要控制财政支出,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改革过程中应该吸取的教训,A项不属于教训,排除A项;B项的意思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材料强调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时,应该注意财政支出,而不是必须扩大政府

22、机构与军队,故C项错误。20.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下的机构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该政治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皇帝制【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可知,这里的机构是指中央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地方的事情,根据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元朝的行省制,故选C;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也不符合中央派出机构这个要求,故排除AB;皇帝不会符合题干中的“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故排除D。2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

23、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A. 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B. 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C.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D. 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C项是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且与与经济联系不大,故ABD项不符合题意。22.元史百官志记载:“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

24、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B.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C.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说明行省是因为军事需要中央临时委派的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最初是用兵西北军事的需要,可见,元朝的行省和清朝军机处最初都是因为征伐用兵之事而设,故项正确;军机处不是中央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属于中央常设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行省设置不具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故D项错误。2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

25、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 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 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 严查官员擅权贪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开始的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可以看出朱元璋足够重视立法工作,强调法律治国,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治国思想应该是儒法并举;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贪污问题。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要针对材料来回答问题。本题很容易误选为C选项,因为很多学生会将材料联系教材,突

26、出强调政治史部分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内容。可是本题主要突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法制观念,要立足根本,围绕材料来回答。24.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A. 参与机务,批答章疏 B. 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 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 参与政事,主管文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再者结合所学知识,内阁在明朝主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故选C。A中的“批答章疏”属于皇帝,B错在参与决策,D中的主管文教不符合内阁特点。考

27、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25.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A. 统一协调地方权力B.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D.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答案】A【解析】【详解】巡抚最初是临时差遣机构,属于中央派遣到地方督查机构,材料中对于巡抚掌管权力和地位不同规定可以看出,巡抚的设置主要是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巡抚设置主要是协调地方权力,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也不是削弱地方权力,故B和C项错误;巡抚主要是完

28、善地方官制,不是完善中央的官制,故D项错误。【点睛】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

29、。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26.从康熙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人。这反映了清朝A.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 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答案】A【解析】 清朝的秘折奏事和军机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官员的控制,而官员有密奏权的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选A;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BD;材料体现不出对官员的监察,排除C。点睛:就材料而言,秘折奏事并非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君主专制

30、的进一步强化。所以材料型选择题要忠实于材料,由材料判断选项。27.明初,朱元璋研究历代兵制,创立卫所兵制,该制度的特点是:平时把军力分驻在各地方,遇有征战时命将出师。卫所兵制的建立A. 促进了义务兵役制的建立B. 有利于抑制领军将领权力C. 导致地方武装力量尾大不掉D. 威胁了当时的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从卫所制的特点“平时把军力分驻在各地方,遇有征战时命将出师”来看,平时将领与军队没有任何联系,不利于培植自己的势力,有利于抑制领军将领的权力。故答案为B项。卫所制不是义务兵役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卫所制下军队与将领的关系,不能反映会导致地方武装力量尾大不掉以及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D项。

31、28.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变革,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以国政,此宰相职也”B.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C. “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D.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D【解析】【详解】A项指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分散了相权;B是宋代分割相权的表现,加强了皇权;C是明朝设内阁的情况,内阁是加强皇权的表现;D项“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制约皇权的特点,这是皇权强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因此在皇权加强中,只有D项情况特殊,后来通过

32、设置军机处最终强化了皇权。故答案为D项,排除ABC三项。29.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薄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C. 古代希腊 D. 古代中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察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都是奴隶主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君与臣的关系,无所谓的公民一说。雅典是奴隶制民主国家,实行的是奴隶制民主,依法治国,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故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符合古代希腊的情况,雅典是古希腊典型的奴隶制民主制国家,故应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

33、民主政治30.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A.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B. 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C. 现代工商业发达D. 梭伦的民主改革思想【答案】A【解析】小国寡民的城邦,公民少,便于集中是直接民主的可能条件,故A正确;B项应出现在民主基础上;C项与史实不符; D项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31.“(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 商业流通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B.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C. 海外贸易活动推动平等观念形成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

34、治理念【答案】D【解析】从“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可以看出,流通中的平等,促进了现实中的自由和平等,体现出了商业上平等观念,影响到了当时的政治理念,D正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政治平等受到了商业平等的影响,但不是建立在商业平等的基础之上,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自由平等的交换原则对希腊社会政治的影响,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的海外贸易活动,排除C。 32.雅典的贵族会议是雅典较为古老的政治机构,一开始有权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处理政务,制定和维护法律,维持司法,甚至操控宗教,其成员终身任职

35、。公元前5世纪在厄菲尔特改革中贵族会议仅有的审理弹劾案、审查新上任官员资格和审核卸任官员的权力也被剥夺,有学者认为此时的贵族会议已经成为空壳。贵族会议权力的变化折射出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思想文化的繁荣C. 公民素质的提高D. 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贵族会议的权力在丧失,成为空壳,这说明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它的权力被公民大会、公民陪审法庭等取代,所以D符合题意。而B、C与题意关系不大。A是它出现的根本原因,但不是材料直接折射的信息。综上,本题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表现33.公元前5

36、世纪,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这表明A. 雅典居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雅典重视民主和法治C. 雅典立法权属于全体居民D. 雅典不存在阶级差别【答案】B【解析】【详解】由“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可以知道雅典重视民主和法治,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公民,而不是雅典居民,故A项错误;雅典的立法权属于公民而不是全体居民,故C项错误;当时的雅典是奴隶制社会,是存在阶级差别的,故D项错误。34.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1/4或1/5。这主要说明A. 并非

37、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权力B. 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参加公民大会C. 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D. 雅典民主只是部分公民的民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中出席人数不足的现象,并没有说明雅典公民缺席公民大会的原因。故A、B、D三均项无法体现。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存在许多弊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35. 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A. 由地理环境决定B. 与两者不同的政治

38、制度有关C. 由经济形态决定D. 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修辞差异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即中国属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古希腊属于奴隶制民主制度,故B正确。地理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排除。经济形态与游说和辩论的对象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当时两者文明程度不分高下,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36.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

39、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A.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B.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 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答案】C【解析】由材料“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C;AB说法正确,但和题意无关,排除;D中的“帝国”要改为共和国时期,排除。点睛:从高考角度来看,要重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强调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37.意大利历史学家

40、格罗索曾指出“十二铜表法的形成恰恰应当归功于一定的历史要求,这种要求从外部对法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他所说的外部推动指的是A. 公民与自由民之间的斗争B.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斗争C.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D. 罗马居民与外邦人之间的斗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外部推动”指的是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A项不是十二铜表法的背景;B不选,奴隶没有权力也没用斗争;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内容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如

41、下几项特点: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体系宏大,内容细致;发展过程复杂但能与时俱进;影响深远。但究其实质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阶级本质不会改变。38.“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B.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C. 废除了维护贵族的不合理法规D. 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服务【答案】A【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控制司法从而进行斗争的胜利结果,从材料“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可知A项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奴隶不受法律保护,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

42、力”不符,故D项错误。39.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学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 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B. 维系帝国统治,十二铜表法颁布C. 阶级矛盾缓和,法律体系完备D. 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答案】A【解析】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是伴随着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发展的,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法律条文不断充实,才出现了材料所述的情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系帝国统治,是万民法颁布而非十二铜表法颁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制定法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版图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增多,

43、需要用法律来进行治理,而非仅仅阶级矛盾这一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古罗马实行君主专制,并未实行依法治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0.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列哪项表述符合材料表达的含义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C. 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可以看出,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原则、平衡观念也非常适合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

44、,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D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体系,A项表述错误;BC两项是罗马法的特点和作用,但不能体现“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排除。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40分)4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

45、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兵志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

46、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47、。【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3)问题:藩镇割据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4)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于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郡守掌行政

48、,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以知道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郡级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从“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切入,结合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进行概括。 (3)根据材料“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可以得出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宋朝的解决方法可结合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措施概括回答。(4)根据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结合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内容进行概括。认识:结合从秦到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可以从继承与发展创新的角度概括。同时也可以从地方行政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方面概括。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