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案十九把握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法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
2、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
3、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
4、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的亲人、失去的情感分割,生命最终
5、变得短暂了。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高僧,希望高僧能救活她的儿子。高僧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1.(分析句段作用)文章第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请分析其作用。2.
6、(把握文章思路)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二、仿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桐树下的茅屋陆春祥1931年的暮春三月,我的近邻,富阳人郁达夫,去富春山拜访严子陵。到桐庐时,已经是灯火微明的傍晚,他在桐君山对面的码头附近找了家小旅馆住下,次日再往严陵去。这天夜里,他摸黑登了桐君山。2021年5月27日傍晚,我从杭州回桐庐,也在富春江边一家旅店住下,大江对面就是桐君山,我是特意找的,为的是随达夫先生夜登桐君山。游宏和赵华丰兄陪我登山。九十年前的码头,今日依然是,不过,码头与桐君山之间,早就修了一座悬索桥。微茫的夜暮中,渡口不见洗夜饭米的少妇,停着两只游轮,走上桥一看,桥两边插着不少渔竿
7、,夜钓者或坐或站,边上放着桶,手上大多捏着烟,眼睛死死地盯着江面,这里是分水江与富春江的交汇处,应该有鱼。我们停下来看。一人捏灭烟头,将垂下的线慢慢收紧,再高举钓竿,屏气凝神,朝高空外用力抛去,他是在钩鱼。这样的方式,我在运河边也常见到,但几乎没见到过有人钩上来。这里不一样,若干年前,我就在富春江一桥那边看到,有人经常从江里钩出大鱼,大的有十几斤重。钩鱼要碰运气,但也要看江中的鱼多不多,鱼正在行进中,钩砸下来,一砸一个准。我们在桥上几乎是踱步,走几步,看看此钓者,再走几步,看看彼钓者,我主要想看看他们桶中的鱼。接近索桥的终点,我们朝桥的左下方看,有一排房子,依旧有人住着,边上有一条沟坎,通往江
8、中。游宏说,这里原来是桐庐造船厂,那沟就是船下水时的通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是规模较大的船厂,这里,他以前经常来。我问为什么?他答,琼莲的奶奶就住在这里。琼莲是他的夫人。难怪,他对这里这么熟悉。索桥的右下方,也有一幢房子,不过已经破旧,房子通往江面,有石级小道,游宏说,那里,应该是郁达夫渡船到达上岸的地方。仿佛看到一个瘦削的布衫身影,从小舟中跳上岸,往山上来,刚走几步,一个踉跄,黑影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此时,小舟中又跳出一个人,紧走几步,将一盒火柴递给了黑影。黑影没有说感谢的话,他想,或许是刚刚给的两角渡钱起的作用,因为平时渡船只要两三枚铜子而已。那黑影开始登山,走几步,划一根火柴,上得
9、半山,新月挂在天上,夜空也开朗了许多,路也有了规律,蒙蒙中如一痕银线一样。整座山,一个黑影,在微月下慢慢移动。我们也开始登山,今晚路灯为什么不亮?我正在问,游宏已经打开了手机的电筒,我们跟在他后面,一步一步登山。桐君山海拔只有87米,没登多少台阶,转过几个弯,就到达“仙庐古迹”的圆洞门,桐君祠就在前面的院子里。走进院子,左边那排墙壁上,镶嵌着十块唐朝至清朝桐庐、分水有关历史的老碑石,没有灯,借着手机光,摸一摸,就算看过了。桐君祠大门紧闭,看不出什么,不过,我知道,里面有桐君老人的塑像,还有中国美院师生雕塑的长25米、高4米多的历代名医群体全身塑像,这些名医身处山崖溪壑间,身旁有羚羊、松鹤、仙鹿
10、、神猿陪伴,场景生动活泼。转到白塔处,忽然透亮,白塔上有灯光设置,它的亮光,江对面也能远远看得见。桐君塔南侧,是四方亭,我们坐在亭子上,看对岸五彩璀璨的灯光,看山下码头辉煌闪耀的灯火,说达夫先生那夜登山的事。江水泛着亮影,流光溢彩。看,达夫先生上到山顶了。黑影走到女墙外,轻轻推开虚掩着的门,进了栅门,再走到道观外(桐君祠那时应该改成了道观),两扇大门紧闭,里面的老道士早已睡下,他站了一会,再坐到道观前的石凳上,默默地看桐江和对岸的风景。看着闪烁的光,黑影的内心翻滚,坐在山上看江景,这不是第一次了,可这一次有别样,他甚至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在这个地方结庐读书吧,颐养天年,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都
11、让它滚江里去吧!说到达夫先生的这个想法,游宏和华丰兄也都开心,桐庐确实是宜居闲居的好地方,桐君、严子陵及数千年来追随他们而来的无数隐逸者,都想在富春江的山水间安放自己的心灵,“望峰息心”,息掉那颗名利之心,做一些让内心踏实的事,简单生活。达夫先生下山走得很快,我们也很快,一会就到了山脚。过索桥,夜钓者更多,桥头停着两辆旅游大巴,正在等候夜游的旅人。桐庐,这座美丽桐树下的房子,现在来此慕桐君严陵观山水的,每年已经超过两千万人次,其中有数百万来自海外。次日清早,我从酒店下楼,跨过滨江路,沿江晨练。两江口阔大的江面上,瓯鹭上下翻飞,江边晨练者已来来往往,站在亲水平台前,江风轻拂我脸,看对面桐君山,葱
12、郁的山顶上,桐君塔在晨阳中洁白显眼。盯住眼前的山和水,目光凝视,足足一刻钟,庐桐,在桐树下结一座茅屋,我想让这极短的片刻,连接起桐君时代的古老时光。我停下了脚步,想象一时激荡而澎湃。(节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9月6日,有删改)注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取双线结构,虚实交融。“我”和达夫先生“一起”夜登桐君山,感受桐庐胜景,悠然而生隐居之情。B.第7段“我知道”三个字说明
13、作者已不是第一次来桐君山,之所以多次来访,一为真爱,二为追随郁达夫足迹。C.“江水泛着亮影,流光溢彩”,运用双关手法,既是现实闪耀的灯火,又写出郁达夫在作者心中的光辉形象。D.“达夫先生下山走得很快”,表明其坚定的爱国信念:以天下为己任。说明郁达夫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操。4.(分析中间段的作用)作者在文中详细描绘了钓鱼的情景,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析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作品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句“我停下了脚步,想象一时激荡而澎湃”。练案十九把握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法1.参考答案引出“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失。与下文“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形成对比。解析
14、本题考查首段中引用文字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强调了“死亡就是消失”,与下文对母亲的怀念形成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2.参考答案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通过追忆母亲的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经脉,可以从材料安排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路。3.A解析A项,“悠然而生隐居之情”表述错误,郁达夫来桐君山是为了拜访朋友严子陵。郁达夫是心怀天下之人,只是觉得此地对于严子陵来说是个不错的隐居之处,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失望。4.参考答案点明这是一个富庶的地方;为下
15、文作铺垫,引起下文“郁达夫渡船到达上岸的地方”;照应下文,“桐庐确实是宜居闲居的好地方”;写这里的鱼多,暗含这里的人才多,人才的学问多。解析从内容上看,详写钓鱼,实际写这个地方富裕,以及人们的生活很闲适。从结构上看,本段位于开头,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照应下文某一情节的作用。看钩鱼,走索桥,就有了石级小道,这是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郁达夫渡船到达上岸的地方”;写此地富庶,照应下文,“桐庐确实是宜居闲居的好地方,桐君、严子陵及数千年来追随他们而来的无数隐逸者,都想在富春江的山水间安放自己的心灵”,很多人隐居并吸引很多人来此地。“在运河边也常见到,但几乎没见到过有人钩上来,这里不一样,若干年
16、前,我就在富春江一桥那边看到,有人经常从江里钩出大鱼,大的有十几斤重”,通过对比写这里的鱼多,委婉表明这里的人才多,人才的学问多。5.参考答案总结全文,升华情感,表达对桐庐和桐君山的喜爱之情。承接上文,桐君山是隐逸者的乐园,无数隐逸者都想在富春江的山水间安放自己的心灵,“望峰息心”,息掉那颗名利之心,做一些让内心踏实的事,简单生活。表达对郁达夫的追思和仰慕。解析分析语句含义,要注意语句位置。此句位于结尾,故有总结上文、呼应上文、情感升华等作用。此句既有对桐庐的喜爱,也有对郁达夫这位先人的敬仰。作者游览桐庐,夜登桐君山,探访古迹,最后在文章结尾发出万千感慨,这是对全文的总结,说明此次游览作者感触颇丰,重新表达对桐庐和桐君山的喜爱之情,升华了情感。承接上文,上文作者谈到“桐庐确实是宜居闲居的好地方,桐君、严子陵及数千年来追随他们而来的无数隐逸者,都想在富春江的山水间安放自己的心灵,望峰息心,息掉那颗名利之心,做一些让内心踏实的事,简单生活”,游完桐君山,作者更加感到它是隐逸者的乐园,再想到郁达夫等先贤,作者的内心更加澄澈清明,也要让自己“做一些让内心踏实的事,简单生活”。作者到桐庐,夜登桐君山,就是为了“随达夫先生夜登桐君山”,其间探访郁达夫的足迹,感怀郁达夫的生平,“激荡而澎湃”表达了对郁达夫的追思和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