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250.50KB ,
资源ID:72916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916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一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一单元 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一单元水平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巫山人遗址答案C解析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数量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为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故选C项。2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距今六七千年”和图一磨制石器钻孔石斧可以推断是处于新

2、石器时代,故选B项。3在商朝前朝,商王对祖先的祭祀,往往只针对其上三代以内的直系尊长,而周祭是商朝中期以后商王及王室贵族对其祖先轮番和周而复始的祭祀。其基本方式就是将诸先王先妣以其世次、亲疏排入祀典祭祀。周祭的出现反映出商代王室()A对嫡系血统关系认知的深入B在分封制上更注重王室贵族C在以周祭方式强化中央集权D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已臻完善答案A解析“周祭是商朝中期以后商王及王室贵族对其祖先轮番和周而复始的祭祀。其基本方式就是将诸先王先妣以其世次、亲疏排入祀典祭祀”强调对直系血缘的强化,故A项正确。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才建立,B项错误;商代未实现中央集权,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王位继承,D项错误。4周初建

3、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下()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可知,分封制下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制衡”,排除D项。5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

4、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答案D解析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利用礼乐制度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故D项正确。6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B王权未完全确立C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D私有制逐渐建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是封

5、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的必然结果,政治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故A项错误;夏商以来王权就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可以看出国家内部政治斗争十分剧烈,私室僭越,政治失序,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私家势力逐渐上升,但未涉及私有制的建立,故D项错误。7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B解析材料中仅仅是将少数民族称为“

6、戎”“夷”,不涉及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戎”“夷”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华夏各族之间并未有此贬低性的称呼,这说明当时对华夏族和少数民族区别对待,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文明的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族的认同,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8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

7、并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未提及是公田还是私田,故B、D两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故C项正确。9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又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说明()A先秦兵家反对不义战争B先秦军事理论趋于成熟C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D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兵家对于战争审慎的态度,并未提到对不义战争的看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此时的军事理论趋于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兵家思想,并未提到此时的社会背景,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明主虑之

8、,良将修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得出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故D项正确。10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A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当时出现了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帝王任免,而不是世袭,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相,可知与传统一人代表一国不同,故D项正确。11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

9、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B各诸侯国以农立国C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D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诸侯国治理洪水是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各诸侯国为防水患各自为战,反过来说明,单从治水就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来协调,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12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

10、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经常流动,且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这样使地方官员之间不熟悉,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故A项正确。流官制防止官员与当地势力联合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故B项错误;流官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故C项错误;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地方官员经常流动,对地方事务不够熟悉,地方官员之间疏离,因而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错误。13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

11、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A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秦始皇喜欢游历C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立国根本,法律制度细密而又严苛,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秦始皇游历的主要目的在于示强,以威服海内,并不等同于喜欢游历,故B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两块秦刻石辞,主要内容在于规范各地的风俗,说明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故C项正确;七块秦刻石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故D项错误。14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

12、主义统治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这有利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巩固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项。15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军大多为六国后裔,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秦将的领导,反映出秦朝时六国后裔对秦文化没有认同,故D项正确。16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

13、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刘邦的做法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故A项错误;帝王的治国思想中存在宗法制的影子而不能说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项错误;秦始皇想将皇帝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刘邦约定非刘氏不王,都体现了其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17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

14、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材料未提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强调某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18两汉三国学案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

15、B儒学被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答案B解析“表明”一般要求回答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引经”的背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可知,儒学被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代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学被用于国家政治,而非日常生活,故D项错误。19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王国问题死灰复

16、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答案C解析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刺史职能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州在东汉时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刺史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20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

17、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而非钱宝琮对待科研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中国古代科学注重实用,缺乏理论探索,B项正确;材料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性,故C、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10分)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

18、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

19、角及理由。(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答案(1)方面:制度建设。(2分)措施: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2分)(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2分)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2分)(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得出是制度建设方面。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方面的措施,如废分封,行县制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秦人抛弃了“王德”,表明是从道德的视角进

20、行评价。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得出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对改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要论从史出。2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议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1、;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的经济主张的不同。(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11分)答案(1)儒家

22、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涉甚少;汉武帝主要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多。(4分)(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需重视耕战。(5分,两个要点4分,三个要点5分)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待解决;对匈奴战争导致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影响。(6分,任意三个要点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可知,儒家主张藏富于

23、民、安定公平、节用仁义;根据材料二“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汉武帝增加税收、盐铁官营,与民争利。第(2)问,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争霸战争等角度分析。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王国问题、对外战争、重农抑商等角度分析。2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

24、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

25、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6分)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6分)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

26、荣;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3分)(2)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可得出,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根据材料一“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上,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根据材料一“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可得出,思想上,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阶级结构上,士阶层崛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两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得出受统治者的推崇,根据材料二中“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得出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根据材料二中“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得出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