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375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三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周武王灭商后决定营建洛邑(今洛阳),即“宅兹中国”的记载。据此可知A. 商周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B.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C. 何尊是武王伐纣的直接产物D. 文物具有证实补史的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何尊是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属于第一手资料,青铜器中的铭文记录了周武王灭商后建都洛邑的记载,从而为史书对武王灭商的记载补充了重要的证据,即文物具有证实补史的重要作用,故选D;A在材料没

2、有体现,排除;材料中出现“中国”一词,但是不能证明“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B错误;何尊是公元前1055年到公元前1021年的文物,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6年,不能说何尊是武王伐纣的直接产物,C错误。2.“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这一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君主为民、利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因此“这一学派”是墨家,故C正确;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3.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

3、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深耕易褥(锄草)A.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 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的农业记载认为深耕之后的土地平整、锄草有助于农业发展,这种理念较为先进,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未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题干记载内容是关于精耕细作的,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4.秦汉史学家李开元认为:“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宫廷皇权实际上直到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才真正形成。”作者在此主要强调汉初A.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B

4、. 皇权受到一定限制C. 官僚政治发展缓慢D. 王国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汉初“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直到吕后当政后宫廷皇权才真正形成,意味着之前皇权受到另外两种政治势力的制约,B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汉初政治结构格局,并未提及汉初社会局势,排除A;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是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当时官僚政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C排除;D不是作者强调的中心,排除。5.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一现象A.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B. 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5、C. 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达D.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体现了汉初吴国实力的强大。这一现象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体现了吴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故A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达,故C错误;一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开始于三国时期,故D错误。6.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B. 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C. 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D. 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6、【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齐民要术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D项正确;“中外文化沟通”不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生产加工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不是北朝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是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误。7.“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一行政模式”是指A. 汉代刺史制度B. 元朝行省制度C. 明代三司制度D.

7、 清代督抚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可知,“这一行政模式”是指元朝的行省制度,故B正确;汉代刺史制度是监察地方的制度,不符合“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故A错误;明代三司制度只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具有两重性,故C错误;清代督抚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不是“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故D错误。8.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 削弱宰相权力B. 防

8、止地方分裂C. 加强专制制度D. 健全监察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都察院”、“给事中”“按察司”等都是君主加强对百官监察的措施,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体现,C项正确;明朝没有宰相,排除A项;材料除了涉及地方,还涉及到中央百官,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其主要目的,监督体系的完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排除D项。9.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言情成分明显增多,一些书商也喜欢鼓吹作品的言情内容;同时,很多神魔、侠客题材的作品也受到读者的推崇。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戏曲艺术的革新B. 平民教育的兴起C. 封建制度的衰落D. 商品经济的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言情、神魔、

9、侠客等题材的作品具有通俗性,属于世俗文学,符合市民阶层的品味,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冲击,故选D项;材料中的作品并非戏曲作品,无法反映戏曲艺术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中作品的出现虽反映了平民的欣赏口味,但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封建制度的衰落影响的是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比如导致直接揭露封建社会走向腐朽和没落的明清小说的出现,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倾向影响并不明显,排除C项。10.下表为乾隆、嘉庆时期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这表明当时经济领域() 地区 特点 江苏松江府 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 太湖地区 环太湖诸山,乡人比户蚕桑为务 四川荣昌 南北一带多种麻,比户皆绩,机杼之声盈耳 广东地区 商人“春以糖

10、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 A. 地区分工比较明显B. 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C. 商帮经济发展迅速D. 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提及不同地区均有各自的特色产业,比如松江的纺织、太湖的桑蚕、荣昌的麻、广东的糖,说明地区分工比较明显,故选A项;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必然伴随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但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B项;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材料中并未提到,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的买卖,无法体现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排除D项。11.1873年的轮船招商局局规规定:由诸商董中推举一位商总,总局和各分局分别由商总和商董主持。总局须将各董信息“开单转详大宪(李鸿

11、章)存查”,更换商总或商董时均须“察请大宪”。这一规定A. 体现了官督商办的特点B. 阻碍了民用企业的发展C. 解决了军事企业的困难D. 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总局须将各董信息开单转详大宪(李鸿章)存查,更换商总或商董时均须察请大宪”等信息可知,洋务派民用企业吸收部分私人资金,并允许商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实权仍掌握在清朝官僚手中,体现了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官督商办”特点,A项正确;洋务派民用企业吸收部分私人资金,并允许商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有利于民用企业的发展,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阻碍民用企业的信息,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军事企业的困难主

12、要是资金,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解决军事企业困难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的特点,封建势力的强大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D项错误。12.如图摘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目录。据此判断,第十章的主题应为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清末新政C. 太平天国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灾害”“客家人和基督教”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其爆发的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同时伴以自然灾害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等因素,C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客家人和基督教”无关,排除A;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鸦片战

13、争是19世纪40年代,距离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遥远,不能对这两件事情产生直接影响,排除B、D。13.中法战争期间,北洋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当北洋水师独力抗击日本海军之时,南洋水师竞保持“中立”。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地方势力之间的倾轧B. 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C. 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D. 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水军各自为政,没有一致对外,反映出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D项正确;地方势力之间的倾轧与“拒绝前去救援”,“保持中立”不符,A项错误;“东南互保运动”开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4、,B项错误;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不是中国三支海军各自为战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14.甲午战后,创办新式企业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不断增加。到清末时,新老状元及其他官绅转化为产业资本家的人数约占产业资本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表明A. 商人政治地位提升B. 传统社会观念改变C. 实业救国思潮萌发D. 民族企业数量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创办新式企业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不断增加”并结合所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设厂的限制,有更多的知识分子以及官员从事近代企业的创办,这反映出传统的社会经商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商人地位并没有提升,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些官员是受实业

15、救国思潮影响而从事近代企业的创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家的成分问题,而不是企业数量,排除D项。15.巴黎和会后,严复作诗“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并自注说:“战时公法,徒虚语耳。甲寅欧战以来,利器及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这体现出作者A. 反思西方文明的不足B. 极力宣扬进化论思想C. 否定近代科技的作用D. 正视民族危机的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战时公法,徒虚语耳。甲寅欧战以来,利器及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可知,严复从一战和巴黎和会看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反思西方文明的不足,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进化论,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反思,C

16、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民族危机,而是反思西方文明的局限性,排除D。16.1929年,古田会议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这一决议A.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B. 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C. 促进了工作重心的转移D. 表明了反“围剿”形势的严峻【答案】A【解析】【详解】古田会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强调红军除了军事任务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

17、”,将建立革命政权和党组织作为红军的重要任务,这一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划清了无产阶级军队和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中国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推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A正确;古田决议的中心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工农武装割据不是其强调的中心,排除B;古田会议中并未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第一次反“围剿”时间是在1930年12月,排除D。17.1939年,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发表演说指出,苏联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应当取法的”。1940年,蒋介石出席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曾就苏联革命成功之经过与其奋斗精神

18、有所阐述。两者的共同目的是A. 宣扬十月革命B. 巩固中苏友谊C. 宣传抗战信念D. 塑造政党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十月革命后苏俄人民经过历经艰难取得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最后取得胜利。抗日战争时期邵力子宣传要取法苏联的革命精神,蒋介石就苏联的革命成功经过和奋斗精神进行阐述,他们的目的就是中国人要学习苏联的革命精神,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高必胜的信念,故选C;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国民党是资产阶级统治,对社会主义是仇视的,不会宣扬十月革命,A错误;材料内容是宣传苏联的“革命精神”,与巩固中苏友谊,和塑造政党权威无关,BD错误。18.国民党文人曾对毛泽东的某篇著作进行批判,

19、其理由是: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制度已经被摧毁殆尽,连二分之一的成分也没有了”;“中国的革命是国民革命,是不分阶级的,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范畴”。上文中的“某篇著作”是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 井冈山斗争C. 新民主主义论D. 论十大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文人否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承认“中国的革命”分阶级,存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反对把中国革命归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围对应批判的是 1940年初毛泽东系统阐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主力、革命前途等问题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C项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没有系统分析中国社会制度

20、、中国革命性质及所属范畴,A项错误;井冈山的斗争回答的主要是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不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性质,B项不符合题意;论十大关系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背景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等无关,D项错误。19.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A. 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B. 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C. 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D. 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

21、接与英国、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签订了大量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A正确;此时美国对中国依然奉行敌视、封锁和包围政策,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之时,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故C错误;此时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依然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D错误。20.19561957年,文艺报先后介绍了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印度诗人迦梨陀娑、奥地利钢琴家莫扎特、保加利亚艺术家玛依斯捷尔等人的作品。这得益于A. 外交领域的巨大成就B. 双百方针的正确指导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19561957年,文艺报介绍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地区国家的著名

22、作家、艺术家,结合当时的文化氛围可知,这得益于当时双百方针的提出,B正确;中国和奥地利建交时间是1971年,排除A;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主要涉及的国家是新兴的民族国家,与题干中的俄罗斯等不符,排除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这一制度的建立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但是文艺报中介绍了印度诗人、奥地利钢琴家,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题干现象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21.中央曾有文件指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粮食生产必须继续抓紧。必须坚定而又审慎地、积极而又稳步地前进。关键问题之一,是把生产队的自主权、农民的主动性和国家经济计划的要求协调起来。”该文件制定于A 1953年B.

23、1960年C. 1981年D. 1999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把生产队的自主权、农民的主动性和国家经济计划的要求协调起来”,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左”倾错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在农村一定程度上扩大生产队的自主权、农民的主动性,故选B;1953年开始工业化建设,A不符合“工业的发展”,排除;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不是“生产队”为生产单位,排除CD。22.公元前5世纪,雅典有10位将军。国家规定在战场上,如果不只一名将军在场,往往由几名将军轮流指挥全军,每

24、人1天。这一规定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 反映了当时民主的基本特征C.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能力D. 保证了军事行动的统一指挥【答案】B【解析】【详解】战场上,如果不只一名将军在场,往往由几名将军轮流指挥全军,每人1天,这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轮流执政类似,体现了当时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B正确;将军轮流执政并不会增加财政负担,排除A;10将军都是选举出来的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因此轮流指挥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能力,排除C;十将军每人轮流指挥一天,每位将军地位平等,而每个人的指挥风格不同,难以保证军事行动的统一指挥,排除D。23.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律原理中提到:法律的精义在于条文的精神而并

25、非在于其文字;法官对提到他面前的事件要抱合理的怀疑态度。这表明罗马法()A. 蕴含了现代法治的某些理念B. 十分重视法律条文的更新C. 特别强调法律证据的重要性D. 增加了公平实用的新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罗马帝国时代,法学家强调法律的深刻道理在法律条文的“精神”内涵而非文字表达,法官审理案件时要秉承“合理怀疑”态度慎重执法,表明罗马法蕴含了现代法治的某些理念,A项正确;材料与法律条文的“更新”无关,B项错误;“强调法律证据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增加了“公平实用”的“新”特点,D项错误。24.16世纪以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

26、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地区的标准语言。这表明宗教改革A. 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B. 促成了德国政治上的统一C. 加速了教会势力的衰落D. 促进了德国世俗文化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国的民族语言,有利于强化德意志的民族认同感,推动民族主义的发展,A正确;德国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排除B;材料主旨与教会的衰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圣经不是世俗文化,排除D项。25.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在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提到:(它)带来了民主政治、女权运动,以及宗教的衰落、道德的松弛,使文学从依赖于贵族的赞助中解放出来,小说的体裁也

27、由浪漫主义改变为现实主义。这一历史事件是A. 文艺复兴B. 宗教改革C. 启蒙运动D. 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民主化发展,使妇女在社会生产、生产中地位提高,女权运动兴起,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宗教的衰落,道德的松弛,使文学平民化,浪漫主义文学为现实主义所取代,D项正确;文艺复兴没有给世界带来“民主政治”等,A项错误;宗教改革与“女权运动产生”和“宗教衰落”无关,B项错误;启蒙运动并未使“小说的“由浪漫主义改变为现实主义”,C项错误。26.巴黎公社委员会存在了62天,在有记录的58次会议上,先后更换

28、了28位主席,有时一天更换两次主席。这一做法体现了当时A. 外部形势极其紧张B.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C. 领导体制存在缺陷D.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巴黎公社存在时间不长,但频繁更换主席,这种频繁更换领导人的做法明显不利于巴黎公社的发展,说明当时领导体制存在缺陷,故选C;频繁更换主席的说法不能说明外部形势紧张,不能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排除AD;材料没有交代频繁更换主席的原因,无法说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排除B。故选C。27.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大量聘用外籍教师,在人文科学领域,聘用的英国人数占第一位;在社会科学方面,聘用的德国人和美国人大约数目相等;在自然科学方面,聘用的德国人

29、数占第一位。日本此举旨在A. 借鉴英国的政治制度B. 吸收德国的科技成果C. 推动日本的迅速发展D. 扩大文明开化的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聘用的英国人数占第一位;聘用的德国人数占第一位。”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引进人才,传授西学,加快日本“脱亚入欧”的步伐,推动了日本的快速发民菜,故C项正确;材料中除了英国,还有德国,且日本借鉴的是德国式的政体,排除A项;材料中除了德国还有英国,B项不全面,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扩大途径”,排除D项。28.下表为1870和1913年英、法、美、德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据此可知 英法美德其他国家1870年321023

30、13221913年146381626A.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已经丧失B. 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C. 美国超级霸主地位得以确立D.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时间“1870年”“1913年”可知,这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下降,而美、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却有较大提升,这说明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逐渐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但不代表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已经丧失,并且不符

31、合史实,A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下降,而美、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比重提升,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没有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问题,B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有较大的提高,但不代表美国超级霸主地位得以确立,这时期世界中心仍在欧洲,C项错误。29.罗斯福新政初期,美国社会失业、流浪人口增多现象严重,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却十分担心总统能否赋予他们采取措施实施保障的能力。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美国A

32、. 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B. 以工代赈面临多重挑战C. 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D. 社会保障急需立法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却十分担心总统能否赋予他们采取措施实施保障的能力”可知学者意在说明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以保障对失业等问题的解决,故选D;根据材料“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可以说明政府有强大的物质保障,但是不符从“侧面反映”这一要求,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工代赈的内容,B错误;材料内容反映学者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是照搬苏联模式,并且照搬苏联模式与史实不符合,C错误。30.195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

33、民生产总值相差23倍,1980年扩大为40倍,1985年又扩大为44倍,1990年更扩大到56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 科技革命的冲击B. 世贸组织的出现C. 殖民体系的存在D. 国家干预的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程度在进一步拉大,这主要利益于发达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快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在科技革命方面较为落后,故A项是主要原因,选择A项;世贸组织出现于1995年,排除B项;殖民体系在二战后逐渐瓦解,并且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80年代西方国家逐渐减少干预,排除D项。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

34、料(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答案】(1)政治上: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经济上: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2)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废道改路;北宋面临的少数民族威胁更加严重(或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失去了幽云地区。(3)问题:出现积贫积弱局面。举措:为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

35、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解析】【详解】(1)据图一可知,唐中后期藩镇遍布,严重威胁的中央集权。因此此时在政治上主要是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削弱唐朝的统治;经济上由于北方战乱,经济被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加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2)由图二可以看出,北宋结束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北宋不是大一统的政权,面临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巍峨,并失去了北方幽云地区。(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北宋时期维持了庞大的军队,并给北方政权缴纳“岁币”,由此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为了改

36、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进行作答即可。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摘编自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观点: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评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商品关税税率均大幅度下降(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进口关税下降幅度更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竭力在世界各地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了打开中国

37、大门,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条约中的协定关税、降低税率等规定导致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便利了英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中国关税主权在帝国主义武力胁迫下开始丧失,资本主义国家用各种不平等条约强制清政府制定协定税则,这种片面的协定税则是近代中国低关税局面形成的最直接原因。【解析】【详解】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对比1843年前后中国进出口货物新旧税率,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关税税率均大幅下降,综合表格下方注解,特别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的相关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38、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确定观点以后,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的不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双重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说明核心观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是导致近代中国关税低的直接原因;解题过程中注意按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楚,表述成文。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思潮,因其大力宣传排满光复,政治改革和复兴古学,所以在资产阶级各派及进步民众中有很大的市场。孙中山曾说“象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但鉴于“主持风

39、宪”的御史台大抵成为“君主的奴隶”,因此执掌监察权的机构“定要独立”。欧美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中所遇到的挫折,西方国家学者对三权分立及弹劾制度的一些新见解,也使孙中山萌发出增补三权分立的大胆想法。1906年底,孙中山形成了五权宪法思想,监察独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监察独立的思想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监察制度以崭新的生命,但在实践中屡遭挫折而始终未能实现。摘编自马克敏、王波孙中山监察思想述略材料二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溶共”政策,对共产党干部拉拢腐蚀,根据地出现了腐败现象。为此,根据地通过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章以及整风运动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反复教育。还在政权建设中积极践行“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

40、府”的主张,并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各级政权,发挥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作用。各级政府还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等相关法规,惩治腐化变质、规范权力运行。根据地还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并通过“干部考绩”和“行政督察”的探索,以“发扬民主政治,提高行政效率”。上述措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探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监察独立的思想提出的历史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

41、)原因:中西合璧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吸取西方监督体制的教训。影响:丰富了中国的监察思想体系;推动了辛亥革命及政权建设的进程;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作用极其有限。(2)特点:强化廉政思想教育;推动廉洁政府建设;健全廉政法规制度;探索新型廉政措施;发挥党外人士的监督作用。意义:提高了党员的廉洁自律;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为今天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42、的思潮”可知,中西合璧社会思潮的影响;根据“鉴于主持风宪的御史台大抵成为君主的奴隶,因此执掌监察权的机构定要独立”可知,借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据 “欧美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中所遇到的挫折,西方国家学者对三权分立及弹劾制度的一些新见解,也使孙中山萌发出增补三权分立的大胆想法”可知,吸取西方监督体制的教训。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监察制度以崭新的生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监察独立的思想,丰富了中国的监察思想体系,推动了辛亥革命及政权建设的进程,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根据“(监察独立的思想)在实践中屡遭挫折而始终未能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监察独立的思想,在半殖

43、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作用极其有限。(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通过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章以及整风运动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反复教育”可知,强化廉政思想教育;根据“践行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主张”可知,推动廉洁政府建设;根据“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等相关法规,惩治腐化变质、规范权力运行”可知,健全廉政法规制度;根据“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并通过干部考绩和行政督察的探索”可知,探索新型廉政措施;根据“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各级政权,发挥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作用”可知,发挥党外人士的监督作用。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体现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廉政措施提高了党员的廉洁

44、自律,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为今天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34.如图分别是德国不同时期领土变化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德国领土变化的原因。(2)结合图2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领土不断扩张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3中德国领土变化的影响。【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凡尔赛和约重新划定了德国疆界。(2)原因:凡尔赛和约刺激了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蔓延;二战前德国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长;国际上绥靖政策的纵容。(3)影响:为德国的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加速了两极格局(或冷战)局面的到来。【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图1中对德国领土的分割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凡尔赛和约重新划定了德国疆界。(2)“原因”,依据图2中德国领土的扩张及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凡尔赛和约刺激了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蔓延、二战前德国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长、国际上绥靖政策的纵容等角度分析。(3)依据图3中德国领土变化可知,这是二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德国的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加速了两极格局(或冷战)局面的到来等角度分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