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十月革命后,苏俄内有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这一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但也产生了消极后果。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理论性较强。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学习
2、过,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不重视历史课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点拨启发。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这一要求,我把三维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掌握斯大林经济模式建立的过程。3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意义。4“斯大林模式”形成
3、的原因、表现和评价。(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史料,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模式。2运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2通过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学习,认识苏联在短期内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国力,为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4比较
4、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评价。教学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评价。五、教学工具:学案、教材、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解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和创建的艰辛历程。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十月插图):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
5、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新课题。(二)教学新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师: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并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残酷的现实迫使苏维埃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经济政策为什么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从背景看,处于战争时期(国内战争)。从目的看,一方面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战争胜利(一切为了前线);另一方面苏俄领导试图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从政策内容看,实行国有化并以政令取代市场机制的经济规律。它是由战时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经
6、济政策。教师:看来战时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经济政策,也是一种道路探索,即探索当时俄国如何立即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带有共产主义特色的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哪些体现呢?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学生填写具体内容:1农业方面:2工业方面:3分配流通:4强制劳动: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材料三(列宁)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既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一一苏联的共产主义请你思考:1材料一体现了战
7、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什么内容,效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有哪些一致性或相悖之处?3根据以上分析,总体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怎样的探究?学生:1材料一体现了余粮征集制逐年提高,为前线斗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2材料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两个关键之处,一个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个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苏俄领导人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向公有制直接过渡的设想,但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观点不一致。因为苏俄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十月革命前是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3对这一政策的评价要
8、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积极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成为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消极方面,这一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特别是随着战争的基本结束,布尔什维克党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这就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4列宁的话表明,苏俄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应对特殊局面的特殊政策,但是后来布尔什维克党又把它当成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模式,然而由于其超越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列宁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苏俄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教师:历史证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直
9、接过渡”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他们误解了人民群众在战争条件下所表现的对“战时”体制的耐受力和十月革命所反映的社会变革的客观限度。一旦战争危机过去,那些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和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化方案很快就同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及选择取向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发生了动摇,一场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接踵而至。为了摆脱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8-16日,俄共(布)召开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这标志着苏俄开始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总结新经济政策在哪些方面修改了战时共产主义
10、政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多媒体课件显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内容农业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新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当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自
11、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请你思考: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规定了什么经济政策?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
12、业方面主要“新”在什么地方?3你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学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材料一实行余粮征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实行固定粮食税制,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2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从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评价。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教师: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国际形势看,苏联作为
13、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的强大压力和日益抬头的德、日两个战争策源地所带来的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加速工业化是十分必要的;从国内看,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粮食危机和经济困难等问题;此时的斯大林急于将苏联建成世界强国,而联共(布)全党也充斥着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和因革命胜利所激起的狂热情绪;联共(布)在理论上并未真正解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概括一下斯大林经济模式有哪些特点。学生:工业化和集体化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是单一的公有制;在经济管理上实行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
14、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场的调节作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
15、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移动,货币不稳定。”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4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五至六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
16、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你阅读材料,然后思考:1依据材料一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此途径进行?2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用这种途径?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用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4怎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它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学生:1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先发展轻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然后发展重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因为轻工业所需资金少,易获利,重工业需要资金多,轻工业发展积累大量资金后,重工业才得以发展。2斯大林认为苏联应优先发展重工
17、业。因为苏联当时需要发展重工业以保卫国家。3造成轻工业落后,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农民利益,农业生产遭到破坏。4评价:第一,这种制度保证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第二,这种体制在农业上实行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行集体经营,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农业现代化的规律;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工业方面,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企业发展缺乏活力。斯大林体制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可以说是斯大林经济政治模式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18、。从“斯大林模式”的负面影响可归纳其教训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九 课堂小结:用板书结构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课知识结构与框架十、 布置作业:十一、 教学反思:本科思路比较清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部分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且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我旨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丰富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有吸引力又有强大的说服力。总体上来说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不足:自己的语言不够幽默风趣,不够简洁精炼,整堂课的趣味性一般,应该思考怎样让语言更具趣味性;备课时,侧重备教材,而忽视备学生,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较少,所以在备课时要多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让课堂更加圆满。十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