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课题】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学重点】斯大林经济体制【教学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教学思路】1.本课覆盖从1918年到二十世纪中期苏联(俄)经济政策的三次变动,内容多,围绕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中心设计如下的教学框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前进,再前进!(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后退,再后退!
2、(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3.斯大林模式(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加速,再加速!(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重视理论总结和概念阐释。本课内容是苏联(俄)领导人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思考、应用和创新,同时从苏联(俄)国情出发,探索应对经济政治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在教学中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生产关系应该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不断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建设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重要概念的阐释:如国家资本主义、按劳分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3.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比如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
3、主义政策措施的比较;列宁经济思想与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比较;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比较。【核心素养的渗透】1.唯物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辩证地看待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双重作用。2.时空观念:结合十月革命至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包括苏俄)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推行的现实因素。3.史料实证:阅读分析文字、图表、数据材料,体会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从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不同史料的对比互证中,接近历史的真相。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性分析战
4、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以及客观地评判。5.家国情怀: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国情;认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其探索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财富。从苏联(苏俄)的经济体制探索中思考它留给我们的启示。【课前阅读】新课学习之前,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关于俄罗斯的阅读材料,扩大视野。如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学者政治家对俄罗斯民族的定位、普京对苏联历史的评价等等。课前播放苏联音乐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感受苏联的文化,让音乐把学生带到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彼得留拉凶恶的匪帮,来到我们的家乡”,“伟大的列宁领导我们前进,我们走向
5、自由光明”。【教学过程】导入:喀琅施塔得要塞水兵暴动1921年2月28日,苏俄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要塞2.7万名水兵发动起义,起义者反对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取消粮食征购,夺取苏维埃政权。水兵起义震动了苏俄,因为仅仅在三年前,也是在喀琅施塔得要塞,也是这支水兵,波罗的海舰队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冬宫,发出了十月革命开始的信号。面对喀琅施塔得要塞水兵暴动,列宁命著名将领图哈切夫斯基率领8万红军前往镇压,但是水兵坚决抵抗,没有一个人投降。那么,这三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曾经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变为顽强的反对者呢?新课教学: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前进,再前进!1. 背景2. 目的PPT出
6、示十月革命后苏俄国内战争形势图,从图中看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国内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白军和协约国帝国主义纠合越来,要把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维埃统治范围仅占全国的1/4,而且基本上不是产粮区,苏俄粮食和军事物资匮乏。根据材料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是:国外敌人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力量叛乱,新政权形势严峻。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保证军事胜利,“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阅读教材,填充表格,提纲挈领地把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学生活动:表格填充如下:概念阐释:什么是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如何推行?实物配给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做法?4.特点问
7、题思考:通过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采用军事和行政命令的方法,带有强制性。PPT出示材料: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问题思考:马克思的设想包含几个要素?PPT上师生互动:学生回答,教师在PPT上以色笔画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几个要素(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直观地呈现出来。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列宁发现这一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有一些相似之处,于是他在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这个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带有第二个目的: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
8、义。继续思考:列宁的想法是前进,再前进,直奔共产主义。那么,这两个目的达到了吗?5.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PPT展示几则反映1921年的苏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材料:1921年苏俄大饥荒的照片、1913年和1921年苏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粮食产量的对比图。 1921年苏俄发生大饥荒,大饥荒中饿死的人堆积如山,据统计死亡人数有520多万,创下了欧洲史无前例的纪录,西方记者到苏俄拍下了一组照片,饿殍遍地。为什么会发生大饥荒?对比1921年的粮食耕种面积和产量比起1913年下降了三分之一,可见大饥荒大死亡并非天灾而是人祸所致。为什么喀琅施塔得要塞水兵暴动呢?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民家庭,
9、深知农民疾苦。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学生活动:全面地了解,一分为二地评价: (1)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消极方面: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苏维埃面临新的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后退,再后退! 1.目的1921年苏俄经济严重萧条,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极其不满,喀琅施塔得水兵坚决暴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论粮食
10、税)他又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改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目的: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2. 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及其特点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四个方面是怎样做的。填好的表格如下:师生互动:概念阐释:国家资本主义、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允许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这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指的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分配上,劳动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为按劳分
11、配。教师: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哪里?也就是说,它用什么手段发展经济呢?学生:“新”在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教师: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在生产关系上是更激进还是较保守呢?学生:较为保守。教师:此时,列宁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觉得有必要后退,再后退。这种生产关系的后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学生:生产关系应该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的水平。3.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PPT呈现图表材料:1913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变化图表、工业生产指数变化图、列宁对社会主义的不同看法学生活动:归纳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12、现实意义:得到广大工农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三、斯大林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加速,再加速!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当上苏联最高领导人,他的理念是加速,再加速,尽快使苏联强大起来。1.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背景 (1)国际:面临帝国主义敌视和战争威胁(2)国内: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落后 PPT呈现材料: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和斯大林关于经济发展的看法材料: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
13、林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从斯大林的话语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教师在PPT上以色笔划线。教师: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应该怎样进行?学生:高速发展,以重工业为中心。教师:苏联非得那么快速实现工业化吗?学生:因为国际方面,它面临帝国主义敌视和战争威胁;国内方面,它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落后。2.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高速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 PPT呈现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材料:充满美好景象的农业集体化宣传画、关于农业集体化残酷现实的语言与数据:“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斯大林 19291933年苏联大约有700-900万富农被杀害。19321933年乌克兰饿死350-
14、400万人,1937年与1926年相比,苏联农业人口减少了1030万。 摘自徐天新苏联史史料实证:这两组材料分别从官方的角度和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农业集体化。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历史的真相?(搜集多方面的材料,对材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教师:斯大林为什么要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学生:为了给工业化积累资金、提供原料,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PPT呈现材料:五年计划宣传画:苏联把计划作为经济发展的指令,计划就是法律,计划就是命令。问题思考,比较学习: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什么不同?师生互动:西方一般先在轻工业起步,再发展重工业;苏联直接从重工业入手。西方工业化用时较
15、长;苏联高速发展,快速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西方是私人投资,市场调节;苏联是国家主导,计划推进。3.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特点)问题:与新经济政策比较,斯大林经济体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济管理方式上有何不同?师生共同完成: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的有制并存单一公有制经济管理方式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等来管理高度集中的管理,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所以,斯大林经济体制又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4.评价:PPT呈现一组材料,多方面反映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影响。(1)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
16、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这是自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民族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凭借武力占据了世界制高点。 图片:第聂伯河水电站(欧洲最先进的水电站)、米格飞机、喀秋莎火箭炮(苏联战斗力很强的武器)连对手丘吉尔都称赞:“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2)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为什么能够做到?因为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这为二战的胜利奠定基础(3)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
17、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此时西方被经济大危机笼罩,经济学家和普通民众都在思考苏联经济体制的成功之处,并尝试着借鉴。(4)一个极其严重的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使经济比例失调(5)个不能回避的问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6)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
18、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使用计划指令管理经济,排斥市场作用,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学生活动:在了解前面材料的基础上,全面看待斯大林经济体制评价(1)突出成就:实现了工业化;为二战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基础;开创新的经济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借鉴(2)严重弊端:结构太偏;民生太苦;农民太亏;管理太死;体制僵化、模式化,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发展埋下隐患小结 课堂时间有限,启示作为课后思考题。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与生产力相适应;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不断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建设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