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规范练34汉代儒学1.(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希望君主实行“仁政”C.探讨历代王朝兴盛原因D.维护百姓的基本利益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是董仲舒的观点,他列举前朝的暴政所带来的后果,是希望君主实行“仁政”,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均排除。2.(2020贵州贵阳二模)“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2、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可知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因时而变创新突破的特点,故选D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儒学哲学化的表现,排除B项;儒家学者主张积极入世,与神学无关,排除C项。3.(2020云南昆明模拟)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这主要是因为
3、()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C.灾异解释缺乏权威性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可知“天人感应”学说在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反而统治者可以随意解释,这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故选A项;“天人感应”的灾异说在理论设计上可以限制皇权,只是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排除B项;受皇权不断增强的影响,人主对灾异的解读具有权威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排除D项。4.(2021广西玉林期中)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在其所著春秋思想史中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
4、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想要得出的结论是()A.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进步之处D.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周桂钿先生认为,如果统治者的举措是正确的,具有进步性,那么为其服务的统治思想也是值得肯定的,应该承认这种思想的进步性,根据此种观点应该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材料观点不符,排除;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5.(2020广东湛江一模)汉代,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谥号以复谥为主,且第一
5、个字都用“孝”字。如汉惠帝谥号孝惠皇帝、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等。这可以用来说明()A.推崇儒学已经成为定势B.儒学逐渐实现了世俗化C.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D.君权受到宗法关系制约答案:C解析:材料“第一个字都用孝字”可知西汉对孝观念的重视,即以谥号这一政治行为来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故选C项;材料“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可知与推崇儒学无关,推崇儒学发生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提及的是君主谥号,并未涉及儒学实现了世俗化,排除B项;谥号是君主死后对其进行的评价,与能否获得君位无关,也与君权的大小无关,故无法得出君权是否受到宗法关系的制约,排除D项。6.(2020广西南宁一模)汉武帝建元六年
6、,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A.继承了孔子的人文精神B.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主张极力维护皇权D.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可知这与“天人感应”学说有关,表明董仲舒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故选D项。7.元朔五年,汉武帝创建太学。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由此可见,当时()A.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
7、到政府任官B.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C.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D.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太学生的选送,而不是太学生考试合格后的去向,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可知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故B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太学生的教育导师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太学生的政治经济特权问题,故D项错误。8.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由此可见()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D.东
8、汉监察制度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群聚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说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故选B项。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其二,实现和谐要靠“仁”,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而后刑两大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摘编自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材料二汉武帝为封建帝国找到更为适用的政治理论。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
9、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能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因而,武帝之崇儒,并非以儒学政治学说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而是注重儒术的“文饰”的功能。摘编自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所谈的“有道”的标准。概括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产生的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尊崇儒学的特点。参考答案:(1)标准:礼与仁。积极意义: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政治理想的标准和基本原则;成为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2)特点:汉武帝尊崇儒学是注重儒学的“文饰”功能,而不是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全部政策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