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993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 中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增强,会导致组织水肿C. 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 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因此,图中是血浆;是淋巴;是组织液据此答题解:A、分别代表血浆、淋

2、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错误;B、为血浆,其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会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D、是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少,D错误故选:C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2.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 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 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

3、失衡有一定的关系【答案】C【解析】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由于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血浆中pH基本不变,A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所以说中暑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造成的,C错误;佝偻病与血钙过低有关,属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D正确【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3. 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A. 纤维素 B.

4、 激素 C. 尿素 D. 维生素【答案】A【解析】纤维素是植物中的多糖,不会出现在人体内,A正确;尿素高等动物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人体血液中含有尿素,B错误;激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C错误;维生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D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4.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A. 过敏反应增加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C. 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D正确。故本题选D。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免疫知识的

5、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5. 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凋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外来器官的排斥主要靠体液免疫完成B. 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是使胚胎移植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C. 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效应T细胞的増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D. 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答案】B【解析】外来器官的排斥主要靠细胞免疫完成,A错误;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是使胚胎移植

6、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B正确;效应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C错误;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器官的生理学基础,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6. 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则A. 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必定使其激素分泌增加B. 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乙图有关,与甲图无关C. 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D. 信号从细胞c传递到d的速度比从细

7、胞a传递到b的快【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7. 下图是人体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可形成不同的反射,这是由于的不同B. 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全被细胞吸收C. 刺激a处,b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刺激b处,a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D. 兴奋在a、b处的传导方向可以是双向的,而在c处只能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反射的概念、兴奋的传导、传递,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反射弧的模式图,综合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及神经元之间

8、传导的形式和特点。A.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所以不同的刺激下,人体可形成不同的反射,A错误B.有些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能被神经元再摄取而失活,有些递质被酶降解而失活,B错误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ab),因此刺激b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点,C错误D.a、b处都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要识记: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不同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可以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信号变化形式为: 电

9、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易混淆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并且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的8.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肌糖原可以直接补充血糖B. 健康人体内血糖维持在0.81.2g/L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不同D. 血糖调节中有神经调节途径【答案】A【解析】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葡萄糖并进入血液以补充血糖,A错误;健康人体内血糖维持在0.81.2g/L,B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

10、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C正确;血糖调节的途径之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D正确。9.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氨基酸衍生物,其调节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能识别糖皮质激素B. 刺激糖皮质激素释放的因素可能是血糖浓度降低C. 糖皮质激素对非糖物质的转化具有催化作用D. 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对血糖调节具有协同关系【答案】B【解析】据图示可知,识别糖皮质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A错误;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故刺激糖皮质激素释放的因素可能是血

11、糖浓度降低,B正确;据图示可知,糖皮质激素对非糖物质的转化具有调节作用,而不是催化作用,C错误;糖皮质激素能升高血糖,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二者对血糖的调节具有拮抗关系,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糖的调节及糖皮质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分析题图:该图是糖皮质激素调节细胞功能的示意图。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形成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并进一步启动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10. 油菜素甾醇是一种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的高活性物质,该物质对维持植物顶端优势、促进种子萌发及果实发育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油

12、菜素甾醇、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B. 植物芽的生长速度与油菜素甾醇的浓度呈正相关C. 多种植物细胞具有识别油菜素甾醇的特异性受体D. 油菜素甾醇通过调节基因组的表达影响生命活动【答案】B【解析】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油菜素甾醇也可以促进细胞伸长,A正确;油菜素留醇对维持植物顶端优势有重要的作用,说明油菜素甾醇的作用与生长素类似,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B错误;油菜素甾醇能够促进种子萌发、果实发育等作用,说明其可以作用于多种细胞表面的受体,C正确;油菜素甾醇类似于植物激素,通过调节基因组的表达影响生命活动,D正确。11. 如图为去除顶芽前后侧芽部位激素甲

13、和乙的含量变化以及侧芽长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激素甲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而来,激素乙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激素甲应为生长素,该激素具有两重性且只进行极性运输B. 激素乙应为细胞分裂素,该激素对侧芽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 去顶芽前,侧芽部位的激素甲均来自顶芽,运输过程消耗ATPD. 去顶芽后,激素甲和激素乙在侧芽的生长方面具有拮抗关系【答案】B12. 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犮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A. 脱落酸 B. 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 生长素【答案】A【解析】脱落酸是最重要的生长

14、抑制剂,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所以脱落酸降解或者被洗掉,解除其抑制作用后种子才能发芽水稻种子数量巨大,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更为实用【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应用【名师点睛】激素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1)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2)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器官脱落种子萌发13. 某同学利用燕麦幼苗进行如下三个装置的实验,请预测几天后幼苗茎出现向光生长的是A. B. 和 C. 和 D. 、和【答案】C【解析】I装置不透光,燕麦幼苗茎直立生长;II和III装置顶端右侧有小窗,且有光源,故燕麦幼苗茎向光弯曲生长。

15、故选:C。14.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B.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B【解析】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

16、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 知识要点总结:1 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 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15. 白尾黄鼠和骆驼是沙漠等干热地区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如图是白尾黄鼠和骆驼在高

17、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以下选项错误的是A. 白尾黄鼠的体温波动周期比骆驼短B. 白尾黄鼠周期性的高体温是对炎热环境的适应C. 由尾黄鼠和骆驼的体温变化过程与其行为和生理调节有关D. 环境温度达到42时,白尾黄鼠不能向外界环境散热【答案】D【解析】观察题图可知,与骆驼相比,白尾黄鼠的体温波动快、周期短,A正确;高体温状态下,可增加动物体内外的温度差,有利于动物向外散热,能提高动物对炎热环境的适应,B正确;动物的体温变化受其受其行为的影响,也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C正确;由图可见,白尾黄鼠的体温可达到43左右,故环境温度达到42时,白尾黄鼠仍能向外界环境散热,D错误。16. 下列

18、选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 钓鱼岛上的全部生物 B. 一块稻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C. 沙湖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D. 六盘山森林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其他微生物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根据上述的定义,A钓鱼岛上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A错误;B一块稻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属于种群,B正确;C 沙湖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C错

19、误;D 六盘山森林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D错误。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名师点睛】比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衰退、波动等,种群的增长曲线由S型曲线和J型曲线。2群落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演替。3生态系统研究的问题有结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稳定性。17. 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B. 图1中的a和b分别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

20、例C. 图2中的甲是出生率和迁入率D. 图2中的丙和图1中的a含义相同【答案】B【解析】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B错误;图2中的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与迁入率,C正确;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与图1的a含义相同;而丁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乙)死亡率,为年龄组成,D正确。18.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J”型B. 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 围湖造田可改变群落的结构但不会使群落发生演替D. 任何生态群落

21、进行次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答案】B【解析】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种群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数量特征还不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B正确;围湖造田可改变群落的结构,也会使群落发生演替,C错误;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才能形成森林,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理解种群增长的“S”曲线与“J”型曲线的形成条件以及对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类型的准确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 在林区放赤眼蜂,结果松毛虫大量减少,原因是赤眼蜂的卵产在松毛虫的卵里,使松毛虫卵的空壳率达97%以上,赤眼蜂的生

22、活方式及两者的关系实质是A. 捕食和种间互助 B. 共栖和种间互助 C. 共生和种间互助 D. 寄生和种间斗争【答案】D【解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几种方式。其中寄生、捕食、竞争均属于种间斗争。种间斗争在不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发生。如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或寄生于另一种生物或因为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相似而产生的对空间、资源的竞争。赤眼蜂的卵产在松毛虫的卵里,对松毛虫造成伤害,使松毛虫卵的空壳率达97%以上,因此赤眼蜂的生活方式属于寄生,赤眼蜂与松毛虫两者关系的实质属于种间斗争。故选:D。【点

23、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0. 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负反馈调节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其恢复力稳定性较高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A. B. C. D. 【答案】A【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低,错误;森

24、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多,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正确;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其能量流动能维持相对稳定,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正确;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

25、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21. 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和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 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C. 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输入的能量D.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能量金字塔,、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就是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该能量金字塔食物链可有多条,因为每个营养级生物不只一种,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所以答案C。22.

26、 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被遮光状态,从而减少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不正确的是A. 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B. 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C. 浮萍与藻类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D.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A项正确;浮萍分泌的有关物质能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说明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B项正确;浮萍与藻类之间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

27、,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D项 错误。23. 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 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答案】D【解析】放置灯光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点,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使昆虫向广口瓶移动,B错误;金属网不能阻止昆虫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否则广口瓶中的动物会减少,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

28、70%的酒精溶液,用于杀死、固定小动物,D正确。24. 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的是A. 信息素温度 B. 温度 C. 有机酸 D. 孔雀开屏【答案】D【解析】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温度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有机酸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D正确。25. 2017年4月,中国“蚊龙”号载入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脊热液区新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曾经认为是生命禁区的地方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奇异生物,包括海葵、海蟹、管虫、蠕虫及类似硝化细菌的硫化细菌、嗜热古细菌等许多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9、A. 海底黑烟囪”对于人类研究生命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B. “海底黑烟囱”处生存的生物(A+T)/(G+C)较陆地上多数生物要小C. “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固定的热能D. “海底黑烟囱”的微生物体内可分离出与Taq类似的酶【答案】C【解析】“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曾经认为是生命禁区的地方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奇异生物,所以“海底黑烟囱”对于人类研究生命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A正确;“海底黑烟囱”处生存的生物热稳定较高,所以其DNA中G与C的碱基对的比值较大,B正确;“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

30、固定的化学能,C错误;海底黑烟囱”的微生物体内可分离出与Taq类似的耐高温的酶,D正确。26. 我国某地自然保护区中大熊猫的数量急剧下降,动物学家将5只来自繁育中心的雌性大熊猫放养到该自然保护区中,10年后大熊猫的数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放养大熊猫,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B. 放养大熊猫,增加了种群的基因多样性C. 大熊猫数量的恢复,提高了物种丰富度D. 大熊猫数量的恢复,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放养的都是雌性大熊猫,因此放养大熊猫,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A正确;每一个物种包含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个种群,种群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加种群的基因多样性,B正确;大熊

31、猫数量的恢复并没有增加物种数目,因此没有提高物种丰富度,C错误;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物种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因此大熊猫数量的恢复,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27.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碳元素在食物链中的传递途径是ABB. 完成A过程的生物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C. 图示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D. 进行B过程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分解者【答案】C【解析】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是AB,A项错误;A过程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这是自养生物可以进行的过程,包括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其中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没有叶绿体,B项错误

32、;物质循环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项正确;B过程是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是细胞呼吸过程,所有生物都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项错误。28. 人类的下列活动中,不会引起水体污染的是A. 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 B. 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C. 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 D. 植树造林、退耕还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以及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都会引起水体污染,A、B、C三项均错误;因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作用,所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不会引起水体污染,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

33、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9. 2016年,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怔 B. 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 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 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答案】C【解析】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错误;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决定,B错误;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C正确;年龄结构稳定并不等同于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所以年龄结构稳定的

34、人群不一定保持零增长,D错误。30. 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0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最终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B. 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O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下降的原理相同C. 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可以缓解海洋酸化D. 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答案】C【解析】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大力植树造林,A正确;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0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下降的原

35、理相同,都是由于酸性物质增加引起的,B正确;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进而加重海洋酸化,C错误;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二、非选择题31. 下图表示肝细胞所处环境及其有关生理活动,据图回答:(1)细胞D所处的内环境是_,葡萄糖从血浆进入肝细胞并分解成丙酮酸至少要经过_层磷脂分子层。(2)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细胞A中的多糖是_,过程是在_细胞器中进行。(3)若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时,此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神经冲动传导到位于_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作用维持体温的恒定,此时_激素分泌会增多并作用于

36、肝脏细胞,促进图中的过程。【答案】 (1). 血浆和组织液 (2). 6 (3). 组织液 (4). 肝糖原 (5). 线粒体 (6). 由负变正 (7). 下丘脑 (8). 甲状腺【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肝细胞代谢知识,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表示肝糖原的分解,表示脂肪转化成葡萄糖,过程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丙酮酸形成丙氨酸的过程,表示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表示有氧呼吸的

37、第一阶段,表示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过程是合成脂蛋白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表示葡萄糖转化成脂肪,表示合成肝糖原。(1)细胞D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葡萄糖从血浆进入肝细胞并分解成丙酮酸至少要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肝细胞膜(1层膜)共3层膜,而细胞膜具有磷脂双分子层,故至少要经过6层磷脂分子层。(2)肝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细胞A是肝细胞,肝细胞中多糖是肝糖原。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3)若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时,此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神经冲动传导到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激素

38、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机体产热,所以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32. 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在人体内,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的。(2)兴奋从上图中的A通过_(填结构)传递到B时,B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为_。(3)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_(能或不能)被胆碱酯酶分解,原因是_。(4)已知某些神经元含有NO合成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M0可弥散到另一神经元发挥其生理作用,并起到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作用。那么NO相当于一种_。如果破伤风杆菌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因而引起肌肉痉挛和惊厥。由此可见甘氨酸能使下一个神经元_(填“兴奋”或“抑制”)。【答案】 (1). 反射

39、 (2). 单向 (3). 突触 (4). 正(正电位) (5). 不能 (6). 酶具有专一性 (7). 神经递质 (8). 抑制【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兴奋传导、传递机制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突触处兴奋的传递特点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在人体内,由于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导致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2)兴奋从图中的A通过突触传递到B时,B神经纤维膜内电位由正变负。(3)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不能被胆碱酯酶分解。(4)中枢神经系统中的NO可弥散到另一神经元发挥其生理作用,并起到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作

40、用,则NO相当于一种神经递质。破伤风杆菌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引起肌肉痉挛和惊厥,说明肌肉持续兴奋,说明甘氨酸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33. 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免疫,图中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_.细胞(细胞名称)。(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填字母)。(3)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结构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病。(4)当抗原经过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的主要特点是_。【答案】 (1). 体液

41、 (2). B细胞或记忆 (3). a、c、d (4). 自身免疫 (5). 数量多、速度快【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示免疫反应的名称及图中各物质或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分析题图: a表示B细胞;b表示浆细胞;c表示记忆细胞;d表示抗体。(1)从图中分析可得:此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浆细胞)来源可以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也可以记忆B细胞二次应答所形成。(2)题图中的a为B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以上四者中只有b浆

42、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3)免疫系统疾病分为: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而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其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抗体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属于自身免疫病。(4)题图中的d是抗体,当抗原刺激产生过程时,其反应是二次免疫应答反应,此过程人体内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大量抗体。34. 图甲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乙是该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特定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还缺少的生态系统

43、成分有_和_。(2)图甲中,若浮游动物和鲢鱼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4)图乙中,碳以_的形式在A和D之间循环,以的形式在B、C、D之间流动。(5)该池塘由于过度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发绿发臭,生物大量死亡,经过治理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6)最近发现一种含多溴联苯的阻燃剂随被污染的水流和北行风进入了北极,并在北极生物体内被发现,说明物质循环具有_,且在北极熊的脂肪组织中该物质

44、的浓度最高,此现象称为_。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熊出生率明显降低,其年龄结构将呈_型。【答案】 (1). 非生物的物质能量 (2). 分解者 (3). N+R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 CO2(含碳)有机物 (6). 次生演替 (7). 全球性 (8).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 (9). 衰退【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群落演替,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题的能力。分析甲图: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析乙图:A为非

45、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生产者。(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还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N+R。(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图乙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生产者。因此,碳以CO2的形式

46、在A和D之间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B、C、D之间流动。(5)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6)一种含多溴联苯的阻燃剂随被污染的水流和北行风进入了北极,并在北极生物体内被发现,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且在北极熊的脂肪组织中该物质的浓度最高,此现象称为生物富集。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熊出生率明显降低,其年龄结构将呈衰退型。35. 探究植物激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以菊花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表。测

47、定项目生长素浓度(lO6mol/L)050100150200主根长度(相对值)10.90.70.50.3侧根数目(个)46863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是由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5010-6mol/L时,_(填“促进”或“抑制”)侧根生长,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生长素浓度_(填“促进”或“抑制”)主根伸长,由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的作用特点是_。(3)若某同学由于操作疏忽,未对某浓度生长素溶液做标记,用该生长素溶液作用

48、于菊花幼苗后侧根的数目是6,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最简便的方法是将生长素溶液_(处理)后作用于插条,若_,则生长素浓度为15010-6mol/L;若_,则生长素浓度为15010-6mol/L。【答案】 (1). 调节 (2). 色氨酸 (3). 非极性 (4). 促进 (5). 抑制 (6). 两重性 (7). 适当稀释 (8). 生根数目大于6 (9). 生根数目小于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探究植物激素对根生长的影响,以表格为载体考查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需要学生对表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便可得出相关的结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

49、知,对于主根而言,生长素浓度为0时,生根数为1,在020010-6mol/L范围内,生根数均小于1,说明此浓度范围内的生长素对生根起抑制作用;对于侧根而言,生长素浓度为0时,生根数为4根,在020010-6mol/L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生根数先增加后减小,并且在20010-6mol/L时,生根数为3,小于生长素浓度为0时的生根数,说明此浓度的生长素对生根起抑制作用,而015010-6mol/L范围内的生长素对生根起促进作用。(1)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分析表中数据可

50、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生长素浓度为15010-6mol/L时,侧根数目高于生长素浓度为0时的,因此该浓度促进侧根生长;而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生长素浓度抑制主根伸长;由表中数据及试题分析可知,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的作用特点是两重性。(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对于侧根而言,生长素浓度为010-6mol/L时,生根数为4根;随着浓度增加,生根数先增加后减少,到15010-6mol/L时,生根数为6个。现有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作用于插条后生根的数目是6,此浓度可能是5010-6mol/L或15010-6mol/L。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可将生长素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插条,若生根数目大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l5010-6mol/L;若生根数目小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5010-6mo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