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7课时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2例1:(2011年浙江第26题)假如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上调至3000元,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所有居民应缴个人所得税减少 B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C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3 起征点上调后,所有居民在个税的缴纳上都将受益。A中个税不是减少而是免除为零了。B中调整前后适用的税率档次调整了,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居民也会受益。D项中个税调整属于再分配。【答案】C 解析 4例2:(2011年福建第31题)通货膨胀率一般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的物价涨幅,国际上通常把CP
2、I涨幅达到3%作为警戒线。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A在A点时,适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利率 B从B点到C点,适宜减少财政支出,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C从C点到D点,适宜扩大财政盈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D在E点时,适宜增发国债,增加货币供给 6 CPI涨幅超过3%通常作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在A点时,宜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从B点到C点,宜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B项正确。从C点到D点,需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E点时,市场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宜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的观点不对。【答案】B 解析 7例3:(2011年山东第17题)“城镇
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 B C D 8 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增长,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正确。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提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正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调控是宏观的,不可能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是错误的。货币发行
4、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随意发行,排除。【答案】A 解析 9例4:(2011年福建第33题)“拉弗曲线”(见图)描述了税率和税收的关系。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税收政策必须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A点是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佳税率选择 确定税率应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 税率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将导致税收收入的下降 A B C D 10 “拉弗曲线”反映的是税率高低与政府税收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政府提高税率,自然会使税收增加,但如果税率太高,纳税人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并进而减少投资和工作时间,这将导致税基的减少,政府的税收不但不会因提高税率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减少。
5、所以税率的制定必须综合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与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无关,排除选。从理论上说,当税率是零和税率是百分之百的时候,税收收入都等于零,所以应选。A点是政府获取税收收入的最佳税率选择,但不是宏观调控的最佳选择。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根据客观的经济形势对应采取积极、稳健或者从紧的财政政策,适度提高税率或者降低税率。【答案】C 解析 11理解型选择题 一、题型特点 理解型选择题通过创设一定的背景材料,来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观点之间联系的理解。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往往同判断型和因果型等类型选择题交织在一起。一般
6、可分为内涵型和外延型:内涵型,即题干的指向是对教材中概念、原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或对材料的理解,通常表述为“是”等形式;外延型,即题干指明一个具有共性特征的事物,由此要求选择适用的范围,通常表述为“有”等形式。12 二、解题对策 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是:把选项与题干联系起来,看它们在内涵上是否一致,或在外延上是否等同,只有二者一致或等同,才能入选。13例:(2011年重庆第24题)2010年,重庆市政府拿出部分资金,在全国率先启动公租房建设项目,并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形成“60%到70%的人住商品房,30%到40%的人住公租房”的城市住房模式。重庆公租房建设是()调控重庆市商品房房价的重要手段 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财政对社会分配进行调节的重要表现 完善重庆市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 A B C D 14 政府出部分资金体现了发挥财政的作用,启动公租房建设有利于调控房价。与材料无关。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