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古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
2、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
3、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
4、、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晬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
5、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 “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涉及诗的情绪和感觉。C.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
6、泛的论述。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B.“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
7、比唐诗高。D.“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B.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C.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
8、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D.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外疫情暴发,多国限制或者暂停粮食出口,国内百姓的心态多少受到影响。在真假信息难辨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怕没有怕涨价”成为一些人无奈的选择。特别是抢购人群中有不少是经历过缺衣少食岁月的人,挨饿的记忆让他们对这类信息比较敏感,容易跟风抢购。然而,盲目囤粮有害无益。在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用更高的价格把经销商的库存变成自家的库存
9、,如果不具备储存条件,粮食还会变质,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疫情尚未结束,虽然多地连日零新增,但不能放松警惕,扎堆抢购仍有聚集性风险。更重要的是,疯狂抢购如同银行遭遇挤兑,会扰乱正常供给安排,本来充裕的物资供给也可能出现暂时性供给紧张、价格短暂上涨的现象。这种对正常市场秩序的冲击,通过价格传导,最终伤害的还是终端消费者,影响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制止不理智的囤粮行为,需要缓解对粮食安全的焦虑。面对重大疫情,“囤货”和“从众”都是正常的社会心理反应。及时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人们平复情绪、获取力量,有利于增强定力。面对不理智的囤粮行为,有关部门更需加强市场监测、统筹调配。还要坚决打击造谣生事、恶意囤
10、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向社会释放对造谣传谣严惩的明确信号。物资足,价格稳,则民心安。(摘编自盲目屯粮,有害无益)材料二:(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材料三:如果单论三大主要粮食小麦、玉米、大米,我国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2019年,中国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以上。按照国际标准,粮食的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在17%至18%之间就属于安全区域,目前我国库存量远高于这一标准。但事实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如大米类,泰国香米等进口产品旨在丰富产品种类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结构的发展却不平衡。目前国内大批量生产的粮
11、食是小麦、水稻等高产量粮食,种类比较单一。这就导致了小麦、水稻生产过剩,而大豆等其他粮食却不够吃的现象。其实除开少部分口粮外,我国的大部分进口粮食是被用于“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的,以大豆为例,进口大豆当中,用于生产豆粕的比重占总量的75%到80%。而伴随着国内工业的高速发展,淀粉、糖浆、酿酒、燃料乙醇等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尽管我国粮食年产量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亿多吨提高到2019年的6.64亿吨水平,但消费水平却也达到了7.5亿吨,缺口仍高达15%,所以进口粮食用于饲料和工业加工是非常必要的。(摘编自作为产粮大国,为什么我国每年还要进口粮食?)材料四:确保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经过多年努
12、力,我们用只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但并不能因此就忽略了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等现状。因此,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更要在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上下功夫,让粮食安全在田间地头得以“安放”。确保粮食安全要藏粮于“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连续五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从地瘠“望天收”到丰产“吨粮田”,从古老的“汗滴禾下土”到如今的“无接触式春耕”,这背后是我国不断将藏粮于“技”纳入粮食生产的建设成果。(摘编自手中有粮,心中不慌)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部分人抢购并囤积粮食是因为其曾经有过挨饿刻骨铭心
13、的历史,对这类信息敏感。B.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因为我国存在人均耕地和优质耕地都少的现状。C.2013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增长率有升有降,其中2015年的增长率最高。D.疯狂抢购粮食等物资就会导致暂时性供给紧张和价格上涨,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连续五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但目前大批量生产的是小麦、水稻等高产量粮食,种类还比较单一。B.重大疫情时人们不理智的囤粮行为是正常的社会心理反应,政府只需要对人们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增强定力就可以了。C.按照国际标准,粮食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应该在17%至1
14、8%之间,目前我国库存量远高于这一标准,我国粮食安全很有保证。D.我国只用了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和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努力分不开。6.请结合材料,概括作为产粮大国的中国为什么还要进口粮食?(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王奎山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
15、,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就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16、。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耽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
17、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
18、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出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
19、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
20、站。(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徐美红与“我”回乡下过年,到后来因为一头猪,徐美红逃离,应该说两人爱情的过失是一种偶然。B.作为厅长的千金,徐美红因为“我”的才华而来到乡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那个时代的超越以及她对爱情的大胆与执着。C.整篇小说通过细腻的对话描写与心理描写,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乡村闹剧,反映出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D.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着的城乡矛盾冲突。8.小说开头写徐美红到农家过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6分)9.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4
2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23、)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1.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句”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C
24、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
25、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C.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七)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注)裛:通“浥”,沾湿。泛:浮。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
26、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忘忧物”即酒,诗人将菊花泡在酒中制成菊花酒来品尝,想要借此忘却尘世的忧愁。B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写诗人有美酒却只能独饮,表达了浓烈且难以排遣的孤独。C “趋”“鸣”都是动态的,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使周围环境显得更加宁静清幽。D 这首五言诗的语言平淡质朴,融抒情、写景于一体,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15.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理解性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2
27、)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近日,华为自主 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
28、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
29、力。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见仁见智研究 俯拾即是不仅是而且是B.不谋而合 研发比比皆是不仅因为更因为C.见仁见智 研究比比皆是不仅是而且是D.不谋而合 研发俯拾即是不仅因为更因为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
30、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在多数人眼里,垃圾就是垃圾, 。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可回收物品的未来价值,这种态度会影响到他们处理可回收垃圾的方式。一旦弄清
31、楚要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会转化为某种新产品,大多数人就会 。在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广告、标志牌等手段让人们认识到这些垃圾不仅能重复利用, ,如塑料瓶可以变为夹克衫,可乐罐能变成自行车,就会使更多人意识到可回收垃圾的价值,从而更妥善地进行处理,有效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4月23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广泛的网络资源采集、多渠道征集、交换及购买的方式,获取与战“疫”主题相关的著作、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和手稿、书信照片、书画作品等实
32、物文献,并将在合适的时机有计划地开展对这场战“疫”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采访,通过专业化的组织与整合,形成立体鲜活的中国战“疫”记忆库。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作为刚步入高一的你,请你给自己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C 此题考核筛选
33、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 项,“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错误,文中有“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等内容,这里的“宽泛”的意思是从广义上讨论“格调论”,但不是说沧浪诗话对“格调”内容的论述比较粗疏和宽泛的。故选C。2.【答案】B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于文无据。故选B。3.【答案】D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
34、微差别。题中D项,“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故选D。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D项,“就会导致暂时性供给紧张和价格上涨”错,结合原文“疯狂抢购如同银行遭遇挤兑,会扰乱正常供给安排,本来充裕的物资供给也可能出现暂时性供给紧张、价格短暂上涨的现象”分析可知,选项太过
35、绝对。故选D。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只需要对人们及时开展心理疏导”错,原文的表述是“面对不理智的囤粮行为,有关部门更需加强市场监测、统筹调配。还要坚决打击造谣生事、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向社会释放对造谣传谣严惩的明确信号”,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6.【答案】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多元化;种植结构单一,但需求多样化;大部分用于“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6、。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材料,概括作为产粮大国的中国为什么还要进口粮食”,结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分析,可概括出我国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多元化;结合“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结构
37、的发展却不平衡。目前国内大批量生产的粮食是小麦、水稻等高产量粮食,种类比较单一”分析,可概括出我国种植结构单一,但需求多样化;结合“尽管我国粮食年产量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亿多吨提高到2019年的6.64亿吨水平,但消费水平却也达到了7.5亿吨,缺口仍高达15%,所以进口粮食用于饲料和工业加工是非常必要的”分析,可概括出我国进口粮食大部分用于“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
38、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应该说两人爱情的过失是一种偶然”不准确。两人爱情的过失虽有偶然性,但更是城乡矛盾冲突的必然。C项,“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细腻的”“心理描写”无中生有。D项,“诗化的语言”错,本文的语言朴素而平淡。故选B。8.【答案】渲染气氛,写出厅长千金徐美红到农家过年的轰动效应,从侧面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呼应下文,与小说结尾徐美红离开乡村的平静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语段作用的能力。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构上,文首句(段)的作用一般有;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暗示社会背景,埋下伏笔
39、,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或呼应后文,总领下文等。内容上,要结合文中内容做具体分析。开头,徐美红到农家过年,引得众多村人来看“稀奇”,“我”家很热闹;过程中,徐美红可能弄丢了“我”家的猪,在父母与妹妹都去找猪后,“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结尾,徐美红一个人离开“我”家。徐美红的到来,从侧面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她的到来的轰动与离开的平静构成对比,引人思考。9.【答案】对人和气、客气,不论是与乡里乡亲还是与邻村的村民,都能和睦相处;细心周到,爱面子,对猪的走失心中着急,但生怕伤及徐美红而故作掩饰;宽厚待人,对于徐美红的错误能够包容理解;内敛要强
40、,得知徐美红离开,虽然心中苦闷,却能极力抑制自己的感情。(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入手。从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方法入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形成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的社会原因。从作者或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要分析的人物的议论和评价入手。解答此题,即可通过对“父亲”这一人物的描写或相关情节的叙述,由表及里地去分析概括。结合“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
41、,当场就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分析,父亲对人和气、客气;结合“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分析,父亲细心周到,爱面子;结合“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分析,父亲宽厚待人;结合“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
42、新安店去”分析,父亲内敛要强。10.A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结构对称,理解意思断句11.C范仲淹应为欧阳修。12.B “从正面论证”应该是“从反面论证”。13.【答案】1.巫医、乐师及工匠这类人,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评分标准:之:代词,这类;不齿:看不起;智:见识,智慧;乃:竟;句意;各一分)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评分标准:好:喜欢;通:普遍;不拘于时,被动句;学于余:状语后置句;句意;各一分)【解析】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
43、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
44、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
45、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14.
46、【答案】B15. 【答案】(评分标准:每点3分)16.(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17.【答案】B (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18.
47、【答案】D(原句的语病是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A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B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C项,不但没有消除语病,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19.【答案】A(回答本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上的暗示。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C,D“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20.【答案】可回收垃圾也一样;改变对待垃这些垃圾的态度;还可转化为新产品。(每句2
48、分)21.【答案】关键信息:4月23日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源和文献;开展对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采访;形成中国战“疫”记忆库。【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就是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原文“4月23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这句话告知了时间和主要的事件,即4月23日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广泛的网络资源采集、多渠道征集、交换及购买的方式,获取与战疫主题相关的著作、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和手稿、书信照片、书画作品等实物文献”,这句话介绍的是该项目的方式和主要内容,即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源和文献;“并将在合适的时机有计划地开展对这场战疫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采访”,强调的另外重要的一种形式,即开展对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采访;“通过专业化的组织与整合,形成立体鲜活的中国战疫记忆库”,介绍的是最后的成果,即形成中国战“疫”记忆库。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