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学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293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学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学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材导学】1、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十月革命后到50年代初,苏俄和苏联曾经实行过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在这段时间里,先是列宁,后是斯大林领导国家。他们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列宁时代,采取过什么经济政策或体制?先是采取 政策,1921年起开始采取 政策。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主要内容如何?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战争爆发,面临着 。面对残酷

2、的战争环境,“一切为了前线”,苏维埃政府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有直接过渡到 的思想。 (2)主要内容: 。 。取消 ,实行 。 。 (3)评价:积极作用:是在 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消极影响:许多措施 ;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 。总之,战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和 。3、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这种转变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其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3、(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合时宜。农民严重不满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布尔什维克党面临 。 (2)目的:为了解决 。 (3)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流通方面: 。(4)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5)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6)评价:表明俄共(布)放弃了 。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 ,这就是确立与落后 相适应的 ,在生产力发展

4、的基础上,逐步向 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4、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在二、三十年代开展工业化和农村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历史上称之为“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确立于何时?主要表现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一体制?(1)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 和 。实行高度集中的 。实行排斥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 手段管理经济。(3)特点: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权力高度集中。(4)评价:积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

5、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存在严重弊端: 片面发展 ,使 和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忽视 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制 和 的积极性。【问题拓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1)相同点:前提条件是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政策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方面。结果都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2)不同点:直接目的不同:前者首要目的是战胜国内外敌人,后者主要目的是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6、,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工农联盟。内容及实质不同:前者排斥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后者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对工农联盟的政治影响不同:前者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后者从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经济效果不同: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2)政治因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急需加强无产阶级专政。(3)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的国际环境、战争的威胁给高度集中的体制提供了产生的条件。(4)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5)个人因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斗争的错误判断以及过于自信的性格,也推动了这一体制的产生。(6)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