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解析由题干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包装布变化与质量无关,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可以满足外包装的需要,A项与题目要求不符,可排除。英国棉布运到中国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包装,可排除B项。包装布的变化不
2、能体现出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情况,可排除C项。2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由“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贩运皮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知,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由此可知,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的状况,B项错误
3、。C项“全面冲击”过于绝对,可以排除。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其标志是“耕与织分离”和“纺与织分离”,D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883年前,胡雪岩垄断蚕丝业,获取了暴利,但此后由于世界市场对蚕丝需求下降,洋商不再购买,导致其货物大量存
4、积,甚至腐烂,资金流失,最终胡氏一蹶不振。综上分析本题选D项。4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由1853年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由材料可知,中国人均消费棉纱、棉布不如印度多。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可知,这是由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所导致的,故D项为正确答案。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破坏,与题干反映的现象关系不大,所以A项不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无法保护本国经
5、济,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印度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答案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材料强调了修建铁路对内有利于开发资源,对外收回丧失的利权,这有利于人民,也有利于国家。同时,有利于解决发展军事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这正是洋务派“求富”“自强”的主张,故选A项。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
6、传统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的态度问题,故虽同为洋务派的主张,“中体西用”超出了材料范围,C项错误;“民生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平均地权,D项错误。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最早掀起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中体西用”中的“中体”是以中国的儒家伦理道德为根本,“西用”是以西方科技
7、为辅助,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故B项错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主张接受西式教育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不能说中国人“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看,李鸿章关心的知识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西方科技,这说明了李鸿章对西方科技的关注,故D项正确。7据记载,江西抚州“同治间棉布价高,一匹值钱二千,贫家妇女恒持纺织以自活。近日洋纱一称,可成布五匹,匹价不及七百钱。故相率罢织”。材料现象()A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B说明西方经济侵略加剧C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答案D解析从“持纺织以自活”到“相率罢织”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8、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8下面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列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万担)18361838年1894年内销165171外销50215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商品经济发展列强对华倾销加剧A BC D答案A解析到1894年,中国茶叶外销超过内销,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正确;西方国家操纵着茶叶市场,使中国茶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故错误;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列强对华掠夺原料,没有涉及对华倾销商品,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
9、9下图分别是18671885年外国棉布进口值趋势图(图甲)及棉纱进口值趋势图(图乙)。造成两图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陷入世界市场 B洋务民用企业发展C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答案B解析图甲反映的是棉布进口值有所降低,图乙反映的是棉纱进口值在增加,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结合“18671885年”的时间可知,当时开展洋务运动,而洋务民用企业进口棉纱来生产棉布,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故B项正确;中国陷入世界市场的表现是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棉布进口值有所降低,棉纱进口值在增加,说明A项不正确;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故C项说法不正确;自然经济强
10、烈抵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不正确。10“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C发展民企,辅助军企 D发展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材料“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表明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是为了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所以答案选A项。11“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包括上海的华新、裕源和裕通,宁波的通久源,无锡的广勤等都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
11、关系。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曾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洋务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洋务企业为民族企业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C民族企业普遍存在官商勾结现象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洋务企业对民族工业的产生起到诱导和刺激作用,故A、B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到商人如何贿赂官员,官员如何帮商人赚取利润,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地点上海、广州可知,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2下面为18801894年商办企业创办情
12、况统计简表(部分)据此不能得出,这批商办企业()A创办得益于奖励实业政策B投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C其中规模遥遥领先的是纺织业D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答案A解析奖励实业政策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项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不符,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批商办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故B项表述正确;根据材料中办厂数量、企业平均资本的比较可知规模遥遥领先的是纺织业,故C项表述正确;多数企业分布在上海和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说明这批商办企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故D项表述正确。13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近代英国在华投
13、资额不断下降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份额不断增长答案B解析根据18401895年英国投资数额为8026万元,而18951911年为33955万元,可以得出这段时间英国投资额为上升,排除A项。抗战时期美国投资额为262096万元,而解放战争时期为47918万元,明显下降,因此排除D项;材料显示日本占优势的时间为19111927年,并非始于甲午战后,因此排除C项;英国在甲午战后对华投资额较此之前虽然增长,但所占比重却由82.5%下降为28.1%,因此说明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B项符合题意。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盛宣怀(184419
14、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材料二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
15、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年份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钱庄外国洋行外国在华银行合计1897年底70141241001898年底51113801001899年底850150100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
16、,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答案(1)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2)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解析第(1)问,由“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可以得出银行比中国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更具优势;由“英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和“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可以抵制外国资本对我国的经济侵略;由“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可得出开设银行对修建铁路有促进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积极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三
17、小问由“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可以得出中国通商银行虽是华人银行,但过度依赖外国人。15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18、(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注意语言要精练。第二小问属于比较题,要从两则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归纳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综合两则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化的特征展开阐述。1619世纪末2
19、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18951899年)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材料二下表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答案(1)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展;轻工业发展迅速。成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等。(2)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甲午中日战争后:现代化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从材料一中提炼,应从整体、行业与地区分布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应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对比材料二表格中的进出口情况,逐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