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46MB ,
资源ID:732106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3210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师文档:诗歌部分 第2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师文档:诗歌部分 第2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WORD版含解析.doc

1、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2510000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2、”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汉族,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友山。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诗人、学者。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原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最早发表白话诗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人。他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实践者。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

3、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少产的著名诗人痖弦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等。与乡村和大地融为一体的诗人江非江非,本名王学涛,1974年生,山东临沂人。现居海南。他的诗歌植根乡土,直面人生,以平民心态,为诗歌奉献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乡村生活画卷。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获北京文学奖、诗刊社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主要诗集有独角戏纪念册一只蚂蚁

4、上路了等。也许葬歌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葬歌的创作背景。一个小农家的暮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狠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

5、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秋歌给暖暖这首诗写于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当时他只有30岁,正是英姿勃发之时。这一时期,诗人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雨东方味。一再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秋歌给暖暖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妈妈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一批批生长在乡村的青年背起母亲为他们收拾起的行囊,涌进城市,打工或者读书,他们穿行在现代都市里,感受到光电声色的绚烂,震惊于各种物质文明的奇观,接受了现代文化,尤其是娱乐文化的巨大冲击,地铁、电车、飞机、点钞机、印钞机、玛

6、丽莲梦露等,既是感官的刺激,又是心灵的改写:他们知道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与乡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他们似懂非懂地明白了财富的生产过程和奥秘。于是,当他们再回头来看过去的乡村生活,再审视母亲一生没有走出的那块土地,那永远劳累而贫穷的命运,他们内心中有多么大的遗憾和失落、惆怅和茫然。江非,一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诗人,当他以这样的视角再来看看他妈妈背柴火的身影时,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辛酸。新月社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

7、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

8、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整体感知也许葬歌也许葬歌中“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爱女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表达了作者始终不愿意接受女儿死亡的事实。为了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作者便叫夜鹰、蛙

9、、蝙蝠不要嘈吵,也禁止阳光、清风骚扰女儿,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处处流露出诗人对女儿体贴入微、呵护备至的感情,进而表达出对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一个小农家的暮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为我们展现了静穆、和谐、拙朴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秋歌给暖暖诗歌通过落叶、荻花、湖沼、大雁、马蹄、落花以及破碎的琴韵和幽幽的寺院等极富古典气息的意象和场景,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淡远清凉的意境,并用回环往复的复沓笔法深情地呼唤着“暖暖”,表达出作者对人间温暖的向往

10、与追求。妈妈诗歌以对比和白描的手法,以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地铁、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银行的点钞机等城市中司空见惯的景象与妈妈生活的封闭落后的农村进行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中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从而反衬出妈妈面对艰苦生活的坚韧的人生态度和“我”对妈妈的思念与赞美。文本精析一、阅读也许葬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1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_答案死者已长眠地下,哪里还会有阳光清风呢?这在道理上是不通的,而这看似“不通”又正好表明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为了“庇护你睡”,定然要做到“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也是暗示所在的环境。2也许你听

11、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_答案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这样写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_答案取小孩睡觉需要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二、阅读一个小农家的暮,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4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_答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

12、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的响”)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嫣红”和“青布”颜色的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5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_答案这是诗人描绘的一幅“农夫

13、收工图”。这里,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视点,拉长了焦距,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间,又从田间拉回到屋角,最后又延伸到了屋外的“栏里”。对农夫的描绘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的“真”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传达出了农家生活安谧恬淡的氛围。三、阅读秋歌给暖暖,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6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_答案周围的落叶被卷起,然后飘荡于空中,好似生命中最后的回光返照,直到迈出新的一步,飘荡的落叶才重归落地的宁静。荻花淡淡地装饰着蓝色的湖面,一朵一朵地飘落、飘落,最后慢慢沉入湖底,消失得一干二净7马蹄留下

14、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_答案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作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南国、北方、山径、寺院等,都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8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_答案暖暖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美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决绝。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给人心灵的温暖和慰藉。朋友

15、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暖暖是亲人,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当全世界都抛弃我们的时候,唯一的港湾就是母亲。暖暖什么都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一份情怀。诗人用绝望留下一个暖暖,又由暖暖留下一切。主题超越了悲秋的传统,减轻了人类灵魂的不安,还人类以旷达的情怀。四、阅读妈妈,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9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吗_答案同样是女人,玛丽莲梦露作为都市女性的代表,可以尽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丽,有自己的事业,过着舒适而尊贵的生活。她是都市文明的受益者。妈妈是一个偏僻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生活的磨难而默默操劳,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她的乡村就是她

16、的整个世界。她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是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依旧是隔绝的,她属于农耕时代。妈妈是广大偏远农村贫穷、劳作的母亲形象的代表。10妈妈,你见过地铁吗/哗哗的点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_答案地铁、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银行的点钞机这些在城市中司空见惯的景象,对于一个乡村中的妇女却如天方夜谭。诗歌的前半部分,是为写农村中的妈妈做的铺垫;这种铺垫越充分,构成的情绪的反差就会越大。11妈妈,你知道吗/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_答案诗歌的后半部分,直接写妈妈,用极朴素的语言写出妈妈每天的劳作,没有任何渲染,只是运用平行组接的蒙太奇手法,便凸显出妈妈的性格与命运,而诗人对妈妈的关爱与崇敬之情也就渗透其中了。

17、如果你是个有着农村母亲的现代城市青年,就不能不对这首现代诗歌产生强烈共鸣。作者站在城市化的视野写农村,在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中,描画出母亲的生活状态。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炼字闻一多很重视炼字,擅长使用动词。有些诗仅仅用一两个字,就把一节诗乃至整首诗写活了,使诗倍增生命力。他总是寻求着最恰当的字句去鲜明有力地表现诗的内容。第一节中写“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咳嗽”“号”“飞”都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界生物的叫声和行动特点。第二节中“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拨”“刷”很形象地描画出阳光刺眼、清风吹面的感觉。定义:词语的锤炼,古人叫作“炼字”。作用:锤炼词语的目的,

18、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以便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2写法指导锤炼词语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优美生动的语言又都是由一些生动的词语来点缀的,即用词准确、生动了,语言才准确、生动。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中的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呢?(1)用词要准确、生动。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想要写的人、事、景、物逼真地描述出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要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思想上一定要重视。只要思想上重视,再掌握一些锤炼词语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会形成这种能力。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一个人生活知识丰富,语言才会丰富。(2)用词要多样化。锤炼词语时,除了考虑用词准确、

19、生动之外,还要考虑用词尽量避免重复,做到多样化,这样语言才会显得活泼而新鲜。要做到用词多样化,要注意以下几点:平时重视广积词汇。脑中积累词汇丰富,就为避免重复、做到用词多样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行文时,时刻想着根据需要做到用词多样化。要考虑语言环境,要从当时当事的实际需要和表达的目的出发选词、用词。写完文章后,要反复诵读、吟咏。一旦发现用词重复现象,就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修改。3迁移应用锤炼词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锤炼动词。请仔细观察操场上同学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面,写一个片段,要注意动词的运用。200字左右。_参考示例:太阳渐渐落了,操场上传来阵阵的欢呼声。黝黑的皮肤和长满痘痘的脸上挂满了晶莹的

20、汗珠,一场激烈的篮球赛正在秩序井然地进行着。只见那个黑小伙子将手一举,球便被他截了下来。看他将两腿一劈,做了一个运球的动作,向篮筐跑了两步,一跳!球就投了出去。可惜,球没进。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球抢了回来,用力一抛,在空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球进了!他的嘴角向上一翘,做了个鬼脸。佳作领悟闻一多先生汪曾祺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的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记得是个姓夏的木刻家所刻),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闻先生原

21、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从拓东路(工学院在昆明东南角的拓东路)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讲课。闻先生讲课,真是“神采奕奕”。他很会讲课(有的教授很有学问,但不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考证,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逻辑性很强,而又文辞生动。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第一流的演员。他教过我们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

22、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的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Pointism),这样东西方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用毛边纸墨笔手摩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昆中北院的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

23、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治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连他的吃菜口味也是这样,口重。他在蒙自住了半年,深以食堂菜淡为苦。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闻先生后来走下“楼”来(他在蒙自,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闻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

24、一个无半点渣滓的、完整的、真实的浪漫主义者。他的人格,是一首诗。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可惜罗丹早就死了。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现在有一块碑),最好是铜像。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选自修髯飘飘,有删改)【佳作赏析】闻一多蓄须明志,献身民主运动,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他潜心治学,精心授课,是一位工作投入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个性刚强,心口如一,有名士风度,倡导“痛饮酒,熟读离骚”,爱用秃笔,书画治印洒脱不拘。汪曾祺先生用细致的笔触、朴实的语言、精到的肖像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多面的具有个性的闻一多先生。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