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89.50KB ,
资源ID:7264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64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含解析).doc

1、课时作业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 中央集权的发展1.(2012江西南昌高三一模)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郡国并行制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西周实行分封制,而秦实行郡县制。再结合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可知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正确。答案:D2(2012莆田模拟)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

2、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实现了中央集权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解析:宋太祖时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地方只留一小部分,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减小地方对中央的威胁。答案:D3(2012江苏南通二模)“(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解析:行

3、省上属中书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可知A项是不正确的;C项材料中没有表述出其含义;D项也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B项。答案:B训练点2 君主专制的演变4.(2012辽宁沈阳文综)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

4、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解析:汉代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执行,其地位仅次于丞相。唐代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规定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由此可知D项正确。答案:D5(2012广东珠海期末)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根据所学,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合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

5、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答案:C6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起用位卑权重的近臣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殿阁大学士,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宋代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答案:C训练点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7.(2012安徽十校联考)“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

6、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答案:C8(2012山东临沂高三检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解析:皇族担任政府官吏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后直接为官;没有科举成绩的也可以通过“恩荫”直接当朝为官,“考取功名”不是“恩荫”的条件,D项说法错误。答案:D训练点4 宰相制度的废除、

7、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9.(2012潍坊模拟)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秦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这是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出现的现象。答案:D10(2012江苏盐城第一次调研)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解析: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是设置军机处

8、,使中央决策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答案:D11(2012郑州模拟)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属于宋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即可得出答案。答案:C12(2012江苏徐州第一次调研)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

9、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御史府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解析:中朝出现于汉武帝时,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则形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内阁正式设立于明成祖时,后来权势和地位逐步提高,权压众臣,六部百司实际上被架空,皇权进一步加强。军机处由亲臣重臣组成,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皇权达到顶峰。所以答案为B项。答案:B二、非选

10、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训练点5 学科内综合能力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时期职位基本职权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

11、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请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3)你同意材

12、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明清时期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多角度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从相权与君权矛盾的角度分析废丞相的原因;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对中枢机构的改革即可;第(3)题要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对外政策等方面多角度分析其弊端。答案:(1)丞相位高权重,皇权与相权矛盾冲突尖锐。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专制的阻碍。(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13、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顶峰。(3)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导致失误;导致官吏唯上是从,因循守旧;导致官僚结构膨胀,产生官僚主义,贪污之风盛行;绝对的君主专制,实行重农抑商、闭关海禁,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绝对的君主专制在思想领域表现为钳制思想。对外:闭关海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4(2011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

14、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

15、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

16、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标准的演变,抓住几个关键词即可:一是时间段,“秦至唐”,二是两个方面内

17、容,“变化”和“原因”。第(2)问主要考查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一是对“德”与“才”的认识,二是新认识。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