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517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99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

2、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

3、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解析:本题需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中的“苦”,在此处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苦”或“为而感到痛苦”,这可从陈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矣”中的“苦”迁移而知。B 项中的“纵”,常用的意义有“腾跃(纵身一跳)”、“放纵(听任)”、“释放(放掉)”等,根据上下文判断,应为“释放(放掉)”的意思。“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中的“纵”就是这个意思。C 项中的“官”本为名词,名词在句首且不为

4、主语(此句主语为罗提督),那它就必须活用,此处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做官”。D项中的“抵”,现代汉语中仍有“抵达”一词,“抵”的意思是“到达”。“抵关”,则为“到达关隘处”。答案:C参考译文东乡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已经被记述得很详细了。他的智力与才能也深藏不露,并不只是单凭武力称雄一时。罗公曾经带领士兵深入南山,搜寻漏网之贼。南山的村民为群猴偷吃粮食感到痛苦,每天早晨都发射火器恐吓猴群。罗公询问了村民们发射火器的原因之后,叫他们捕获一只猴子来,并将猴子的毛剃光,又在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各种丑怪的样子。第二天早晨等猴群来了之后,就将这只画了脸的猴子放归猴群,猴子都惊吓得四处逃走。以后再也没有

5、来过。罗提督任职夔州游击之时,夔州的关隘临近峡谷,山上流水迅猛湍急,眨眼一泻千里。盐枭(走私食盐的团伙,通常配备武装)经过这里总是鸣锣造势、大呼小叫地闯关通过,他们的船都设有火炮枪械,船的两旁绑着大竹子,弯弯的像弓一样。(如果有)其他的船追近他们,他们就砍断绳索让竹子反弹过去,追船必定会被击打倾覆,因此没人敢碰他们。罗公招募擅长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等盐枭的船经过,就依附在船身上并且锯损船舵。(盐枭的)船到达夔州关卡时船舵恰好就断了,船不能继续前进,又撞到暗礁而损坏,罗提督便将他们全部抓获。罗提督小的时候很无赖,屡次行窃,官府下令抓到他后用刑棍打死,抛到野外。半

6、夜里,罗提督苏醒过来,爬行到一个老妇人的家中,老妇人细致地照顾了他。于是他就改邪归正,投身到军营去了,在军营里他的骁勇善战在同辈中实属第一。在赵金龙叛乱的时候,罗提督接受命令,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定赵金龙。赵金龙等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捉拿到手。当时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督查军队,但是他还没有到,诸位将领商讨决定等待禧恩来到后再发兵,罗提督说:“围困赵金龙太久,我们的军队会懈怠,叛贼肯定会逃走。”于是力排众议发兵征战,将叛贼几乎全部歼灭。罗提督常常和人说他以前做过窃贼的事,没有一点避讳,并且邀请读书人详细记叙那些事情,确实是个不寻常的男子汉啊。他改邪归正后才娶了妻子,忽然得了一种怪病,用了很多方子都

7、没有治好。有一个道长拜访他说:“有一个方子可以救你,但是需要三十千的钱才能配齐药。”罗提督心想家里没有钱,从哪里获得三十千的钱呢?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现在病得快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把你卖掉,换来一些钱买药,那么我们两个都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他的建议,他的病后来果然痊愈了。罗提督任职游击之后,就派人找到他的妻子,并且用很多的钱将妻子赎回来,他们重为夫妻,恩爱如初,用来报答妻子卖身救夫的大义。这件事不足以成为典范去效法,但是拿他跟那些早年与妻子共过艰难困苦,一旦富贵之后就讨厌抛弃自己妻子的人相比,他们在对待妻子恩情厚薄方面的差距,是不能用路的长短来计算的啊。罗提督天生是豪杰之士,行

8、事光明磊落,怎么能用卫道士们的标准来要求他呢?2(2010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

9、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注释】上:皇上,指朱棣。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

10、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蕡后鉴录卷下,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上语诸将曰 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D噫!我固无恙祸患解析:A项中的“语”是个多音多义词,读“y”时是“谈论,说话”的意思,但这里不是大家在“谈论”什么,而是皇上对诸位将领说话,所以不能理解为“谈论”,而应理解为“对 说”,读y。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是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说他们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所以,“委”应该理解为“丢弃”,如果理解为“放置”,即不符合语境。C项中的“识”作动词时有三种义项:知道;

11、认识;识别。根据上文众将士根据旗帜而知道其家人还在,因而取义项较为合理。D项正确。答案:D参考译文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个人(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一万个人也无法窥视中原。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就好像家的后门,怎么能够允许把它舍弃给强盗土匪呢?现在趁着俞瑱刚刚到达(居庸关),又忙于抢掠,民心不服,占领(居庸关)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放纵他而不去攻打,他们增加兵力据守(居庸关),以后再想攻打就困难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关讨

12、伐俞瑱。徐安攻占了这座城池,俞瑱逃跑到怀来,依附于宋忠。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说:“假如贼人知道坚持团结人民,笼络民心,小心谨慎地坚守这座城池,即使我们想攻占它,怎么能够这么快就攻破呢?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于是命令吴玉据守(居庸关)。皇上对诸位将领说:“宋忠率领军队驻扎怀来,有必然(与我们)争夺居庸关的势头,因为他还没有到达,(我们)可以首先攻击他。”诸位将领都说:“贼人众多,我们人少,很难与他们争锋,攻打他们没有益处,应该坚守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你们有所不知,贼人虽多但他们是刚刚聚集在一起的,他们的内心并不一致,宋忠轻敌暴躁,缺少谋略,生性凶残,自

13、以为是,我们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癸未,皇上率领八千名精锐骑兵、步兵,携带盔甲而进军。甲申,(大军)到达怀来。在到达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你们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你们)应该给他们报仇。将士听到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就让他们的家人作为前锋,使用他们原来的旗帜。(宋忠的)众多将士远远看见那些旗帜,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还活着,高兴地说:“啊,我们本来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是宋都督在欺骗我们,差一点被他误导了。”于是调转枪头前来归降。宋忠和余下的众人仓皇摆兵布阵,没有成功,皇上

14、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宋忠大败,逃入城池。王师趁机攻入城池,宋忠急忙藏匿在厕所,被王师搜查抓获,并且还擒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的人全都投降了。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物贿赂奸恶之人。才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得对。3(20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

15、“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

16、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17、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解析:A 项中的“奇”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作“认为奇特、奇异”。B 项中的“起”,常见义项有“出身”之意,可以根据语境特别是句末的“寒微”一词推断出来,该词一般指人的身份地位,据此推断“起”为“出身”之意。C项中的“诛”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杀戮;惩罚;责求。根据语境,涉及太子谋反的事是一件大事,罪行是很重的,所以此处应把“诛”理解为“杀戮”的意思。D 项中的“弛”主要有两个义项:放松;毁坏,废弃。根据上文提到的“武事”及下文提到的“守将避兵”等内容,应取义项较为合理。该题延续了以能力立

18、意的命题思路及知识迁移的考查方向,题中所选的几个实词,虽非特别常见,但难度不大,“起”、“弛”少见,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120 个实词之外,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语境及平时的积累来正确解答。这也提醒我们,在文言文学习中,要尽可能多地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养成经常归纳、温习的习惯,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答案:B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他的曾祖父为躲避五代的战乱,迁家到濮地。李迪修养深厚胸怀博大,他曾经带着自己所写的文章去拜见柳开,柳开认为他是奇才,说:“先生有辅佐之才。”李迪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提拔任知制诰一职。真宗驾临亳州,李迪任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

19、亡的兵士聚集在一起劫掠城镇,官府派兵搜捕,很长时间没能捕获。李迪到任后,将所派的兵士全部撤回,暗中打听探察知道了盗贼居住的地方,带领骁勇精锐的兵士,将贼擒获,斩首示众。曾经在休假时,忽接到诏命在内东门应对,皇上将三司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财用数额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旱灾害,(皇上)问他有什么办法,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资助国家,这样就可以放松赋敛,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我想任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来了,一定拿出几百万金帛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皇上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当初,皇上准备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

20、献出身寒微,不能母仪天下。章献皇后非常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被授予给事中之职。周怀政被诛杀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的罪责,群臣中没有人敢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竟想这样行事。”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是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参政,将寇准贬至雷州,又认为李迪朋党勾结,贬任衡州。丁谓派人威胁他,后来丁谓事败,李迪任河南知府。李迪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告诉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现在我辅佑养育天子成这样,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蒙受先帝厚恩,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竟到了如此程度。”太后听了很高兴。李迪在任徐州知

21、府时,想要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仁宗告诉辅政大臣说:“祈祷不是李迪应做的事,还是不要让他去了。”元昊进攻延州,州里的军事长期废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逃避作战,李迪希望去守卫边境,皇上下令不批准,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李迪是贤能的宰相,当仁宗刚即位时,章献太后临朝听政,颇自恃其才,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够使宦官近臣不敢窥伺觊觎,等到仁宗君主的德望一天天树立,章献太后也保全了美名。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儿可以见到了。考纲内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级(理解)考纲阐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 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

22、词(重点掌握但不局限于考纲所 列的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 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选文在字 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续表1.一词多义2通假字3古今异义词4偏义复词5词类活用考情分析 1自2004年广东省单独命题以来,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文 言实词中的多义词在句中的解释,如2004年的“昔者帝舜巧于 使民/巧:灵巧”(“巧”在文中是“善于”的意思);2005年的“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候”在文中是“拜访”的 意思);2006年的“谭谢不纳,母大困/谢:道歉”(“谢”在文 中是“谢绝、拒绝”的意思);2

23、007年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 试之/录:记载”(“录”在文中是“抄写”的意思);2008年的“吏误收访,访奋击败者/收:收留”(“收”在文中是“逮捕、拘押”的意思);2009年的“奇”、“诛”、“弛”;2010年 的“语”、“委”、“识”;2011年的“苦”、“纵”、“官”等。2考查面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理解有一定难度或干扰性的词语等。常见的错误选项的设计方法有望文生义、意思接近但表述不当、词性错误等。3有考查价值、便于设置赋分点的实词容易在翻译题中出现。基础知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它们是: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

24、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这 120 个实词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词汇,考生应切实加以掌握。具体讲,就是掌握一词多义、通假现象、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注: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见本书的附录三)备考策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的热点、难点。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翻译文言文的核心。因此,在积累常见实词,掌握其基本义的基础上,正确推断它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

25、1借助联想,推断词义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词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据此正确理解词义。如: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2010 年北京卷)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2009 年全国卷)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2009 年上海卷)句中的“诣”在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意 思为“前往,到”;句中的“竟日”在项脊轩志“何竟 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中意思为“整天”。句中的“比”在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意思为“等到”。回忆 出这些课文中的句子后,可把该词在课文句子中的意思放进试 卷的语境

26、中,看是否解释得通。2把握语境,据境析义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在具体的句子中属于哪种义项,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据境析义,依境解文。阅读文言文,要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意识,一句话、一段文字的语意是贯通的,结合句意、文意就可以顺势推出词的意义。如:句中“子母”并不是今天的“儿子和母亲”的意思,根据前文说的是借贷的事,可知“子母”在这里指的是“本金和利息”;“责券”则是“索取借据”的意思。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2009 年江西卷)3明确语位,依位断义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实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语法作用,

27、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这就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句中“薄”是谓语,“逼近”的意思。句中的“饭”带了宾语“之”,因而在句中做谓语,“饭”应为“给饭吃”的意思。遽薄京师。(2010 年山东卷)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2009 年上海卷)4分析结构,对应求义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把握文言句子形式上的这个结构特点,有助于准确推测词义。如:句中的“正色”与“危言”对应,“正色”指一脸正气,“危言”就不是现在的“危言耸听”中“危言”的意思,而是 “言

28、词公正”的意思,“正色危言”合在一起译为“义正词 严”。是典型的整齐句式,句中“受变”依据“涉难”的意 思(即“经历磨难”)可以推知应为“经受变故”之意。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2009 年广东卷)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2009年湖南卷)5联系成语,推断词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该词的成语,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句中的“第”初看不好理解,如果联系成语“书香门第”,则可推知释为“住宅”。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2010 年重庆卷)一、一词多义题型解说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

29、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因此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一般地,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诚实,忠诚,信用)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可靠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使者,送信的人)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确实,实在,的确)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随意,随便)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真诚)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信物、凭据)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讲信用)“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因为“诚实、不欺骗”的事自然具有真实

30、性、可靠性,于是引申为“确实”,“遵守 诺言、履行成约、不变卦”,“不怀疑”;从“确实”可推及 表明一些事物真实性的物证,于是又引申为“凭据”;“消息”即有一定“确定”性,来往的“函件”的内容具有确实性,于 是又引申为此义;从“不怀疑”极而言之,便又引申为“极度 尊敬,甚至以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既然对某人“不 怀疑”,便可由他做主,于是又引申为“听凭、随意”。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多种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它为这个词的本义;而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

31、,叫做引申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些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用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词义则叫比喻义。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个义项中的哪个义项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就可边学边总结有关知识。如: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依照,顺从)适得府君书。(刚刚,刚才)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还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中有关“适”的词义也补充进来。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

32、汝。(石钟山记)(往,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适应,顺应)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乐游原)(满足,畅快)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恰好)这说明了一词多义中的“多义”只有靠积累才能掌握。二、通假字题型解说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类现象。“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也相通的字之间的通用。“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同音,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它的意义是“蚤”的假借

33、义;“蚤”是“早”的假借字。通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邀”。2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具告以事”中“具”通“俱”。3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4同声旁字互相代替。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畔”通“叛”。高中课本涉及的常见通假字不超过 100 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高考虽然很少直接出题检查考生对通假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考生若无这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题型解说(一)古今异义词从文言到白话,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的

34、演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情况: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词义扩大是指词的外延的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1)词义程度的减弱。如“怨”,古义指“恨”的意思;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专指女子的配偶。(3)词义义项的减少。如“迁”,古代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35、现在只剩下“迁移”、“变换”这两个义项。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来表示一种对象,现在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种现象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现象有以下几种:(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解。(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今义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如“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是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转移。如“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做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今义转移为“

36、为了某种目标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4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以下几种:(1)褒义词变为贬义词。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如“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今义的“锻炼”,完全是褒义词。(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另外,现代

37、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却大多是两个词,意义往往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妻子”等。(二)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了甚至消失了,整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语素承担,这样的词就叫偏义复词。1意义相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是街道,“陌”是田间小路。在句中,“陌”字只起陪衬作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家”字只起到陪衬的作用)2意义相对“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句中偏指“姥”、“兄”,而“公”、

38、“父”不表示意义)3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只表示“亡”的意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只表示“远”的意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这里只表示“入”的意思,“出”作陪衬)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哪个语素表示词义,哪个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才能正确地解释。四、词类活用题型解说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名词、动词做状语;(4)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5)形容词

39、、名词的意动用法等。本书在专题十六中专门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实词综合练习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寄托”此处是“藏身”的意思。答案:D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喜爱、爱好B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C将军身被坚执锐 穿着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托付)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兵”指兵器,武器。答案:C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鄙俗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士兵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招致)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病”在这里用作动词,担忧、忧虑。答案:AA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疾病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选拔C序

40、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解析:“除”指拜官、授职。答案:C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动词,登上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实在,确实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掉,免去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词,借口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殆”在这里用作副词,大概。答案:B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率领B殆有神护者 懈怠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执掌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学说、主张)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非”在这里是动词,认为不对。答案:C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B秋月春风等闲度 过C

41、是己而非人,俗之通病 不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恢复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顾”在这里用作副词,反而、难道。答案:CA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违背、背弃B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老朋友、老交情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回头D今已亭亭如盖矣 伞)解析:“归”指女子出嫁。答案:B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B后五年,吾妻来归 回家C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国都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解析:“绝”指横渡。答案:C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担当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占领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断绝D新妇车在后,隐隐何

42、甸甸 多么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答案:A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仇视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我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候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当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患”在这里用作动词,忧虑、以为患。答案:BA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B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疾病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恨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比得上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解析:“类”这里是“似,像”的意思。答案:DA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承受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越、更加C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完、尽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类

43、别文言文相关文化常识链接(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2劝:鼓励,奖励;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游玩,游览;外出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7趣、趋: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12闻:听说,听见;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

44、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斥:指斥,指责,驳斥。14让:责备,责怪;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做人质;抵押。18当:判刑,判罪。后面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19坐: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牵连,定罪。20多:赞扬,欣赏。21少:批评,轻视,看不起。(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于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

45、:尚书属下部员。(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1)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2)太史:记史,管文收。(13)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4)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5)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6)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事务的长官。(17)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8)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19)主簿:秘书。2表官职变化的(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授予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官署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

46、。授:授给、给予官职。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封:指皇帝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仕宦:做官,任官职。仕:做官。仕进:入仕,做官。(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绌、黜:废掉官职。夺:削除。罢:免去、解除官职。免:罢免。(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迁:一般指提升。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陟:进用。如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

47、卿。”(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贬:降职。如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降职并外放。如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窜:放逐,贬官。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转、调、徙: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补:补充空缺官职。出:京官外调。(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行:代理官职。署:代理、暂任。权

48、:暂代官职。判:高位兼低职。假:临时的,代理的。如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摄:暂代官职。守:代理官职。(7)表辞官告老:官员因年老辞官。解官:辞去官职。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这些词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往往是我们推断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三)表示时间的词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既、既而,先、

49、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如带时间,则译为“过了”,不译作“居住”)(四)其他常用词语1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2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3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及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4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5表敬重的:敬、重、尊、恭。6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7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8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9表人物地位的:贵、卑

50、、官绅、豪。10表主管的:知、典、主。11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12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歉收。13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14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15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16表俸禄的:俸、禄、秩、饷。17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18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19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20表桌床的:案、几、床、榻。21表违

51、背的:牾、忤、逆、倍(背)。22表揭发的:劾、讦、揭。23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24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25表暗中的:阴、间、密。26表诬陷的:中、谮、诬。27表朝见的:朝、觐。28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29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0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斥、诘、诉、咨(谘)。31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32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斥。33表宽容的:容、贷、恕、宽。34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35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36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37表监狱的:囹圄、狱。38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存。39表告别的:辞、别、谢。40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41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42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43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44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