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根据卜辞解读,在商王的祭祀中,旁系祖先的待遇远逊于直系祖先,这说明商朝A. 祖先崇拜有取代鬼神崇拜的趋势B. 中央集权制在逐渐的萌芽C. 兄终弟及的继统方式或受到挑战D. 宗法礼乐制度有重大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旁系祖先的待遇远逊于直系祖先”这说明商朝时更强调直系血缘关系,故D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到鬼神崇拜,排除A;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于秦朝,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西汉后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外戚王莽以“授命之符”摄行皇帝之事,得到官员和博士们的认同,甚至颂扬。这反映了A
2、. 外戚集团是皇权的附属物B. 董仲舒的新儒学深入人心C. 专制皇权遭遇挫折和挑战D. 推恩令导致刘姓孤立无援【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王莽摄行皇帝之事”可以看出专制皇权受到了挑战,故C符合题意;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排除B;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3.元代对行省进行监督的行御史台与行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命权由其直接上级部门御史台掌握,而不是行省。这一制度安排意在A. 最大化削弱行省权力B. 确保对地方监督的独立性C. 变蒙古制为汉地传统D. 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
3、学可知,元朝加强对地方长官的操控,制约行省的本质意图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削弱地方行省的权力只是手段,不是本质意图;B选项错误,确保对地方监督的独立性也只是手段,不是元朝实行这一制度的本质意图;C选项不是元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 海上丝
4、绸之路逐步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A选项符合题意。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D选项排除。5.李鸿章是举办洋务事业最多、成绩最为显著的洋务派官僚,“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最能体现其洋务思想的总体框架,他说西洋“彼之军械
5、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李鸿章是战争必败论者;曾国藩也主张“坚持一心,曲全邻好”,由此可见其洋务活动A. 带有半殖民地化的色彩B. 促使封建经济走向解体C 主张学习西方求强求富D. 促进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李鸿章是战争必败论者”“曾国藩也主张坚持一心,曲全邻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主开展的洋务运动主张在对外妥协的基础之上学习西方,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不能完整表达材料信息,排除;D与材料无关。6.如图为1907年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
6、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这反映出A. 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 报纸具备娱乐消遣功能C. 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D. 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等信息可以看出,报纸具备一定的娱乐消遣功能,故B正确;仅仅一幅漫画中的现象不足以证明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排除AD;C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7.1944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是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A. 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B.
7、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D. 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答案】C【解析】【详解】用民主形式“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革命力量壮大的结果和要求,C项合题意。当时中国人民己转入局部反攻,中共的倡议是反专制,与抗战前线、统一战线扩大无关,AB项错误,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抗日,D项错误,正确的答案是C项。8.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提出,适当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工业的权限,包括调整现有企业的隶属关系,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作为地方企业。上述文件的通过是
8、为了A. 改变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B. 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C. 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 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适当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工业的权限把中央直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可知,中央对地方经济关系做出了调整,目的是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选择C选项;1952年我国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故排除A选项;1978年确定改革开放才逐渐进行市场化改革,逐渐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故排除B选项;1992年中国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9.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
9、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A. 平等自由理念B. 崇尚理性之美C. 开放包容精神D. 注重功利实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说明对理性的崇尚,体现了古希腊崇尚理性之美,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平等自由理念和开放包容精神,排除AC;材料体现不出功利实用的信息,排除D。10.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
10、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A. 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B. 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C. 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D. 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不是议会选举的不完善,而是议员和国王之间的斗争,A不正确;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国王和议员之间的斗争,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下,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民主政治还不够完善,B正确;从材料叙述看,不能得出下院权力扩大,C不正确。材料所述国王行为存在着不合法的现象,D不
11、正确。11.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情况说明类别未圈地地区圈地地区小麦大麦燕麦小麦大麦燕麦单位面积产量:蒲式耳/英亩18.525.933.322.831.836.8A. 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B. 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全面衰退C.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D. 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圈地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更多的富余农产品,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
12、没有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排除A项;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实行圈地运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圈地运动带来的影响,不是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点睛:解答图表型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表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12.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
13、“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说明A. 新经济政策并未带来经济发展B. 战时共产主义深受人民的拥护C. 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D. 斯大林体制建立有其思想基【答案】C【解析】【详解】“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表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故C正确;新经济政策带来了经济发展,故A错误;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废除,故B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
14、题13.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病毒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防疫制度。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一般以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为主,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而受到救助的范围往往仅限于首善之区的京师畿辅一带。清代,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地方医政体系医学署、惠民药局,渐次荒废,官方医政体系崩溃。清代后期,财政拮据,疫灾频频,国家应对无力,只得依靠以赈捐、义赈、义演等民间慈善救助为主的救灾措施。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材料二: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
15、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该决定被认为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大疫面前,英国职能部门与官员大都能忠于职守,上行下效,英国民众在防疫其间积极配合政府实行隔离,以控制疫情向外扩散,为此不少人不惜以牺牲自
16、身生命的悲壮代价来换取周边邻近地区的安全。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材料三 清代卫生防疫大事记一览表序号时 间机构/规章意 义1同治十二年(1873)海港检疫中国海港检疫之始2同治年间(1862-1874)疫区检疫中国疫区检疫之始3光绪二十八年(1902)天津卫生局天津卫生局现行章程中国地方施行卫生行政的序幕4光绪二十八年卫生巡捕中国最早的种类意义上的卫生警察5光绪三十年北洋卫生局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6光绪三十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之始7光绪三十一年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8宣统三年(1911)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中
17、国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9宣统三年大清违警律草案为警察依据行政法规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10宣统三年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11宣统三年民政部防疫学堂培养专门防疫人才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在防疫措施上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公共卫生事业与古代相比,有何新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答案】(1)不同特点:中国:卫生防疫制度缺失;公共卫生防疫范围狭窄;地方医政系统的崩溃;政府应对无力;以民间慈善救助为主。英国:政府重视,积极应对;防疫工作制度化;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重视社会
18、救助和保障;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3)新特点:建立新的防疫机制(近代防疫机制);注重机构创建和规章颁行;自下而上(地方到中央)再到全国,逐步推进;成立民间卫生社团组织;注重专业防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原因:西方近代先进医学和防疫手段的传入;传统防疫手段和医学的弊端(或传统医学无力应对);疫灾的冲击;清末新政的开展。【解析】【详解】(1)中英两国在防疫措施上的不同特点,从材料一,“中国古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防疫制度,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可知中国中央防疫制度缺失;“救助的范围往往仅限于首善之区的京师畿辅一带”可知,公共卫生防疫范围狭窄;“唐宋以来形成的地方医政体系渐次荒废,官方医
19、政体系崩溃”可得出地方医政系统的崩溃;“财政拮据,疫灾频频,国家应对无力”可得知政府应对无力;“只得依靠以赈捐、义赈、义演等民间慈善救助为主的救灾措施”可得知以民间慈善救助为主。材料二“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可知政府重视,积极应对;“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可得出防疫工作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可得出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该决定被认为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可归纳出重视社会救助和保障;“英国职能
20、部门与官员大都能忠于职守,上行下效,英国民众在防疫其间积极配合政府实行隔离”可知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2)晚清公共卫生事业与古代相比新特点,涉及与材料一的比较,从表格中分析,进行“海港检疫和疫区检疫”可知建立近代防疫机制(检疫机制);从“天津卫生局,中国地方施行卫生行政的序幕到巡警部一警保司一卫生科,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可归纳出自下而上(地方到中央)再到全国,逐步推进,成立专门卫生机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可知民间卫生社团组织的成立;“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可知注重加强国家合作,“培养专门防疫人才”可得出注重防疫人才培养。变化的原因:可从传统防疫手段的无力应对和西方先进医学的传入,清末新
21、政等角度作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与发展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每一个环节。下图为新中国初期发行的部分人民币正面图案。从上述图片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论题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论题:新中国成立极大改变了社会的政治面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从此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工农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使用“工农像”,因为新中国诞生之初,充当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22、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也表明工农阶级是国家政治建设的主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各民族团结互助,建设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五四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保证了民族团结,故而1956年发行了人民币“各族人民大团结”。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突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图案显示人大代表涵盖了各族人民、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真正有利于建设中国的人民大会堂”图案显示人大代表涵盖了各族人民、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真正有利于建设中
23、国的民主政治。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团结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刻改变了政治面貌,但仍然存在不足,为我国当前实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示例2: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突出。(或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极大改变了我国工业面貌。)其余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对于提取观点进行分析说明。本体可以依据材料中图片涉及的人民币信息变化从“新中国成立极大改变了社会的政治面貌。”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所学从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使用“工农像”,因为新中国诞生之初,充当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24、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也表明工农阶级是国家政治建设的主要力量等分析回答。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
25、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机构储才馆。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
26、改革的影响。【答案】(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南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2)影响: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解析】【详解】(1)变化:从“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变革是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是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成就可知变革是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2)影响:完成外交礼仪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全国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