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043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8-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答案D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相应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Na内流时引起下一

2、神经元兴奋,而Cl内流时使下一神经元受到抑制,两者不能同时发生。2.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答案D解析神经元与肌肉之间具有“神经肌肉接点”,与突触结构类似,能使动作电位传到肌纤维内部。血液中K浓度的降低不影响兴奋由神经元向肌纤维的传递,故A项错误;去极化过程中,膜上的钠通道打开,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但不影响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故B项错误;动作电位爆发后,在沿神经元传导的过程中并不减弱或衰退,

3、故C项错误;血液中钾离子浓度急性降低,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增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所以会导致膝反射减弱。故D项正确。3.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突触小泡的运输所消耗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A正确;神经元与其他体细胞一样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B错误

4、;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是由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的,C正确;突触小体产生兴奋时,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才会由突触前膜释放,D正确。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答案B解析神经元受到的刺激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神经元的兴奋,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内K外流有关

5、,D错误。5.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C.ATP的合成和分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答案D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同时突触小泡膜转化成突触前膜,该过程消耗ATP,而ATP每时每刻都在合成和分解,A、B、C项正确;神经递质识别和结合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开启,大量钠离子内流,D项错误。6如图表示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6、由图可知,途径属于主动运输B.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C.正常情况下,“”表示的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D.静息时,由于途径的作用,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答案A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途径消耗ATP,故属于主动运输,A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也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B项错误;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会形成动作电位,故图中“”表示钾离子、“”表示钠离子,正常情况下钾离子细胞外浓度低于细胞内,C项错误;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D项错误。7现有四个刚制备的蛙坐骨神经肌肉标本(如图),给予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肌肉均能收缩。现将标本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任氏液中分别进行实验。现给蛙坐骨神经

7、各一个适宜的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任氏液能够保持肌肉的正常活性B.突触中乙酰胆碱含量最少和最多的分别为标本2、3C.标本1、标本2和标本4中的肌肉均保持松弛D.标本3中的肌肉持续收缩直至疲劳答案C解析任氏液为肌肉提供等渗环境,能够保持肌肉的正常活性,A项正确;标本2中由于肉毒杆菌毒素能够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所以乙酰胆碱的含量最少,标本3中马拉松会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被正常水解,因此乙酰胆碱的含量最高,B项正确;标本1处于等渗液体环境中,坐骨神经受刺激后肌肉会正常收缩,而标本2由于不能产生乙酰胆碱,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标本4中乙酰胆碱受体可与箭毒结合,关闭Na通道,从而不能

8、产生神经冲动,肌肉也处于松弛状态,C项错误;标本3中乙酰胆碱不能正常被分解,肌肉会持续收缩直到疲劳,D项正确。8.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传至末梢,释放_,作用于突触_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2)研究发现

9、,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_(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

10、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_(多选,只填序号)。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f序列完全不同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_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答案(1)神经冲动/兴奋神经递质后膜(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3)溶剂Macf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解析(1)灯光刺激大鼠视网膜细胞,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传至下一神经元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2)为探讨酶A活性对D鼠药物依赖的影

11、响,需设计对照实验,实验组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D鼠单位时间内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若实验组D鼠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则表明抑制酶A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3)探究特定RNA对D鼠药物依赖性的影响实验中,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需设置对照实验,即使用核苷酸种类、数目相同但序列完全不同的另一段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若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等因素对实验结果无影响。9.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

12、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

13、主要在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答案(1)缺氧时间(2)外降低(3)不能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主动运输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据之可判断自变量是缺氧时间。(2)静息电位时,该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由曲线图可知静息电位为负值,说明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的;结合题干中关于兴奋性的定义可知,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细胞产生兴奋的能力降低,该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3)在缺氧时间为2

14、0 min时,要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即阈强度)大于25 pA,因此,如果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最多的是第三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在跨膜运输方式中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当细胞在无氧培养液中,ATP的产生量逐渐减少时,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跨膜转运离子的过程会受到影响。如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递,这是因为()A.在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中兴奋传递是单一方向的C.在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特点,搞不清则易出错。正解B解析解题时应首先识别图中反射弧的结构。由图不难看出代表反射弧的神经中枢,由中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可知代表传入神经,则代表感受器,代表传出神经。兴奋是由(感受器)感受刺激后产生的。其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而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单向传递决定了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递只能是,而不能反向传递。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