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工业区位的选择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 自然因素:原料、水源、土地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运输、劳动力、动力、技术、政策、资金(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由于社会生产力、市场、交通、科技等因素的改变:原料、动力、劳动
2、力数量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科技、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达度、交通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较洁净的地方;无污染或污染较小城区、近郊;污染严重盛行风下风向、垂直季风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农田和居民区。突出区位优势:鞍钢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便利的交通运输;世界钢铁企业布局变化:近煤炭(燃料)近铁矿石(原料)近沿海、市场(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 3、工业地域 生产上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优势: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3、分类:按形成: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按性质: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2、工业的地域联系 原因:在各地寻找最优区位;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接近市场,接近原料,接近劳动力。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结果:促进了地域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1、两者特点比较 2、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美国硅谷(区位条件、生产特点)1、主要区位因素(1)工业概况:概念: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
4、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分类:按生产对象分:采掘工业(采煤、采铁),加工工业(钢铁、机械);按产品性质分:重工业(钢铁、机械),轻工业(食品、服装)。(1)工业概况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工业投入 工业产出 1、主要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 原料 水源 土地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运输 劳动力 动力 技术 政策 资金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考虑近河湖分布 劳动力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拥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
5、的数量、素质、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 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市场 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项目 原因 代表性工业(厂)发展变化 社会 因素 国防需要 第二汽车制造厂 近年有所减弱(总部迁
6、入武汉)政策影响 沿海工业迅猛发展 各地工业都会受到政策的影响 个人行为 许多海外华侨乐意到自己的家乡建厂 行为因素,因人而异 工业惯性 某工厂工业区位不合理但仍保留 还会存在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1)工业选址一般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主导区位因素 技术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原料导向型工业根据主导区位因素的不同 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 1、原料导向型工业2、市场导向型工业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3、动力导向型工业5、技术导向型工业接近原料产地 接
7、近消费市场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站、水电站)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制糖工业 水产品加工业 水果罐头加工业 啤酒厂 家具制造业 飞机 集成电路 精密仪表 服装工业 电子装配工业 有色冶金工业 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中某些特殊案例的分析一般原则 特殊案例 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 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如大庆、辽阳)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 铜矿石品位低,运输最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 精解铜需要靠近能源地 瓶装饮料厂一般要接近消费市场 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
8、主导因素是水源 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 一般原则 特殊案例 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 伊春家具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原料;跨国公司在珠江三角洲设立高档家具分厂则是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 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 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 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中某些特殊案例的分析(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 1、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的改善,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2)表现: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的影响逐渐
9、减弱;科技、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的通达性、交通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质量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因素;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心理因素及乡土感情已成为重要区位因素之一,有时甚至成为主导因素。1、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鞍钢区位宝钢区位1、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试分析鞍钢与宝钢的区位条件;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优势区位条件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接近消费市场。优势区位条件 接近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运输(水运)。1、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上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思考:钢铁工业布局时的主导区位因素有何变化?近煤
10、炭(燃料)近铁矿石(原料)近沿海、市场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区位选择要求 举例 环境要求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污染 程度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库 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或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厂、钢铁厂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
11、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置在河流下游 印染厂、造纸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钢铁厂、发电厂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 1、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前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联系、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厂之间的联系(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工厂之间的信息联系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将越来越重要(信息上的联系)2、工业集聚 生产上的联系 空间上的联系 信息上的联系 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2、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
12、离聚集起来。(2)优势: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3、工业地域 分类:按形成: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的工厂自发的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以降低生产成本。)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先建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如:我国许多地方的新兴技术开发区)按性质: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特点:面积广,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 钢铁城:鞍山、包头、马鞍山、芝加哥(美国)、福山(日本)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阿伯丁(英)汽车城:长春、十堰、底特律 特点: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如:面粉厂
13、、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 1、工业分散 原因:在各地寻找最优区位;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轻、薄、短、小的电子元件生产厂与组装厂之间的分散;大型产品的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迁移出老工业区 用地、用水紧张环境状况差 许多社会问题 轻、薄、短、小,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厂,因运输量小,运费占成本少;复杂产品的配件厂。工业分散,以便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市场更广阔。跨国公司 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接近市场,接近原料,接近劳动力 2、工业的地域联系 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结
14、果:促进了地域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1、两者特点比较 1、两者特点比较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代表性 地区 德国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 、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意大利 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 等 特点 以 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_ 以 企业为主,工业呈 分布 代表性 工业部门 、钢铁、机械、化工等 传统轻工业和_ _ 鲁尔区 东北部工业区 中部和东北部 硅谷 大型企业集中中小型煤炭纺织分散高技术工业 德国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位于德国的中西部,莱茵河下游,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百余年来一直是德国的煤铁工业基地,被称之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是德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
15、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腾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各国传统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较近 充足的水源 便捷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衰落的原因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交通拥挤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衰落原因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16、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交通拥挤 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科技、教育、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改善交通 整治措施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世界重要国家的工业布局变化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借鉴鲁尔区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及综合整治(1)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2)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 鲁尔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钢铁、煤炭、石化、汽车、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压缩
17、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大力发展大庆石化工业,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西北部:传统工业区 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 南部:工业化尚未普及“第三意大利”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在20世纪50年代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2、典型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2、典型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
18、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2、典型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主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生产过程分散。发展模式的特点: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 的发展模式。意大利新兴工业与温州乡镇企业的异同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温州 相同点 有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 不 同点 模式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 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同种产
19、品之间的生产联系不密切,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规模效应大减 发展条件 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交通运输便利;用水、用地方便 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山区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紧张 2、典型案例美国“硅谷”2、典型案例美国“硅谷”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温暖湿润;交通便利;有高等院校;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硅谷”企业的扩散硅谷土地被占用殆尽扩散美国内地东南亚墨西哥区位优势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租金低住房租金低2、典型案例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比较对比项目 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 共同点 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便利;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中小型企业为主 不 同 点 生产结构 高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 生产特点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 不 同 点 分布特点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劳动力技术条件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廉价劳动力 政府因素 军事订货 政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