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7 ,大小:1.83MB ,
资源ID:72307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307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必修1直线运动 教材体系认识 教师培训课件 教学参考用.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必修1直线运动 教材体系认识 教师培训课件 教学参考用.ppt

1、南通市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参考意见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2007.08一、教材对比分析1.总体概述 本章首先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接着说明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指出矢量和标量的区别,然后主要研究直线运动中的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有了本章的基础,下一章就能进一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为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物理的科学思维方法,如:质点模型的建立,速度概念的定义等。本章讲述的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位置、位移、时刻、时间间隔、矢量、速度和加速度等不仅是下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

2、、重要的应用,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概念,并说明它们的应用。(1)课标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对比2.对比分析内容大纲要求课标(更明确)要求质点 参考系A了解概念,不宜深入展开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例3时间 位移 速度A理解概念,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例4加速度B理解并应用能区分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知识点+A、B 描述性(关键词)语言+例子内容标准、活动建议(2)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对比知识呈现的顺序更符逻辑知识点间的衔接更为自然物理实验的地位更加明确课外作业的功能更多纬度物理概念的表述更为精准教材结构和内容更趋统整3课时建议

3、第1单元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2、时间和位移(2学时)第2单元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4、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学时)(可以补充讲解P95学生实验中:3、误差和有效数字)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第1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1教材分析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最简单的是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的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为了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本节知识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4、2.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选择参考系时,会选择使研究问题尽可能简单的参考系知道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的研究方法体会建立坐标系来定量确定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知道质点的概念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学会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来定量确定物体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立场不同、结论则不同”,知道确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难点:(1)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实际运动物体看作质点(2)定量确定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3重点、难点重点:(1)质点概念的理解;(2)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

5、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定量确定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4教学建议:(1)关于“质点”的教学引导学生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的过程;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问题:要不要介绍平动、转动的概念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详细描述物体运动有什么困难?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演示:羽毛下落;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质点概念。要明确质点概念的确切内容和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做质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球)与老教材不同的是,这套教材一开始就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的概念,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路做准备:解决问题时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

6、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并寻求解法。(2)关于“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同一物体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对学生列举的典型例子教师应充分肯定,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插图11-4(卡通跳伞员)加以分析。然后教师说明“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参考系”即可。坐标系的建立是教学重点物体沿直线运动,建立直线坐标系。如何选取坐标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物体在平面上运动,如何建立坐标系?(说一说)我们可创设一个实例让学生思考:如图1-1所示,一辆汽车从市民广场的钟楼出发沿人民路驶向孩儿巷和更俗剧场方向,我们怎样描述汽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上图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坐标轴和正

7、方向?如何选坐标原点?如何确定坐标轴上的刻度值?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对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质点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选取质点经过坐标轴原点的时刻为时间的起点。钟楼12:00人民路孩儿巷12:09更俗剧院12:14端平桥12:07和平桥12:03“图像”和“图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电视荧屏上的像、透镜成的像,它们都是实际景物的映像,用“图像”一词;而xy曲线,它与质点的径迹、物体的形状等物质世界中的对象没有任何关系,是完全抽象的数学对象,y(南)x(西)0(西)文理相融类: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5补充练习联系实际类:小明家住在

8、市区都市华城小高层楼房的地上第8层,地下还有一层车库,每层楼房高度约3m。如果小明从地面开始先乘电梯下到车库后又乘电梯回到家。问:(1)若选坐标系正方向向上,坐标原点定在地面上,则小明在车库时和在家里时的坐标各是多少?(2)上述过程中,他走的路程和位移各是多少?(小明身高多少、是否能看作质点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不作定论)探究活动类:从乘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探出的手中落下一个物体,该物体的运动怎样观察是直线运动?怎样观察是曲线运动?介绍描述质点运动的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矢量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本节和上节的内容都是为下面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学习奠定基础。时间和间隔、路程和位移的含义

9、学生容易混淆,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区别。初步明确矢量相加不同于标量相加、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的位移可用始末位置的坐标变化量表示。第2节 时间和位移1教材分析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概念。知道路程和位移含义和区别。知道矢量和标量的含义和区别。2教学目标(三维)(1)知识与技能在研究物体运动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时,会选择使研究问题尽可能简单的时间轴来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通过实例分析、讨论、总结同一直线上位移矢量的相加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体会在不同坐标系中定量确定物体的路程和位移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 渗透“物质的运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运动”的时空观(3)情感

10、态度与价值观难点:(1)在直线坐标中位置和位移的数学表示(2)使学生初步了解矢量运算的方法不同于标量运算的方法3.重点、难点重点:(1)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等概 念的含义和区别 (2)位移的表示方法 (3)矢量和标量的区别 4教学建议(1)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教学“时刻”和“时间间隔”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概念,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时是指时刻,有时是指时间间隔。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不注意准确地表述和判断,就容易引起歧义和错误。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时刻、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的表示钟楼12:00人民路孩儿巷12:09更俗剧院12:14端平桥12:07和平桥12:03用时间轴上的点还是线段,反映该次行

11、程经过各地点的时间用时间轴上的点还是线段,反映钟楼到各地点行程所需的时间(2)关于“路程和位移”的教学路程在初中已学过,高中运动学是研究物体位置变化。提出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举北京到重庆的例子,说北京到重庆位置变化了1300km,清楚吗?引导学生总结出还需要说明方向才能确定位置的变化。通过实例说明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213AB分析、讨论物体由A运动到B经过不同的路径,很明显路程不同,相同的是什么?位置改变的情况可以如何直观地表示?如果知道了初位置和位移能否确定末位置?如果只知道位移的大小和方向能否确定初末位置?位置的改变相同,位移是否相同?位移相同,位置的改变是否相同?(3)关于“矢量

12、和标量”的教学矢量与标量的概念学生从这节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矢量的认识不要力图一次到位。本节只要知道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就可以了。15页黑体字“矢量”之前的文字并不是矢量的定义,因为不是只要一个物理量有方向它就是矢量,矢量还要满足一定的运算法则。50m矢量的运算30m40m北ACB利用位移矢量的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矢量相加的法则。启发学生观察两段位移矢量与总位移矢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况下的位移矢量相加的方法强调位移相加时表示位移的有向线段应首尾相接,表示总位移的有向线段应指向最后位移的箭头认识到矢量运算不同于标量运算课本P15

13、思考与讨论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本书采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用的符号,即在直线运动中用x表示质点的位置,即坐标,用x=x2x1表示质点的位移。在表示物理量的变化量时,“”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实际上都在使用的符号,学生不会感到困难。相反,由于有了明确表示物理量的变化量的符号,学生更易区分某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明确地把某个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区分开,这是本书的特点。物理学中经常要区分这两种物理量,有意识地强调它们的区别,对于以后的学习会有好处。上一节中,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也是这样。关于矢量的运算法则,不要在本节讲给学生,对矢量的完全认识要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69页)。15页“思考与讨论”的目

14、的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本书十分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思考与讨论”栏目的设立就是措施之一。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就听到老师所讲的“矢量相加法则”,也许他也能掌握这个知识,但他少了一次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努力,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提高,发现问题并力求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没有增强。所以,不重视“思考与讨论”就难以充分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问题与练习”第4题的目的是强化坐标概念,区分几个相关但不同的物理量。要注意发挥它在这方面的作用。5补充练习(1)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A.物体在5s时指的是物体在5s末时,指的是时刻B.物体在5s内指的是物体在4

15、s末到5s末这1s的时间C.物体在第5s内指的是物体在4s末到5s末这1s内的时间D.第4s末就是第5s初,指的是时刻(2)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物体在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中,通过的路和程就是位移B.几个运动物体有相同位移时,它们的路程也一定相同C.几个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它们的位移可能相同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于零,其位移也不等于零(3)一质点沿一边长为2m的正方形轨道运动,每秒钟移动1m,初始位置A点,如图所示。则它在前3s内的位移大小为_m,路程为_m;第3s内的位移大小为_m,路程为_m。1135ADCB1教材分析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

16、和坐标的变化来表示质点位置和位置的变化,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度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教材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栏目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教学目标(三维)(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与初中学过的速度的区别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以及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体会通过极限思维方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STS思想,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渗透速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3重点、难点重点: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瞬时速度的物

17、理含义4.教学建议:(1)关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的教学第一个小节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可参见教师用书P6)强调:位置坐标和时刻坐标的相对性位置变化量x=x2-x1具有绝对的意义,且x=x2-x1的正负表示方向时间t=t2-t1具有绝对的意义,与零时刻的选取无关速度概念是学生熟悉的概念,正因如此要强调物理学上的速度概念与初中物理和日常生活中速度概念的区别。(2)关于“速度”的教学由问题引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不仅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运动的快慢,同时也反映位置变化的方向运动方向速度概念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强调说明:严格地讲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内

18、t内平均快慢程度,即平均速度,因此不能精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要精确描述某一时刻t1的运动快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教学从时刻t到t+t时刻物体的位移用x来表示,则txv表示该段时间间隔的平均速度,思考t取值非常非常小时的含义。tx0 xx1x2t2t1对应时间xxt2 本书没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较简洁地深入到瞬时速度的概念。本书定义瞬时速度时用到了极限的思想,但没有提出“极限”这个术语。曾经试验过一些初中学生(学习成绩有好有差,性别有男有女)用本书的方法介绍瞬时速度的概念,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不要求极限的数学定义、不要求极限的运算,

19、中学生完全可以接受极限的思想,包括后面涉及的定积分的思想(41页)。为什么一定要用极限的思想定义瞬时速度?这样做并非出于对严密性的偏爱。把一个变化的事物分解成很多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再把各小部分的结果合起来,就得到整个问题的解,这是近代数学物理中常用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把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时,要分割、取样、量化,实际上就是取极限的过程。所以,极限的思想已经不只是个知识,它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对于以后的学习甚至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结合实际引发学生思考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汽车利用速度计测速利用光电门测量汽车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20、教师用书P7,分析如何提高精确度)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4)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用图象反映直线运动的运动快慢新教材与老教材不同,没有讲匀速直线运动及其直线运动的x-t 图象,但新学案中有这些内容。建议在第二学时练习这一内容。可参见新学案P9.描绘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思考:计时起点的选择对图象的影响,如何选择计时起点使图象简单?A、B两物体作什么运动?比较A、B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方向。定性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物体作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描述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5.补充练习(1)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指CA.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的平均值B.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C.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

21、所用时间的比值D.各个时刻瞬时速度的平均值(2)短跑运动员在100m赛跑中,测得5s末的速度是9m/s,10s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全程的平均速度是CA.9m/s B.9.6m/s C.10m/s D.10.2m/s(3)关于速度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体运动得快B.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体位置变化大C.速度越大,位移变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D.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的物理量(4)一同学从A点出发沿半径为R的圆形跑道以恒定速率v逆时针跑一圈回到A点。思考以下问题:全程中该同学的速度怎样变化?

22、全程中该同学的位移怎样变化?从A点开始计时,越过B点后该同学的平均速度怎样变化?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教材分析 本实验对应的是老教材学生实验二:练习使用 打点计时器,从标题即可看出,新教材要求更高。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本实验,能掌握打点计时 器的使用,而且能测定平均速度,并画出速度时间 图象(老教材仅要求通过纸带判断手的运动是匀速 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值得注意的是,由纸带上某两点间的位移x和相应的t就能算出它们之间的平均速度,但与过去的教学不同的是,本书由此又向前走了一步,说明,在x(或t)很小时,这样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做瞬时速度。对于这点,老师们可能还不习惯。这是

23、因为我们过去的物理教学过于理想化、绝对化,或说与实际问题的距离比较大。应该认识到实际的测量技术测得的瞬时速度都是在某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本节要求用很小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作为瞬时速度,除了有意加强对于瞬时速度的理解外,也是要拉近物理课与实际、与技术的距离。2.教学目标(三维)(1)知识与技能:掌握使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时间和位移的技能(明确计时点、计数点、两计数点之间的位移等概念),并运用这一技能测定平均速度,画出v-t图象。学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进一步理解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24、的方法,体会图象是表示变化规律的好方法,能画好v-t图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细致踏实进行实验的科 学态度和科学精神。3.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用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难点:如何测瞬时速度,正确画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了解物体速度变化规律。4.教学建议(1)关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提出课题,研究方法,打出纸带。以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自学课本P95-104学生实验有关内容。重点是怎样做好物理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课本P24用图象表示速度。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知识根据自己打出的纸带,列表记录数据,作出速度-时间图象,描述手的运动速度变

25、化情况。教师主要准备好“说明卡”,学生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讨论如何计算瞬时速度。本节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做学生分组实验,应该向学生介绍实验室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由于本实验有实验数据记录,还必须介绍有效数字的知识,以及画图象的注意事项。如果由教师一一讲授后学生再动手实验,时间必然来不及,效果也不会好。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建议两课时作如下安排。第二课时通过分析学生作业,总结观点方法然后通过展示学生的作业(事先挑选好):数据记录有效数字不对的、与实际纸带不符的、图象坐标单位长度选取不当的(造成图象过小不能充满大部分坐标平面)、点与实验数据不符的、图

26、线不平滑或太粗的等等问题,结合课本内容和要求一一加以讨论,让学生纠正别人的错误。最后教师总结观点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尊重原始测量的数据;有效数字的知识、作图象的注意事项等等。首先教师简要将P95学生实验的内容作一介绍。(2)关于瞬时速度的计算(3)关于v-t图象实验之后用图象表示速度时,思路与过去有些不同。过去在描点之后往往说,“用一条直线(或曲线)连接这些点”为什么要用直线(或曲线)而不用别的曲线?因为在过去的实验中我们都已经知道,坐标系中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直线关系(例如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是验证性实验的做法。这节中,测的是手拉纸带的速度,事先并不知道速度随时

27、间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说不知道图象是一条什么曲线。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测量后所描点子的分布和走向,尝试用某条曲线来“拟合”这些测量点。这是探究性实验中常用的方法。这两种情况下的作图,操作步骤相似,但思路不一样,逻辑线索不一样,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清楚。(4)关于课本拓展性栏目的处理“说一说”在第二节课时讨论,要求学生会用图象表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又要求学生知道优秀运动员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两人在跑百米时速度变化的不同点。这个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做基础,只有课本上的知识是不行的。“做一做”内容是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兴趣小组做这个实验。“科学漫

28、步”介绍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可在第二节课时演示。下面是本次实验中某组同学打出的纸带,(由教师印好每人一份)请你每隔0.1s测一次速度。要求填好课本P23、P24的表1、表2,并用图象表示速度的变化。5.补充练习运动小车拉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子中有5个连续清淅的点,测出5个点间的距离为20cm则A.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00m/s BB.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50m/sC.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00m/s D.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50m/s一同学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如图所示的一些短线,这可能是因为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B.电源电

29、压不稳定C.电源的频率不稳定D.打点针压得过紧-第5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教材分析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物理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老教材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从一般变速运动提出加速度概念,也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简化了加速度的引入和讨论,只限于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新教材同样从直线运动讨论加速度,但更重视概念建立的过程。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

30、”、“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教材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教材在“思考与讨论”栏目中,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不仅如此,考虑到变化率概念对理解速度、加速度的重要性和理解后续课程许多问题的重要性,教材在“科学漫步”栏目中较深入、细微地介绍了一般情况下的变化率概念。2.教学目标(三维)(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的概念、速度变化量的含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一致。掌握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加减运算法(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后,可变为标量的代数运算),掌握从v-t

31、图象看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们通过“思考与讨论”,感到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它不是表示速度的大小,而是与速度的变化有关。而且有必要用这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通过用有向线段表示v1、v2、v,明确速度的变化量v=v2 v1,初步掌握同一直线上矢量运算的方法。掌握从v-t图象看加速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科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变化率的学习,了解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中的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明确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变化

32、量的方向;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判断加速度大小、方向;难点:正确理解加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区别)、加速度方向(速度变化量方向)的理解。4.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加速度概念引入、速度变化量的图示(方向)、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变化率。(重在加速度概念的建立)第二课时:速度与加速度的比较、从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有关问题的讨论。(重在加速度概念的深化巩固)(1)关于课时安排(2)关于加速度引入:不同的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 思考与讨论 比较轿车与列车最终速度大小(快慢)?比较由静止到匀速过程速度变化大小?用了不同的时间说明了什么问题?(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请同学考

33、虑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需要不需要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举例说明。速度随时间变化 观看图2飞机起飞 明确相同时间内飞机位移不断增大,表明飞机速度不断增大。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初始速度/ms-1以过时间/s末了速度/ms-1自行车下坡2311公共汽车出站036某舰艇出航0206火车出站010020飞机飞行30010300最终哪一个物体速度最快?过程中哪个物体速度变化最大?哪个物体速度变化最小?怎样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比较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才能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为了统一,一般取单位时间作为标准,即用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速度变化的快

34、慢。)(3)关于加速度方向:关键是理解速度变化量v的含义(v=v2v1),速度是矢量,如何求矢量的差?通过矢量图弄清v方向,并用正负号表示。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P11的思路设计。(见课件)讲清在直线运动中可以用正负号表示速度、加速度(矢量)的方向,矢量的加减法可以变为标量的代数加减法。v0v00s2s2s4s6s8s0s4s6s8s汽车制动(减速)汽车加速v1v2v1v2xvv=v2v1v1+v=v2vv=v2v1v1+v=v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对课本P30的表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运动物体加速度/ms-2运动物体

35、加速度/ms-2炮弹在炮筒内5105竞赛汽车(加速)4.5跳伞者着陆-24.5汽车(加速)可达2喷气飞机着陆-5-8无轨电车(加速)可达1.8汽车急刹车-4-6旅客列车(加速)可达0.35汽车急刹车中的加速度为负值,这是什么含义?你能理解跳伞运动员着陆时加速度为负值的含义吗?体会一下跳伞员在空中下落时的速度。表中列的几个物体中,哪些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哪些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所有的物体中,哪个物体的加速度最大?哪一个物体的加速度最小?教材力图加强数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图象的充分利用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课文是要求从速度时间图象中看出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虽然没有涉及“斜率”这

36、个术语,但是要求学生知道,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加速度的大小。学生要能从图象上量出v和t的值,然后根据定义计算加速度。(4)关于从 v-t 图象看加速度“科学漫步”的目的是把物理课中学到的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拓展到物理课之外。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中的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学生要形成一种习惯,把学校中某课程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其他领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学生看待世界的视角应该与前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31页“变化率”的安排也是出由三维课程目标的考虑。“问题与练习”第4题除了练习计算加速度外,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分别算出两个遮光板经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

37、,这就是过程始末的瞬时速度。有人还要推算两个遮光板的前沿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其实没有这种必要。究其思想深处,还是“追求无限精确”的思想在作怪。这种思想脱离实际,应该改变。1.一质点自原点开始在x轴上运动,初速度v00,加速度 a0,当a不断减小直至为零时,质点的CA.速度不断减小,位移不断减小B.速度不断减小,位移继续增大C.速度不断增大,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位移不断增大D.速度不断减小,当a=0时位移达到最大值5.补充练习2.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B.物体速度变化大小与速度变化的快慢,在实质上

38、是同一个意思C.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的大小表示速度增量的大小D.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t/sv/m.s-12020204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试分析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特点。答案:开始计时时,物体的速度为负值,说明物体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初速度v0=-20m/s,在02s速度越来越小,是减速的,所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是正值,大小为a=10m/s2。经2s物体的速度减到零,然后又沿规定的正方向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一直未变,仍为10m/s2。而速度的大小在均匀增加,到4秒时

39、,速度增为20m/s.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改为“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把“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改为“用来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用极限思想说明“瞬时速度”物理意义更为明晰,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最为明显的是:用x表示位置(在抛体运动中用x、y表示位置),用x表示位移;变化率的表达方式不同,如:平均速度与加速度(见下表格)原教材课标教材平均速度加 速 度tsv txvtvvat0tva本书“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动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这些内容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学,类似于过去的“打星号”内容。但是,过去的“打星号”内容多是知识性的扩展,而“说一说”和“做一做”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