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年下期高一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 兔的白毛与黑毛B. 人的体重与身高C. 豌豆的红花与白花D. 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答案】B【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兔的白毛和黑毛属于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人的身高与体重不是同一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豌豆的红花与白花属于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属于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识记相对性状的概
2、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2.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交配,接连生下了3只白色小羊。若它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A. 一定是白色的B.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C. 一定是黑色的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答案】B【解析】【分析】设控制毛色的基因为A、a,则白色的基因型为AA、Aa,黑色的基因型为aa。【详解】杂合白羊的基因型为Aa,他们所生第4只小羊是白色的概率是3/4,黑色的概率是1/4,即生白色的概率更大。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孟德尔为了验证他所发现的遗传规律,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测交实
3、验的是()A. AaBbAaBbB. AaBbaabbC. AabbAaBBD. AABBaaBb【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测交是对假说的验证。测交的一方是隐性纯合子。【详解】A、AaBbAaBb不属于测交实验,A错误;B、AaBbaabb属于测交,B正确;C、AabbAaBB不属于测交,C错误;D、AABBaaBb不属于测交,D错误。故选B。4.下列有关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两个纯合子交配,后代都是纯合子B. 两个杂合子交配,后代都是杂合子C.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D.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答案】C【解
4、析】【分析】杂合子是指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来的个体,至少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如Aa、aaBb,杂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会出现性状的离;纯合子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含等位基因如AA,aaBB,相同的纯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详解】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A错误;杂合子之间杂交,可以出现纯合子,如Aa与Aa杂交,后代会出现纯合子AA、aa,B错误;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及特点,对于纯合子与杂合子
5、的概念,纯合子、杂合子自交、杂交等交配方式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的判断是本题考查的重点。5.调查发现,有些夫妇双方肤色均表现正常,但生出了白化病患儿。已知白化病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白化病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B. 患儿的正常双亲均为携带者C. 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肤色正常的子女是携带者D. 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子女一定患白化病【答案】D【解析】【分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相同。患儿的正常父母一定均为杂合子Aa。【详解】A、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这说明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A正确;B、患儿的正常双亲均为携
6、带者Aa,B正确;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aa,他们所生肤色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Aa,C正确;D、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子女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也可能是表现型正常的携带者,D错误。故选D。【点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患病孩子的正常亲本一定是杂合子;患病个体的正常子女一定是杂合子。6.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狗。F1代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可判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黑色短毛黑色长毛白色短毛白色长毛雌性4219146雄性4712155A.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 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C. 两对常染色体上D.
7、一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狗,说明黑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短毛对长毛为显性性状。分析表格中F2的四种表现型,黑色短毛:黑色长毛:白色短毛:白色长毛的比例接近9:3:3:1,且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没有关系,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可以确定这两对基因应该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符合两对等位基因的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且该比例在后代雌雄性中没有差异,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
8、质并能够运用它,明确伴性遗传中后代的表现型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进而根据表格中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及与性别的关系确定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7.牵牛花的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阔叶B对窄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纯合红花窄叶和纯合白花阔叶牵牛花杂交获得F1,F1与“某植株”杂交,其后代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的比例依次是3:1:3:1。“某植株”的基因型是()A. aaBbB. aaBBC. AaBbD. AAbb【答案】A【解析】【分析】纯合红花窄叶AAbb和纯合白花阔叶aaBB牵牛花杂交获得F1即AaBb,F1与“某植株”杂交的后代中:红花:白花=1:1,阔叶:窄叶=3:1。【详解】
9、根据后代中红花:白花=1:1,阔叶:窄叶=3:1可知,亲本对应的基因型组合分别为:Aaaa,BbBb,结合F1基因型AaBb可知,某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对于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而言,可以先把几对基因分开考虑,再进行组合,比如本题根据后代的“红花:白花=1:1,阔叶:窄叶=3:1”即可推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8.下列有关遗传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 杂合子Aa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一定是3:1 B.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C.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由精、卵的随机结合所致D. 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
10、自由组合定律【答案】B【解析】杂合子Aa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理论上是3:1,但是由于统计的数量有限等原因,该比例不一定等于3:1,A错误;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B正确;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C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9.玉米的A基因控制叶绿素合成,若无A基因或者无光照,则无法合成叶绿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均能合成叶绿素B.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在光下均能合成叶绿素C. 在缺镁土壤中,A基因控制的叶绿素合成量不受影响D. 合成叶绿素是
11、A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玉米的A基因控制叶绿素合成,若无A基因或者无光照,则无法合成叶绿素,因此可以合成叶绿素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不能合成叶绿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且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不能合成叶绿素。【详解】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无光照的情况下不能合成叶绿素,A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其中aa在光下不能合成叶绿素,B错误;镁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缺镁的土壤中,A基因控制的叶绿素合成量会受影响,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若无A基因或者无光照,则无法合成叶绿素“可知,合成叶绿素是A基因和环
12、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确定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明确表现型除了受基因型控制,还受环境影响。10.果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A. 4对、8个、16条B. 8条、8个、16条C. 4对、4个、16条D. 8条、4个、8条【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详解】初级精母细胞
13、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一致,为8条,即4对同源染色体;一个四分体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故有4个四分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故此时细胞内含有16条染色单体。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1.下图为某种二倍体动物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示意图,在该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A. 3条B. 6条C. 12条D. 18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6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所以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6条,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
14、的分析能力。12.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中部分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M、m和N、n分别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A、a和B、b分别表示等位基因。下面对该动物精巢中部分细胞分裂情况的分析,合理的是( )A. 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含有MMmmNNnn这8条染色体,则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 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此时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C. 在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过程中,图中的染色体发生复制、联会、着丝点分裂等变化D. M和N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答案】A【解析】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含有MMmmNNnn这8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存在,且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
15、后期,A正确;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此时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即在形成次初级精母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即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形成精细胞过程中,C错误;M和N为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13.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B.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可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得出结论C. 提纯的S型菌DNA经DNA酶处理后
16、,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D.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将细菌内的物质分开后分别检验【答案】A【解析】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实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但是并不能说明转化因子的本质是什么,A错误;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可通过观察S菌和R菌的菌落特征得出结论,B正确;提纯的S型菌DNA经DNA酶处理后,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将细菌内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的观察各自的作用,D正确。14.从发绿色荧光的海蜇体内获得一段DNA片段,并将其插入到小鼠的基因组中,可得到发绿色荧光的小鼠,由此不能得出海蜇的()A. 该段DN
17、A具有遗传效应B. 该段DNA可在小鼠中复制C. 遗传信息跟小鼠的遗传信息一样D. 该段DNA上的遗传信息可在小鼠中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详解】A、该段DNA在小鼠体内表达,说明其具有遗传效应,A正确;B、该段DNA插入到小鼠的基因组中,可在小鼠中复制,B正确;C、原本小鼠不能发绿色荧光,该段DNA与小鼠的遗传信息不一样,C错误;D、插入该DNA后,小鼠可以发绿色荧光,说明该段DNA上的遗传信息可在小鼠中表达,D正确。故选C。15.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参与该过程的物质是()DNADNA聚
18、合酶脱氧核苷酸mRNAtRNA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DNA 的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DNA 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等基本条件。mRNA是转录的产物,用于翻译的模板,t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识别并携带氨基酸。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6.某双链DNA分子中有脱氧核苷酸4000个,已知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60,那么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所需要的游离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 )A. 800个B. 1600个C. 2400个D. 3200个【答案】C【解析】(1)某DNA分子中A+T占
19、60%,则A=T占30%,C=G占50%-30%=20%该DNA分子中有脱氧核苷酸4000个,则含有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为400020%=800个(2)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所需要的游离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22-1)800=2400个【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名师点睛】(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该DNA
20、复制n次后,形成子代DNA分子需游离的胸腺嘧啶为(2n-1)m个1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起始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B. 一个氨基酸可以对应多种密码子C. 一个tRNA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D. 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答案】A【解析】起始密码可以编码氨基酸,而终止密码不能编码氨基酸,A错误;一个氨基酸可以对应一种到多种密码子,B正确;一个tRNA上有若干个含氮碱基,但是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正确;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正确。18.科学期刊最近报道了一种全新的DNA:通过调整碱基G、C、A、T的分子结构,创建出两对新碱基配对方式:S和B、P和Z(碱基对之间均有三个氢键),首次合成
21、出包含8个碱基的DNA。这样的DNA结构具有正常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若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转录,则可能存在A与T的配对B. 若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复制,则可能存在G与C的配对C. 该DNA可能具有双螺旋结构,但不能增加遗传信息的种类D. 若存在具有该全新DNA的生物,则容易在温度较高环境中发现【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若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转录,则可能存在
22、RNA中A与DNA中T的配对,A正确;B、若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复制,模板和产物均为DNA,则可能存在G与C的配对,B正确;C、该DNA可能具有双螺旋结构,含有4个新碱基,可以增加遗传信息的种类,C错误;D、该DNA含有新的碱基S和B、P和Z,碱基对之间均有三个氢键,比较耐高温,故容易在温度较高环境中发现,D正确。故选C。【点睛】A-T之间2个氢键,C-G之间三个氢键。19.下图是用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植物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A. 植株A的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B. 植株A高度不育,有4种基因型C. 植株B为二倍体,均为纯合子D. 过程常用
23、花药离体培养,说明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植株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aBAbab1111,花粉经过程得到的植株A有4种基因型,即AB、aB、Ab、ab,是单倍体,且高度不育,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0,A错误、B正确;植株A经过程的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得到的植株B为二倍体,均为纯合子,C正确;花粉为雄配子,过程常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A,说明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单倍体育种的常用方法和
24、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品种类型),并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建立联系。20.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形成配子时产生的变异分别属于()A. 均为基因重组B.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C. 均为基因突变D.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详解】甲图原始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配子出现a,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乙图中2对等位基因出现了重新组合,即发生了基因重组。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25、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21.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分析正确的是()A. 1号和4号肯定携带有该病的致病基因B.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 6号和7号所生的女儿不会患该遗传病D. 3号和4号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为1/4【答案】A【解析】【分析】由125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基因的位置。【详解】A、由于5号患病,其母亲1号一定是携带者,8号患病,其母亲4号也一定是携带者,A正确;B、该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C、若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6号和7号所生的女儿不会患该遗传病,若该病致病基因
26、位于常染色体上,6号和7号均可能携带致病基因,所生女儿可能患病,C错误;D、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3号和4号均为Aa,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为1/4,若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3和4的基因型为:XAY、XAXa,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D错误。故选A。【点睛】隐性遗传病中,患者的正常母亲一定是携带者,父亲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22.在小鼠染色体上有一系列决定体色的复等位基因(A1控制黄色、A2控制灰色和a控制黑色),A1对A2和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已知A1A1个体会在胚胎时期死亡。小鼠有短尾(D)和长尾(d)两种,且与体色独立遗传。若取两只基因型不同的黄色短尾鼠交配,F1的
27、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亲代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1A2Dd、A1aDdB. F1中的四种表现型个体均为杂合体C. 若F1中灰色短尾相互交配,子代中黑色鼠占1/4D. 若F1中灰色长尾相互交配,子代中不会出现黑色鼠【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黄色的基因型为:A1 A2、A1a;灰色的基因型为:A2 A2、A2a;黑色的基因型为aa。根据黄色短尾杂交后代中,黄色:灰色=2:1,短尾:长尾=2:1可知,亲本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1A2Dd、A1aDd,且A1A1和DD均致死。【详解】根据后代黄色:灰色=2:1,短尾
28、:长尾=2:1可知,亲代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1A2Dd、A1aDd,A正确;F1中体色的基因型为:A1A2、A1a、A2a,故四种表现型个体均为杂合体,B正确;若F1中灰色短尾即A2aDd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黑色=3:1,其中黑色鼠aa占1/4,C正确;若F1中灰色长尾A2add相互交配,子代中出现黑色鼠的概率为1/4,D错误。故选D。23.用一种化学药剂处理二倍体甜菜幼苗,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这样的甜菜含糖量高;向土壤中多施肥料也能提高二倍体甜菜的含糖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化学药剂诱导甜菜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B. 两种含糖量高的甜菜染色体数目相同C. 多倍体植株通常营养物质含量高
29、D. 前者是可遗传变异,后者是不可遗传变异【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该化学药剂诱导甜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正确;两种含糖量高的甜菜染色体数目不同,前者是后者的两倍,B错误;多倍体植株通常营养物质含量高,C正确;前者为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而后者是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24.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二倍体水稻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 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C. 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 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D. 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
30、答案】B【解析】二倍体水稻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项正确;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没有米粒,B项错误;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适当处理,染色体加倍,可得到四倍体水稻,多倍体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C项正确;二倍体水稻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水稻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融合成的受精卵含3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D项正确。【点睛】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染色体组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一至多个发育起点受精卵受精卵配子25.
31、异卵同胞兄弟在性状上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环境影响D. 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详解】异卵双胞兄弟的基因型不相同,主要是因为亲本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的基因重组。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26.下列情况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 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 非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D.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
32、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符合题意;B、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B不符合题意;C、非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C不符合题意;D、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若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27.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 )A. 通常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能遗传给子代B. 基因突变不仅是可逆的,而且大多数是有害的C. 基因突变易发生在细
33、胞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过程中D. 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基因A可以突变为基因B【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通常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能通过受精作用遗传给子代,A正确;B、基因突变不仅是可逆的,而且大多数是有害的,多害少利,B正确;C、基因突变易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过程中,如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C正确;D、一个基因只能突变成其等位基因,A不能突变成非等位基因B,D错误。故选D。【点睛】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一个基因突变只能产生其等位基因。28.将四倍体马铃薯品种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
34、得幼苗,观察到幼苗细胞中有12对同源染色体,此幼苗属于( )A. 单倍体,体细胞含24条染色体B. 二倍体,体细胞含24条染色体C. 四倍体,体细胞含48条染色体D. 四倍体,体细胞含24条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四倍体马铃薯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花粉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利用花粉培育成的幼苗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详解】马铃薯的花粉含有2个染色体组,经过花药离体培养的幼苗为单倍体,含2个染色体组,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24条染色体。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29.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及9个体发病率(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8B
35、. X染色体隐性遗传,1/4C.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6D. X染色体隐性遗传,1/8【答案】C【解析】【分析】由125,无中生有,女儿患病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详解】根据125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5号患病可知,1、2均为Aa,故6的基因型为1/3AA、2/3Aa;由于4号患病,故7的基因型为Aa,-9患病即aa的概率是:2/31/4=1/6。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无中生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中生无,女儿正常,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A
36、. 突变和基因重组B. 自然选择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不符合题意;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不符合题意;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
37、成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符合题意。故选D。3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进化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
38、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A正确;B、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进化,二者共同进化,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故选C。32.某种昆虫对经常使用的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生抗药性变异B. 昆虫种群基因库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存在抗药性基因C. 杀虫剂的使用不改变该昆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D
39、. 具有抗药性的昆虫属于一个新的物种【答案】B【解析】昆虫的抗药性变异本来就已经产生了,杀虫剂对昆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A错误;昆虫种群基因库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存在抗药性基因,B正确;杀虫剂的使用会导致该昆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C错误;具有抗药性的昆虫与没有抗药性的昆虫之间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不属于新物种,D错误。33.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2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70%、30%B. 50%、50%C. 90%、10%D. 80%、20%【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
40、位基因的比例。【详解】A%=60%+20%1/2=70%,a%=1-70%=30%。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34.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 杀虫剂的频繁使用,使昆虫发生基因pen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 突变昆虫的出现说明此地区的该昆虫种群已发生了进化D. 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进
41、而引起生物性状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及多害少利性。2、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详解】由题图可知,pen基因突变后、杀虫剂的靶位点发生变化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杀虫剂的使用是对具有抗药性的昆虫进行选择,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突变昆虫的出现改变了基因库中的基因,故说明此地区的该昆虫种群已发生了进化,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C。3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42、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 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D. 小麦吸浆虫在接触敌敌畏后能产生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使用能增强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详解】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正确;B、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
43、结果,B正确;C、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好氧生物需要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故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正确;D、小麦吸浆虫在接触敌敌畏前已经存在抗药和不抗药的变异,敌敌畏的使用对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3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_(2)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T2噬菌体侵染细菌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 放射性检测 离心分离。其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A. B. C. D. (3)若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
44、染细菌,则在图中_(填B或C)处,可以检测到大量的放射性;若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图中C处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其主要原因是_。(4)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5)该实验证明了_。【答案】 (1). DNA和蛋白质 (2). C (3). C (4). 部分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5). C (6). DNA是遗传物质【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为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A表示噬菌体正在侵染细菌;B表示含
45、有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上清液;C表示含有细菌的沉淀物。【详解】(1)由于只有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含有S,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所以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2)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先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让已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进行离心分离检测放射性;所以答案为C。(3)若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由于含32P的噬菌体DNA会进入到细菌内部,所以在图中C处,可以检测到大量的放射性;若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由于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到细菌内部,而吸附在细菌表面,经搅拌离心后,放射性应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在图中C处
46、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其主要原因是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4)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DNA,在细菌内,在噬菌体的DNA作用下,用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噬菌体的DNA。(5)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识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具体过程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37.如图为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问题:(1
47、)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10号的基因型为_。3号和4号再生一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_,5号和6号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2)为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孕期可通过遗传咨询和_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禁止近亲结婚也能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其理论依据是_。(3)为检测8号是否为携带者,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含有_基因(填:A、a、B、b)的DNA片段为探针,与待测基因进行杂交,如果_,则说明8号为携带者。【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AaXbY (3). 1/4 (4). 3/4 (5). 产前诊断 (6). 可防止夫妇双方从共同祖先处继承相同隐性致病基因,降低子女患隐性遗
48、传病的概率 (7). a (8). 显示出杂交带【解析】【分析】由125可知,无中生有,女儿患病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5610可知,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6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1)由125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5610结合6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10号患乙病不患甲病,但其母亲5号是甲病的患者,故10号的基因型为AaXbY。根据7号患甲病可知,3号和4号的基因型为Aa,故3号和4号再生一个孩子,患甲病即aa的概率为1/4。根据10号患乙病可知,5号的基因型为aaXBXb,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故为AAXBY,5
49、号和6号再生一个正常孩子即A-XB-的概率为13/4=3/4。(2)孕期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禁止近亲结婚可防止夫妇双方从共同祖先处继承相同隐性致病基因,降低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3)8号是正常的男性,故不可能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b,8号甲病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若8号是携带者即AaXBY,应该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含有a基因的DNA片段为探针,与待测基因进行杂交,会出现杂交带。【点睛】伴X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伴X显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代代相传。38.图甲是基因型为
50、AaBB的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乙表示由于DNA中碱基改变导致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的过程,下表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表。据图回答: 第一个字母第二个字母第三个字母UCAGA异亮氨酸异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苏氨酸苏氨酸苏氨酸天冬酰胺天冬酰胺赖氨酸赖氨酸丝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精氨酸UCAG(1)据图甲推测,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可能是_。(2)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图乙中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该过程需要的模板是_;_酶催化;_做原料;_供能。 (3)上表提供了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如果图乙的碱基改变为碱基对替换,则X是上表氨基酸中_的可能性最小,原因是_。图乙所示变异,除由碱基对替换导致外,还可由
51、碱基对_导致。(4)A与a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_不同。【答案】 (1).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2).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3). DNA 分子一条链 (4). RNA聚合 (5). 四种核糖核苷酸 (6). ATP (7). 丝氨酸 (8). 需同时替换两个碱基对 (9). 增添或缺失 (10). 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甲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之间基因发生变化,其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RNA的结构有3个,即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突变是指
5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2、图乙中,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其次,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因此也可以进行转录。【详解】(1)由于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A和a位于一条同源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体单体上,所以图1细胞中的变异方式有两种可能,即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2)图中过程表示转录,所以含DNA分子的结构中都能发生。在真核生
53、物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分子。转录是以DNA 分子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做原料;ATP供能;在RNA聚合酶催化合成RNA的过程。 (3)图乙过程涉及到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在基因突变时,碱基对替换一般一次只能替换一个,而要使氨基酸变为丝氨酸需要同时替换两个碱基,所以可能性很小;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4)A与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其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识图是解答本题关键。39.普通小
54、麦为六倍体,两性花,自花传粉。小麦糯性对非糯性为 隐性。我国科学家用两种非糯性小麦(关东107和白火麦)培育稳定遗传的糯性小麦,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1)小麦与玉米不同一物种,自然条件下这两种生物_ (填“能”或“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存在_。(2)人工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的_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3)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有_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 _紊乱,导致配子异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六倍体小麦,这种变异属于_【答案】 (1). 不能 (2). 生殖隔离 (3). 雄蕊 (4). 3 (5). 联会 (6). 染色体(数
55、目)变异【解析】【分析】物种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且可以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详解】(1)小麦与玉米不是同一物种,二者存在生殖隔离,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2)人工杂交时,为了避免自身花粉和其他花粉的干扰,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的雄蕊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3)单倍体小麦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为六倍体,故单倍体小麦含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导致配子异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六倍体小麦,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点睛】单倍体小麦含有3个染色体组,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故不育,需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才可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