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98.50KB ,
资源ID:729704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970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测:考点2 中国古代农业与近现代中外对农业的改造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测:考点2 中国古代农业与近现代中外对农业的改造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doc

1、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强秦国实力 B发展农业生产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限制商业活动1A解析:当时群雄争霸,只有增强实力,才能生存,才能一统天下。2北魏均田制 ( ) 确认了农民对其所使用土地的所有权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A B C D2B解析:农民所受“露田”死后归还,所以农民并未完全取得土地所有权;均田制只是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与减轻农民负担无关。3 下列关于隋唐农业生产状况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圩田比较普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放火烧山的现象很多

2、茶叶成为唐代生活必需品黄河流域出现了曲辕犁。利于水田耕作A CCD3A解析:曲辕犁出现于江东地区。4春秋战国时期,造成黄河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并使南北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B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众多 D北方铁器和牛耕的大力推广4D解析: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5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地主贵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5B解析:从募役法的内容和作用可得出答案。6 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 )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

3、地租 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6D解析:赋役征银的规定有利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7 明清时,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有 ( ) 引进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 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形成产品集散地茶叶普遍种植,政府开始征收茶叶税ABC D7B解析:是唐朝时的现象。8 明清时期,政府都采取措施,鼓励垦荒,同时大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大力推广多熟作物。这反映出 ( ) 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 统治者鼓励对外交往和贸易 统治者仍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当时人口的增长已给社会经济造成压力A BC D8C解析:引进作物新品种与对外贸易是不同的,题目中的现象只能反映重农

4、而不能反映抑商。9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B把农业和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这一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9C解析: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0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重视农业生产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重视边境防御10C解析:注意结合北宋的社会环境理解本题,读懂引文的意思。11 天朝田亩制度没

5、能实施的原因有 ( ) 紧张的战争环境 不能代表农民阶级的意愿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蜕变 脱离当时社会实际和生产力水平AB C D11D解析:不符合史实,与题干无必然因果关系。12 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 ) 不能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 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只学习两方先进技术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A B C D12D解析:思考本题时,不仅要找出二者的局限性,而且要是它们共同的局限性。13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 )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在形成

6、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3B解析: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民既有反剥削压迫的革命性,但又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封建主义而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14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使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D使革命政府缺乏经济后盾14C解析: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就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15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5C解析:从1949年到

7、1957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的变革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土地所有制的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它对农村生产力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B项和D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16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所经历的步骤,按照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 A土地改革一农业合作化一人民公社化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农业合作化一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化一土地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人民公社化D农业合作化一人民公社化一土地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A解析:建国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时间分

8、别是1950年、1953年、1958年和1978年。因而A项正确。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实质上是 ( ) A限制农村中的封建剥削 B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剥削 C建立起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D调动地主抗日的积极性17A解析:地主减租减息的规定,只是对封建剥削作限制,而没有废除。18 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 ( ) 生产自主权纳税自主权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A BCD18D解析:税收具有固定性、强制性的特点,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19 18世纪英国议会通过圈地法令,结果“虽然种地的人少了,但土地提供的产品和过去一样多,或者比过去更多,因为伴随土

9、地所有权关系革命而来的,是耕作方法的改进,协作的扩大,生产资料的聚集等等”。以上材料 ( ) 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反映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A B C D19D解析:注意认真读材料,准确理解其含义。20 美国的“西进运动”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其不同点是 ( ) A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B开拓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 C导致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劳动力条件20D解析:西进运动并没有提供劳动力条件。二、非选择题21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素有“农,天下之本”的古训。党的十六大指出:

10、“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我国的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各出现了什么现象?试结合史实简要分析其原因。面对人口的增长,当时政府解决农民口粮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2)结合史实分析图二中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400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措施?21(1)17世纪中期我国人口骤减,耕地面积缩小的原因:明朝后期社会黑暗,赋税沉重、天灾不断,明清之交长期战乱。18世纪我国人口增长迅速,耕地面积也有所增加。原因:清朝前朝统治者调整政策,重视农业;

11、康熙、雍正时赋税政策的改革,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解决办法:推广种植玉米、甘薯,利用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 (2)主要原因:建国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及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由于“大跃进”及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粮食产量严重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农业生产条件与技术显著改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措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控制人口增长;增加科技投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2 阅读下列材料

12、: 材料一: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指出:平均地权是由国家通过征税和收买的办法,使土地之增值收归国家,对缺乏土地的农民,则由国家给予土地,资其耕作。不久又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材料二:在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经济管制的形式,农民是一大批管制和立法的受益者,这些管制和立法主要通过削减农产品产量以及国家储备农产品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到1982年底,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主要形式。到1985年,全国有6000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中。 材

13、料四:“中国现在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这场制度革命的核心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和邓小平在对待农村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罗斯福为提高农民的收入采用了何种方式,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人均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中国耕地不断减少,少25374万公顷。用地理知识分析造成耕地减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4)简述新中国历史上的前两次“解放农民”的时间、内容和结果。(5)综合以上材料,

14、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的认识。22(1)差异: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邓小平采取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的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的繁荣。(2)方式:主要通过削减农产品产量以及国家储备农产品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3)自然原因:灾毁耕地。水土流失。社会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4)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

1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是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认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获得巨大成功。当前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农民收入,让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器。23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材料一:中共中央1942年通过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地

16、权、财权,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故于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政策,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日报1942年2月6日 材料二: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

17、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238页 材料三:经过农村经济改革,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还应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国家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就增加300亿元以上。目前农业收入偏低的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规模不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平均已达3:1,我国仅为O6:1;发达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达到全部农产品的80以上,我国尚不足40。 (1)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18、简述两种土地政策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改变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谈谈当前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应采取什么措施。23(1)基本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主要依据: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要改善农民生活,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也要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

19、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 (3)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应该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和规模,增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收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和投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24 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阅读下列图文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2)依据上图,指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并结合

20、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3)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4(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2)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原因:实行“摊丁入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商业和外贸有所发展;外国资本渗人。 (3)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考点小资料 “以农为本”古今一理 中国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绕不过去的关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

21、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扭转的问题。其基本特征是:过多的人口拥挤在农村,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劳动生产率低,就业不充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很低,而资源掠夺性使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国土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着手农村税费改革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总理温家宝多次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今年的政府工作要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