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3 ,大小:348KB ,
资源ID:72353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353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9届高三一轮强化训练历史综合卷五时间90分钟 分值100一、单选题(共48题,每题1分,共48分)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A. 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 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 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 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答案】B【解析】【详解】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子畏上帝”“天命诛之”这里都体现出借用上天意愿来加强统治

2、的思想。体现出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是借助神权思想加强统治,不是迷信活动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等级的信息观念,故D项错误。2.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多有“隐民”“私属徒”之类的称呼。“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指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封建剥削关系的出现 B. 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 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D. 自耕农经济逐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材料中对于“民”和“徒”由奴隶到依附农民的转变说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3、故A项正确;此时属于公田向私田转换时期,井田制并不是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性质转换时期,并不是土地兼并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公有向私有制转变时期,自耕农经济是战国时期才得以确立,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关键词,“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史实分析回答即可。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

4、由题干中的“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国家需要什么言论,就说出什么言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做,这明显是讲求实际功利的做法,所以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故选D而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君民关系,故A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叫做克己复礼,但是题干中的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C。【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

5、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4.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继周者”为A. 王位世袭制 B. 内外服制度 C. 封国并行制 D. 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封国并行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大意是说: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

6、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到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推行郡县和封国并行制,C项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内外服制度是商朝实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皇帝制度是秦朝建立的,同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5.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剥削

7、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在货币地租时代,农民为了用货币缴纳租税,不得不把手中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农民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自己无力生产的产品如食盐、铁器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必须从市场上购买,这都是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服务的商业活动,故选B;A是原因,不是对题干现象的说明,故排除;C不符合史实,D是在夏商周时期才有的现象,而且也不是说的古代中国农民,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D。6.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

8、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 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 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 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 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白虎观会议统一今文经义,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点睛】“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是解题的关键。7.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

9、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A. 外戚集团 B. 内朝官C. 外朝官 D. 宦官集团【答案】B【解析】【详解】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构成的官僚体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由此可判断材料中的“尚书”属于内朝官,故排除C,选B。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排除A;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排除D。8.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编成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等图经;唐朝各州也大都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这些做法旨在A. 推动地理学的发展B.

10、 丰富地方志的类型C. 变革对官吏的考核D.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地理学的发展过于专门化,与材料中“隋炀帝下令”“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不符,故A错误;丰富地方志过于专门化,与材料中“隋炀帝下令”的层级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变革对官吏的考核,也与材料“地方上报风俗、物产”不符,故C错误;材料“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表明,应该是高度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故D正确。9.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在宋代,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得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

11、帮忙,全部决策权在皇帝。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A. 皇帝可直接掌承六部职能B. 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C. 君相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D. 皇权向高度集权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唐代政令由宰相拟定到宋代经皇帝同意后拟旨,再到明代由皇帝全部决策,可知古代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皇权向高度集权发展,故D正确;六部是执行机构,皇帝并未直接掌六部职能,故A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B项不符合唐朝到明朝政治发展的趋势,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政事决策权逐渐转移到皇帝,并未直接表明君相之间的矛盾的变化,故C错误。10.据“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注:厘金,旧时的

12、一种商业税)可知,在19世纪中晚期A. 国家财政收入锐减B. 田赋总额不断下降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 对外贸易大幅攀升【答案】D【解析】【详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19世纪中晚期”即“1865-1888”年这个时段,分析可知,图表体现了农业税在减少,关税在1842年后逐渐增加,这说明对外贸易大幅攀升。故答案为D项。ABC项,图表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数据图表作为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是表达信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重要形式。做此类题需注意:a.防止孤立考查数据,要将整个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综合分析。b.发掘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每一个数据都对应着相应的一个

13、时间,时间能提示我们相对应的时代背景。11.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据材料可知A. 都在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B.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C. “西学东渐”历程开启D.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的科技成就都是古典科技的技术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趋向近代科学,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发展趋势不同决定,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衰落时期,西方向近代社会转型,发展资本主义,B选项符合题意。西方在近代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而中国没有,A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历程开启,C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而是强调中西科技成就的差异与东西

14、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有关,D选项排除。12.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A. 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B. 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C. 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D. 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和表格数据占利润比例可知,轮船招商局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A选项符合题意。表格数据无法体现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势头,B选项排除。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是合资企业,D选项排除。【点睛】轮

15、船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到1949年终结,77年间轮船招商局产权变化纷繁芜杂,是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其官督商办,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次采股份制,也多为后世称道。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资本共计420余万两,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13.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

16、”,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这说明李时珍A. 专注于中药药物的研究B. 证实大豆能够解毒C. 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说法D. 注重经验的积累【答案】C【解析】“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说明李时珍字啊本草纲目中纠正了前人在医药方面的一些错误,故C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14.清朝官员认为: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这反映出当时A. 留美幼童易受西方文化影响 B. “中体西用”思想普遍流行C.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中国国情 D. 传统

17、儒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官员害怕留美幼童不能坚守中国传统,而受到西方风俗影响,说明中国官员思想观念保守,这是传统儒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官员担心留美幼童易受西方文化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而是强调中国官员思想观念保守,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人才培养模式不合中国国情,C项错误。15.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

18、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被打开,外来商品输入;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科技,力图实现民族自强的改革运动;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区域在京津地区,都没有导致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的情况,故排除A、C、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源于广东,转战南方各省,导致所经之地“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故选B。【点睛】本题重点在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和“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综合所学可知,鸦

19、片战争、洋务运动都没有导致人口大减,而义和团运动活动的区域与题干描述不符。16.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B. 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C.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D. 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的认同,即义和团运动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故答案为B项。材料仅强调抗击外

20、来侵略,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排除;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对中国的近代化并未起到推动作用,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并未继承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排除D项。17.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 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 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C. 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 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交通工具(火车)不赞赏的态度,同时还怀念旧有的生活方式(坐航船)。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18.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A.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B. 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C. 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D. 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

22、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故C错误;材料只是统计发表的论文,看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表明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D项错误;从表中统计的论文来看,只有一篇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他均支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此时的苏联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模式,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表明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故B正确。故选B。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

23、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A. 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B. 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C. 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D.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答案】A【解析】【详解】革命派制定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立法机关限制以袁世凯为首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议会权力的规定明确详细,而对总统和内阁的权力规定不够明确。这些规定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排除。【点睛】由于当时受南北议和的影响,革命党人非常清楚临时大总

24、统职位将由袁世凯继任,因此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如在权力关系设计上,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以抗衡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拥有立法权外,还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项的同意权和对总统、副总统的弹劾权。此外还规定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项复议时,如有2/3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从而,总统行使权力受到参议院的较大制约。20.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呕心沥血,写了大量著作

25、。据任世江先生统计,收录在毛泽东选集中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这个时期写的。这些著作中最能代表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论述的文章是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 论持久战C. 新民主主义论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C【解析】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C正确;ABD不符合“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论述”,排除。21.驮运(用牲口运物)、驿运(驿站式)和木船运输是中国古老的运输方

26、式,近代以来日渐衰落,但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却快速发展起来。这说明A. 传统运输方式比较适应大后方的形势B. 传统运输比现代运输方式更具优越性C. 物资产地分散,只能用传统方式运输D. 大后方的百姓只熟悉传统运输方式【答案】A【解析】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主要是在农村地区,相对落后,所以现代化的运输方式不适合当时的需要,而传统的运输方式则与当时的形势相适应,故选A;A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中物资产地分散与否与运输方式关系不大,故C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22.“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

27、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反映的战役。A.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B.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C. 失败的原因是消极的抵抗 D.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对日军侵华步伐的延缓【答案】B【解析】“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说明是正面战场,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符合淞沪会战情形,国民政府军队英勇抵抗日军,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故B正确;依据材料中“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苦战”等信息可知,当时国民党抗战不消极,故 C 项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3.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

28、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其意在A. 发动广大民众争取革命的胜利B. 宣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困难重重C. 加强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D. 建立以中共为中心的多党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想取得胜利,不仅要建立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是主要意图;材料未体现要建立什么

29、样的政治制度,D项排除。故选C。2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斗争实践,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某次会议上通过xx会议宣言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宣言最早可能发布于A. 中共一大B. 中共二大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表明革命分两步走,先打倒列强除军阀,可推出最早应为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故B正确;中共一大确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没

30、有涉及“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排除A;遵义会议主要纠正了李德、博古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权,没有涉及革命分两步走,排除C;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涉及革命分两步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联系所学中共二大确立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析解答。25.据统计,1952年我国在各类工业城市建设中,如包头、大同抚顺等具有明显资源性特征的资源型城市约为13,1954年的比例约为1/3 强。这一现象A. 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B. 旨在打破西方

31、国家的经济封锁C. 导致了工业城市建设比例失衡D. 反映了国家工业建设重心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资源型城市建设的重视,说明政府注重工业建设中的资源开发,这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A项正确;对资源型城市的建设意在进行工业化建设,B项错误;C项夸大了该建设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6.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一文件A. 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B.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 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D.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

32、构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党中央认为,在农村只要是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就肯定了农村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肯定农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创新,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是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的,A项错误;材料中的文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项错误;材料中的文件只是涉及农业,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D项错误。故选C。27.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

33、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A. 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B. 政府政策的导向C.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 国际形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俄文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并调动相关知识可知,此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这与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有关;而依据材料“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可知,此时中国的政治色彩减少,这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关。由此可知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导致“外语热”出现的根源,C选项符

34、合题意。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的说法不属于外语学习变化的原因,A选项排除。政府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内内外局势决定的,B选项排除。外交政策的调整受到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D选项排除。28.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A. 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B. 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C. 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 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答案】A【解析】题干说的是建国之后的初期,我国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为了适应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

35、的政权建设的需要,故选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年代就被中共确立了,故B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揭开教育改革序幕的是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方针的确定,故C不符合史实;题干所述是建国之后,不再是革命年代,故D不符合题意。29.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成为当时唯一能与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对话的国家,外交空间顿时豁然开朗。下列对此解读确的是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裂痕B. 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C. 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D. 昭示中法两因外交独立自主特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6、,中法建交后,法国依然站在资本主义阵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因此出现裂痕,故可排除A;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无法得出“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的结论,故可排除B;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可排除C;材料反映了中法两国从国家利益出发而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中法两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此题选D。30.“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37、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D.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答案】C【解析】古代希腊的思想涉及到过公民民主思想,也涉及到了人文主义精神,古代中国与希腊同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贤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更和谐,据此可以推知,C是二者相通的,故选C;A不符合古代中国,B本身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古希腊,所以排除ABD。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

38、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涉及到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比较,需要理解中国与古希腊同时代不同的阶段特征才好准确作答。31.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这主要是指罗马法A. 摒弃了罗马的风俗与习惯B. 使罗马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C. 以自然法则为思想基础和指导D. 服务于罗马奴隶主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史实可知,罗马法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然法是宇宙间一切存在固有的、本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法则,这与题干强调罗马法基于理性而非习俗相吻合,故C项正确。罗马法并没有摒弃传统

39、的习俗,故A项错误。罗马人并不是都享有平等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罗马法阶级实质,故D项错误。32.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B. 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C.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 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意大利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唤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没有实现“加快了王权的整合”,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排除B;宗教改革坚持

40、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打破了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故选C;清教革命运动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排除D。33.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此次改革A. 其打破了特权选举扩大了选举权 B. 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C. 这表明了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 D. 其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

41、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改革使英国的议会制度得到完善,满足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需要,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B项正确;A项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材料无法表明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排除C;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议会改革,D项错误。故选B。34.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

42、。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A. 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 B. 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C. 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 D. 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故A项错误;据材料“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可知英国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故D项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35.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

43、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A. 行政效率十分低下B. 颠覆三权分立体制C. 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D. 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罗斯福新政被指责有弊端,但行政效率十分低下不实,而且美国依然保持三权分立,并且维护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届美国政府的宗旨。故A、和项错误,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行干预国家经济,扩大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材料“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说明罗斯福新政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故项正确。【点睛】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

44、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36.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A. 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C. 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

45、表明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资本的自由流通,排除A项;材料涉及到的是国际间的贸易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而没有涉及到国际经济交流的准则问题,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材料论述的是两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37.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与凯

46、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一致B. 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经济政策C. 捍卫民主政治并反对极权统治D. 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独立行动”等可以看出,哈耶克是反对干预经济的,这种经济思想的确在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了重视,故D项正确;这一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是相反的,故A项排除;这一理论是不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的,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故C项排除。38.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A. 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B. 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C. 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47、 D. 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有利于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防止公共权力膨胀,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决策问题,排除A;新闻媒体不可能凌驾于政府之上,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法律的神圣性,排除C。3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A. 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B. 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C. 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D. 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48、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美国而且是一个联邦”“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可知,作者说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国家权力增强,说明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B正确;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名存实亡”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排除C;美国是民主国家,“专制”表述错误,排除D。40.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 英、美、德、法B. 德、英、法、美C. 法、美、德、

49、英D. 英、美、法、德【答案】A【解析】【详解】“循序渐进”体现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的特点,“独辟蹊径”是美国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借尸还魂”是指德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保留浓厚的专制色彩,“循环往复”是指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的长期斗争。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B、C、D项。【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本题属于非序号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

50、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41.有学者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保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兑换比率。一方面,美元既是各国的储存货币,也是清偿手段,但是只有当美国的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各国才能取得美元;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A. 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B. 存在着瓦解的必然性因素C. 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D. 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只有各国才能取得美元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可知,如果美元信用受到影响,固定汇率制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

5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性,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内部矛盾,存在着瓦解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这一体系加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谈到世界经济加速恶化,故C项排除;材料并没有强调布雷顿森林体系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故D项排除。【点睛】“但是只有各国才能取得美元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是关键信息。42.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A.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

52、西欧对峙B.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C.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D.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答案】A【解析】由“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可知这指的是欧洲原来的海外市场亚非国家在战后纷纷独立,所以其外在地位衰弱;由“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指的是战后由于冷战导致的东西欧洲的长期对峙,故选A;当时欧洲的分裂不是因为欧洲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和竞争激烈,而是冷战,故排除B;战后美国只是控制了西欧,而不是整个欧洲,故排除C;D是欧洲势力衰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4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

53、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事件中,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是A.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 巴黎公社的成立C. 中共二大的召开D. 十月革命【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巴黎公社是法国无产阶级自发进行的一场革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巴黎公社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起来的,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无产阶级进行的一场突发性的革命,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B正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中共二大仍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召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C;

54、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实践,不符合题意,排除D。44.下表是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 表中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A. 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B. 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C. 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D. 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答案】C【解析】【详解】受过初等教育的代表比重提高说明工农群众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苏俄(联)从八大到十三大受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代表比重逐渐下降,受初等教育的代表比重逐渐上升并占重要部分,代表们的受教育水平不能说明高等教育水平下降,A选项排除。受高等教育代表的比重下降,说明高级知识分子受重视程度不如以往,B选项排

55、除。表格中各阶层代表的分布并不均衡,D选项排除。4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56、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46.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拥有更为杰出的法则。”巴尔扎克遵循的“法则”是A. 刻意突出人的理性B.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C. 对客观现实的尊重D. 悖离传统语言风格【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人间喜剧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

57、高峰,故材料中巴尔扎克所说的“法则”,无疑是指巴尔扎克本人对客观现实的尊重,这就奠定了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基调,C项正确;A项主要是启蒙运动宣扬的,排除;B、D两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故选C。【点睛】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欧,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一般说来,凡是在形象中能充分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可叫做现实主义作品。它除了在细节上要求真实外,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47.19世纪的物理学领域建立了“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殿堂”,但仍

58、存在“乌云”,后来出现了“驱走乌云的太阳”。其“太阳”指的是()A. 牛顿经典力学 B. 马克思主义学说C. 爱因斯坦相对论 D. 达尔文进化论【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末,物理学家发现黑体辐射规律不遵守“牛顿力学”理论,此为“一朵乌云”;根据牛顿力学的理论,可以推出在天空中存在着一种可以作为绝对静止参考系的物质“以太”,“以太”是否真正存在,被称为19世纪末的另一朵乌云,而解决这两大问题的理论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故称这两种理论为“驱走乌云的太阳”。故排除ABD,选C。48.评论家这样介绍某一画派的特色:“如果一幅画必须远远地欣赏,大概就是这个画派的杰作了,因为画家采用的也是从远处看来

59、的眼光,把许多描饰都简化了。”“对色彩的强调,对整个画面色、光效果的重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及事物具体结构的消逝。”“他们对事物的处理,就只管风格不风格,而不管是什么东西。”这个画派应是A. 现实主义B. 现代主义C. 印象主义D. 浪漫主义【答案】C【解析】由“从远处看来的眼光,把许多描饰都简化了”、“只管风格不风格,而不管是什么东西”、“强调色彩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及事物具体结构的消逝”等信息综合来看,这种画派就是印象派,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强调色彩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及事物具体结构的消逝”体现了印象派的特点。4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2

60、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现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摘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故事政策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在低关税条件下受到世界市场的制约和冲击作用开始凸显出来。低关税导致了大量商品进口,形成对国内的巨大冲去,一些与洋货直

61、接对抗的手工业先后衰落,甚至破产淘汰。在国外商品冲击及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实业界开始探索抵御洋货,不让利益外流的振兴之道,因而,进口替代工业在竞争中相继兴起。近代状元企业家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就是进口替代的体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棉纺织业纷纷筹建或扩建纱厂,而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规模尤大。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形成低关税的主要原因,并对比中英两国低关税的不同点。【答案】(1)原因:工业化增强了英国商品的竞争力;拓展了经济发展外部市场的需要;

62、重商主义的关税保护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推动。意义: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世界整体工业化水平的提高。(2)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关税主权;不同:英国是主动性低关税,中国则是被动性低关税;英国低关税是为了拓展市场,而中国低关税则是被迫开放市场;英国低关税是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低关税是外来冲击的结果。【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的信息从工业革命推动、重商主义弊端和自由贸易思想出现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化水

63、平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条约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比较不同从主动性和被动型、经济发展和市场拓展等角度思考回答。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坚实后盾。阐述:一战后中国虽作为战胜国,但由于中国国力薄弱,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二战时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综合国力薄弱,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等

64、。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别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上中国越来越具有话语权。总而言之,弱国无外交不断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的清政府对外关系表现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表现”可得出外交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的论点。分析外交和综合国力之间关系需要结合我国国力弱小时期外交关系的表现,如巴黎和会外交失败、雅尔塔会议中美苏秘密协定践踏中国主权。我国国力强大时期的外交表现,如港澳回归、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上合组织的建立等。请考生在第51、5

65、2、53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5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英国中等妇女是最受社会约束的阶层,她们也最先起来进行斗争。“妇女选举权全国联盟”等妇女组织先后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以争取普选权,但英国政府视而不见。一战爆发后,大量妇女听从英国政府劝说到工厂从事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了二月革命,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国妇女争取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1918年英国下议院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66、等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关于妇女工作的部分文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妇女解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妇女解放相比,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特点,并分析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历史意义。【答案】(1)历史背景:战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妇女对国家的贡献;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答对3点即可得。回答其它答案,如政府迫于现实的压力等可以酌情给分)特点:中等阶级妇女是这场运动的先锋;下层运动和上层改革相结合;通过立法保障妇女权益;妇女解放斗争具有长期性。(只要答对3点即可得(2)特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自上而

67、下的方式进行;妇女解放与抗日救亡相结合;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为广大农村妇女,进步知识女性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涉及内容广泛,贡献大。(答对3点即可得历史意义:提高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有力地推动了边区建设,支援了抗战;增进了边区广大妇女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政治认同感。【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表明:一战前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妇女的贡献大以及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等综合分析。第二小问,从多阶层、以法律为武器以及长期性等多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由表格,要从领导者、方式、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等多角度进行分别叙述。第二小问,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历史意义

68、也要多角度分析,例如,对妇女的影响是提高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就是使边区的社会风气得以改善,对抗战的影响就是突出调动抗战的积极性。点睛:此例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区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历史知识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

69、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本质上说。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不同之处。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修约谈判。1910年,日本向与其有现行条约关系的11个国家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盼与日本签订条约,表述放弃关税协定

70、权。经过40余年的努力,日本完成了修约的任务,彻底实现了关税和法权的自主和独立,与西方列强建立起了平等的国家关系。摘编自牛激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政府对待近代条约的态度。并简析日本能够完成修约任务的原因。【答案】(1)变化: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评价:清政府对近代条约由漠视、遵守到合理利用,一方面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被动融人世界,客观

71、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修约的诉求虽未能改变清政府屈辱外交的状态,但有利于防止不平等条约体系进一步扩展,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效果。(2)态度:被迫接受条约;谈判并完成修约。原因:明治维新,日本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明治政府坚定的态度和灵活的外交;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矛盾丛生;列强侵华,给日本修约提供了客观条件。【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日本政府对待近代条约的态度和能够完成修约任务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

72、览即了”“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可以看出经历了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的评价,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一方面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等方面来回答。(2)日本政府对待近代条约的态度,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经过40余

73、年的努力,日本完成了修约的任务”等信息可以得出最初是被迫接受条约,后来开展谈判并完成修约。日本能够完成修约任务的原因,应当联系日本的社会状况,特别是从明治维新带来的影响来回答。5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沉着、稳重、持之以恒。他同时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梅贻琦不仅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会通中西,融西方通才教育思想于中国教育改革之中,不仅吸收、借鉴“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理念,还传承创新,将民主管理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且卓有成效。七

74、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认为三校融合的基础是自由与民主的校风,在担任常委会主席期间(西南联大的实际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贯彻执行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梅贻琦多方聘用专家学者,使西南联大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批学术前沿的学者和专家。艰难条件下的办学经历,使梅贻琦摸索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摘编自王柏豫梅贻琦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梅贻琦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梅贻琦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答案】(1)形成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借鉴蔡元培等近

75、代教育家的思想;个人的努力及不断传承创新。(2)评析:其民主管理、教授治校,有利于自由民主校风的形成;其培养通才专才,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推动了学术发展与进步;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和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解析】(1)影响因素:根据“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同时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根据“梅贻琦不仅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会通中西,融西方通才教育思想于中国教育改革之中”得出借鉴蔡元培等近代教育家的思想,立足于实践,传承创新;根据“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得出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2)评析:根据“不仅吸收、借鉴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理念,更能传承创新,将民主管理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得出民主管理,教授治校,有利于自由民主校风的形成;根据“贯彻执行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得出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人才培养;根据“多方聘用专家学者,扩大师资队伍,使西南联大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批学术前沿的学者和专家”得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学术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