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筼筜谷(yn)(dn)蜩腹(tio)兔起鹘落(h) 斫轮者也(zhu)持缣素(jin) 相蹑(ni)近语士大夫(y) 箨龙(tu)曝书画(p) 畴昔(chu)亲厚无间(jin) 子由为墨竹赋(wi)遗余(wi) 偃竹(yn)笔砚(yn) 荟萃(hu)(cu)轮扁(pin) 少纵则逝(sho)二、辨识通假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稍”,稍微)三、一词多义(1)具(2)发(3)识(4)过四、词类活用(1)近语士大夫(名词作动词,告诉)(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3)余因而实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4)与
2、可厌之(形容词作动词,厌恶)(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五、古今异义(1)而心识其所以然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2)吾将以为袜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3)余因而实之古义:于是、就。今义:表结果。六、文言句式(1)庖丁,解牛者也。(判断句)译文:庖丁,是杀牛的人。(2)轮扁,斫轮者也。(判断句)译文:轮扁,是造车轮的人。(3)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判断句)译文: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4)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句)译文: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5)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与可当
3、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6)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省略句)译文:文人们传播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7)吾将以为袜。(省略句)译文: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资料链接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简介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又名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
4、似主要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的表兄。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与可赴湖州任所途中于陈州宛丘驿卒。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
5、,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文本鉴赏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1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_答案胸有成竹:“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意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心手相应:“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意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2文中通过哪三件轶事表现
6、文与可怎样的个性?_答案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脱俗、淡泊。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其风趣、旷达。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3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又是如何来表达的?_答案(1)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2)作者的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借助对二人交往中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显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
7、失友的“悲”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借助典故抒发感情。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4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_答案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与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借物喻人本文内容丰富,有对绘画理论的议论,有对两人友情的渲染,有对人物个性的勾勒,有对生活
8、细节的描摹,有对亡友深情的抒发。通篇以画作为主线,以怀友为中心,这里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苏轼崇拜表兄的墨竹画,更钦佩表兄那如竹一般的节操,将文与可视作竹的化身。定义: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皆可,是作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作用:(1)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2)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写法指导运用借物喻人手法“两要求”(1)所描述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2)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文章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3迁移运用请你恰当地运用“借物喻人” 的写作方法,写一段生动
9、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_【参考示例】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的确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高考考点对接文言翻译(二)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及文言文翻译题的采分点1考点解
10、说(1)文言文翻译的步骤翻译文言文一般应遵循怎样的操作程序呢?让我们以下面一段文言文的翻译为例说明之。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选自独醒杂志反复阅读原文若干遍,把握原文大意初读一遍,往往搞不清来龙去脉,甚至把不加标点的文言文看了一两遍只能觉得它们是彼此没有关系的“一堆文字”。一般来说,一段文言文总有一个意义中心,在反复阅读原文的过程中(不要看了一遍甚至不看完一遍就急于去“碰题”或死死盯住个别难词难句,绞尽脑汁),这个意义中心会逐渐明确起来反复
11、阅读原文,直到准确把握了原文大意为止。怎样才算把握了原文大意呢?第一,要弄清所读的文段是讲故事的,还是讲道理的,还是介绍知识的(从文体的角度说,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第二,若是讲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梗概、中心意思各是什么;若是讲道理的,分几层讲的什么道理;若是介绍知识的,分几层介绍的哪一方面的什么知识。以这段文言文为例:人物有“士”和“邑令”,动物有猫;贯串文段始终的是一幅画有老鼠的画;中心意思是地方官经过观察才明白了画坠地的原因是猫在夜里捕“鼠”,知道了老鼠画得像真的一样。在进行第一步时,不求字字句句弄通甚至可以绕过个别的实在不明其义的难词难句。这看起来是“慢”了,实际上为
12、以下的几步打好了全面、深入、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其实,全过程是“快”了这是欲快先慢,前慢后快。心译(或口译),发现难词难句其实,在第一步(反复阅读原文)进行的过程中,有些难词难句已经被不断地“消化”了。第二步进行心译或口译,是为了进一步确定“难点”。难词难句者,指难理解或理解了却难翻译的词句。这段文言文的难词是士人、轴、漫、逮、群猫,难句是“黎明物色”和“踉跄逐之”。联系上下文,围绕全文大意,突破难词难句这是翻译文言文的关键,前两步都是为这一步做准备。考试时,可以绕过某些实在弄不明白的词和句;平时进行阅读文言文的训练时,必须在联系上下文、围绕全文大意的原则下,适当利用工具书,“全部”突破难词难
13、句。以这段文言文的上述难词难句为例:士人:辞海释义为士民,学习道艺者,古代所谓四民为:士、商、农、工。联系后文“善画”,士人可译为读书人或知识分子。轴:本是裱好的画两端的圆木棒,在文中,上文有“作鼠”。这里只能译作画老鼠“一幅”。漫:辞海中有五个义项水涨;浸坏;污;随意(如漫游、漫谈);徒然。联系上文“令初不知爱”,文中的“漫”只能取“随意”之义译为“随便”“随随便便”均可。逮:辞海中释为“及,到”,联系后文的“则逐之”,则可译为“等到”。群猫:后文有“莫不然者”(没有不如此的),不能译为“一群猫”,而应译为“众多的猫”。黎明物色:辞海对“物色”的释义为:按照某种标准访求。在此照搬显然不通。联
14、系上文“轴必坠地”“令怪之”(“画必定掉在地上”“地方官以之为怪”),再联系后文“猫蹲其旁”“逮举轴”,便可译为:“黎明时,(在暗地里)观察究竟。”踉跄逐之:联系上文,踉跄者为“蹲其旁”的猫,追逐的是画上的鼠,该句可译为“就跌跌撞撞地(飞奔过去)追赶画上的老鼠”。(2)文言文翻译题的采分点抓住关键词句例如: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想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系援:(作为)绳梯攀缘(上去)
15、。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董祁:范献子的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纺:系。参考答案范氏富,盍已乎: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婚事(亲事)呢?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命题者往往选择含有与现代汉语用法差别较大的词语、句式的句子来作为翻译题。得分点如下:范氏富,盍已乎(2分。“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纺”1分,绑)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何请”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评分
16、细则的拟订会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处。句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因此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采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式。2典题印证【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句子。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把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译文:_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译文:_(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译文:_答案(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