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916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三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水平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图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据此判断,图中处的政权应为()A孙吴 B南齐 C北宋 D南宋答案C解析处首都为东京,可确定是北宋,为辽,为西夏。故选C项。2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答案C解析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并不一定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

2、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3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A项错误;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增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运行的环节,降低

3、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制约,故D项错误。4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可知针对官员懒政的情况对官员进行考核,故D项正确。5据宋史记载,

4、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人物官职事迹人物官职事迹郭进登州刺史、卫州刺史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刘谦邠州知州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刘福卫州刺史、雄州刺史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马怀德雄州知州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高化知事诸州(具体不详)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马知节知益州兼转运使;主政枢密院十年马枢密知节劲直抑好强,恤孤弱孟元沧州知州家有文风;应变活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C统治者改变崇文抑武的政策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对担任过知州的武将的事迹的记载,可知他们在地方吏治中发挥了重要的

5、作用,故选B项。当时地方知州主要由文官担任,排除A项;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一直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百姓对文官的态度,排除D项。6“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金军不能有效南侵,同时南宋不足以打败金国,此后一年,绍兴和议签订,故可以说明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选A项。7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

6、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这深层次反映了()A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 B南宋租赁经济盛行C经济再发展资金不足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赁金日增”说明南宋租赁经济盛行,但这是表象,不是深层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南宋租赁经济发展,其深层次说明富家巨室将财富投资到土地而不是投入再生产,表明经济再发展资金不足,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指的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材料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项错误。8辽建国后,皇帝按春夏秋冬四季外出游猎,朝中官员随行,并于

7、游猎地区设置行帐,名为“捺钵”。其中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与南北面诸大臣会议国事;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与南北面大臣议国事及接受外使朝贺。捺钵制度()A说明辽帝国保留了草原习俗B说明辽朝中央集权制尚未稳固C反映出辽代并没有固定的都城D纯粹是皇帝游乐、休闲的需要答案A解析草原生活是流动的,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故选A项。9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 B解决了“冗官”问题C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 D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答案C

8、解析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材料表明海陵王将该制度下其中的一级改为了汉官系统,这就推动了地方官制的统一,故选C项。这只是取消该制度下的某一级,并没有废除整个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官员设置会减少,而且金朝也不存在冗官问题,故排除B项;这是汉化,弱化民族性,故排除D项。10据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机构

9、分工明确,其中设置御史台是为了监督“管行政的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都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成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故D项错误。11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中“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

10、边”为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12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

11、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据此可知()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只涉及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概况,未提及其对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与北宋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北宋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13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

12、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表明宋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城市功能的变化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比唐朝稳定答案B解析依据“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可知宋朝城市功能有所变化,其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题干只强调宋代经济生活的繁荣,无法体现其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然商业有所发展,但统治者依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题干只强调宋朝城市管理比唐朝多了一个目的,即经济管理,无法体现其城市比唐朝稳定,D项错

13、误。14两宋时期,政府针对众多官员经由当时最大外贸港口广州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的情况,陆续制定颁发了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多部反走私或带有反走私内容的法令。这反映了()A当时官员以权谋私问题很严重B宋代海外贸易受到制度约束C市民反对官员的偷渡走私行为D政府禁止官员进行经商活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政府针对众多官员经由当时最大外贸港口广州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的情况,陆续制定颁发了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多部反走私或带有反走私内容的法令”推知,官员走私或参与走私情况严重,政府不得不立法加以禁止,故A项正确。宋代海外贸易受到鼓励,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主

14、体是“政府”,非市民,故C项错误;政府反对的是官员偷渡走私贩运,故D项错误。15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政治中心转移的影响答案D解析对比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可以发现元朝大运河河道不再经过洛阳,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没有实现经济形态的变革,故B项错误;隋朝与元朝都强化了中央集权,且元朝大运河河道不经过洛阳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经过洛阳是因为隋朝为加强统治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东都,而元朝以大都为都城,不

15、再设洛阳为东都,说明政治中心的转移影响了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故D项正确。16学者蔡仁厚提出:“(理学)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这表明他认为理学()A以先秦儒学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念B使先秦儒学发展为人性修养的学说C以先秦儒学来对抗佛道学说的冲击D在佛道学说体系之中发展先秦儒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理学)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可知其认为理学以先秦儒学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故A项正确。理学不仅是发展先秦儒学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以先秦儒学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抗佛

16、道的冲击,故C项错误;理学并不是在佛道学说体系之中,而是在儒学体系中,故D项错误。17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李清照作诗乌江,内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A对南宋覆亡的遗憾B恰遇婚姻变故时的无限伤感C对政治腐败的不满D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答案D解析南宋的灭亡是在1276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可知,李清照此时未遇婚姻变故,故B项错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创作于1129年,北宋1127年被金所亡,李清照追思楚霸枭雄,

17、敬佩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表达了作者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故D项正确,C项错误。18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说明当时已有以观星、观日、观指南针确定方位和嗅泥推测船之方位的方法,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思想迷信的存在,

18、故B项错误;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看不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古代中国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故D项错误。19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由此可知()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风俗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治国水平,故B项错误

19、;材料没有提到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故C项错误;理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材料中绘画注重意境相符,故D项正确。20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元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与艺人为伍,他们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这表明元杂剧()A舞台语言通俗易懂 B是阶级矛盾激化产物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 D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可以推断出元杂剧舞台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元杂剧舞台语言通俗易懂,不能说明元杂剧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

20、,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元杂剧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忽必烈以前,蒙古国一直采取草原本位的统治政策,汉地管理混乱。与其诸位前任相比,忽必烈受到过更多的汉文化熏陶,并且是以汉地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夺汗位,因此即位后将统治重心放在了汉地。在由翰林学士承旨、原金朝状元王鹗起草的即位诏书中,忽必烈指出了前代大汗的政治路线“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弱点,进而提出“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的立国方针。这是蒙古大汗第一次专门向汉地颁发用文词典雅的汉文文言写成的即位诏。它足以向中原百姓表明:新即位的忽必烈不仅仅是蒙古

21、的大汗,同时也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皇帝。中原士大夫经历过长期异族统治,民族意识并不很强,又饱尝战乱之苦,渴望安定。在他们看来,“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忽必烈正是他们要求的新主人。材料二蒙古国家统治重心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汉法”的推行,即有计划地吸收、采用前代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忽必烈在位初期推行的“汉法”主要包括: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王朝官僚机构;定都汉地;实行重农政策;尊崇儒学。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

22、、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作用。(6分)答案(1)原因:草原本位统治政策不能有效管理汉地;忽必烈依靠汉地力量取得统治权,即位后统治重心转移;忽必烈要用汉文化建立起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忽必烈得到中原士大夫的认可和支持。(8分)(2)作用:奠定了中央集权王朝的基本框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蒙古国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蒙古国最终转变为元王朝。(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由“采取草原本位的统治政策,汉地管理混乱”得出草原本位政策无法有效管理汉地;由“忽必烈受到过更多的汉文化熏陶,并且是以汉地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夺汗位向中原百姓表明:新即位的忽必烈不仅仅是蒙古的

23、大汗,同时也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皇帝”得出忽必烈依靠汉族力量夺权,准备以汉文化建立对中原的统治;由“则中国之主也”得出汉族知识分子对他的支持。第(2)问,结合所学元朝历史地位的相关知识,从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蒙古封建化过程,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分析回答。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朝代民族融合的表现先秦时期远古时代,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大国,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在黄河流域

24、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北魏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辽宋夏金元时期建立辽的契丹,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逐渐发展起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吸收了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东北女真,灭辽亡宋,承继了辽汉文化。元代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列为第三等级。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结合表格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

25、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2分)阐述:炎黄时代,通过部落战争,炎黄在黄河流域建立大联盟,使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先秦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为秦汉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不断交往,各民族杂居,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统一提供了条件。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加强了遣使、朝贡、互市和联姻等交往,进一步促进民族大融合,推动元代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综上所述,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10分)解析围绕材料主旨“民族交融”拟

26、定具体论题,可从民族交融的原因或发展过程着眼,也可从民族交融的作用或影响入手,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恰当。2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

27、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骆玉明中国文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并概

28、括宋代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词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8分)答案(1)背景:统治阶级忽视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追求奢靡享乐。(2分)进步: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务实。(4分)(2)特征:平民化、世俗化;具有娱乐艺术性;自由活泼。(4分)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得出统治阶级忽视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追求奢靡享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得出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务实。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词是小道”“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得出平民化、世俗化;具有娱乐艺术性;自由活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由“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得出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由“(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得出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由“诗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得出更能表达个人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